吃了一輩子大米,你還在相信水稻種水裡是因為喜歡水?

2020-12-05 騰訊網

本文轉自: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今天來聊一聊我們的口糧。

水稻(Oryza)是一種草,也是全世界一半人的能量來源,全世界90%的大米在亞洲被吃掉。

既然是水稻,而且從小到大看到的稻田似乎總是有水,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水稻是喜歡水的水生植物。

其實不是的,水稻被灌水主要原因是為了乾死雜草,第四聲。

根據國際糧農組織(FAO),水稻是唯一一種可以在泡在水裡的情況下還能存活的穀類作物,給稻田灌水是重要的除草方式,可以避免雜草滋生和除草劑的使用。

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也表示,漫灌法是控制稻田雜草的最好辦法。

稗草(barnyardgrass)、異花莎草(smallflower umbrellaplant)等雜草都是喜歡和水稻扎堆玩耍的雜草,完全不在乎社交距離。

稗草 圖片來源:UMissouri

如果不及時除草,水稻由於雜草的競爭就會長不帥。

雜草有多可怕呢,每平方米只要有10株雜草,水稻的產量就會下降25%。而且,雜草的種子如果和稻米混在一起,就會影響稻米的品質和價格。

雖然這些長期跟著水稻混的雜草或多或少對淺水有一定適應性,但誰也沒有水稻這樣能適應漫灌。所以人類早就摸索出了水田種水稻的方法。

是這樣的,受到菲克第一定律的支配,水中的擴散係數比空氣要小1萬倍,因此植物很難在水下呼吸。

雜草的種子也需要氧氣才能發芽,給它們灌灌水,就能把它們扼殺在萌芽狀態中。

當然,水稻也不能忍受長時間泡水。

被水淹的一段時間裡,水稻看起來很蒼白疲軟硬不起來。一般來說,水稻能忍受48小時的漫灌,然後要把水及時排乾。等它們硬起來了,要重複幾次漫灌。

不同水稻品種能忍受的水深不同,通常稻田的水深在5-20釐米左右。

深水當然能淹死更強的雜草,但也會把水稻一起帶著螺旋升天,所以農民大大需要掌握水深和野草數量之間微妙的平衡。

所以,水稻是怎麼適應泡水的環境的呢?

稻米最早是在9000年前在亞洲被馴化的。實際上,雖然人類很早就開始用漫灌法種植水稻,但對這種方法的原理的認識時間僅80年不到。

20世紀40年代的二戰期間,荷蘭植物學家 MH van Raalte 在爪哇(今印尼)的茂物植物園首次研究水稻忍受漫灌的性質。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終於發現了水稻的下面這些耐水技能。

首先,泡水後,水稻會長個兒,讓葉片露出水面,這就是泡苗助長。

溼地植物莖的通氣組織 圖片來源:wikipedia

第二,泡水後,水稻會自發讓根部的一些細胞死亡,形成通氣組織(aerenchyma)。

根部的通氣組織和葉片聯通,相當於吸管,讓根部可以在水下自由暢快呼吸,通過這種方式把根留住。而秧苗能在缺氧的情況下也能產生類似潛水呼吸管的胚芽鞘(coleoptile)。

水稻秧苗用於呼吸的胚芽鞘(紅圈所指)

水稻的另一個技能是,當它們的葉子也泡了水以後,葉子表面能夠吸住一層空氣,這樣葉片可以和水進行間接的氣體交換。

水稻一類的半水生植物泡入水中的葉片表面會形成氣體薄膜。圖片來源:(DOI)10.1104/pp.112.208173

此外,水稻的「酒量」還不錯。

雖然植物也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厭氧呼吸,但是厭氧呼吸產生的有毒代謝廢物乙醇會迅速累積,把植物醉死。

但是,水稻的根對乙醇的耐受力很強,這樣讓它可以在長出通氣組織前忍受一段時間的缺氧。

當然,也有少數雜草,比如水毛花(roughseed bulrush)是和水稻一樣的水貨,能夠忍受深水,所以它們是水稻除草劑的主要應用對象。

馴服這樣強的草,人類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你大概不曉得,人類直到現在還在和想要變野的水稻搏鬥。

吃過所謂的紅米吧?這是一種特別的水稻品種嗎?其實不是。紅米就是野化的水稻(weedy rice),也就是想返祖的浪子。

紅米 圖片來源:wikipedia

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的水稻學家 Kenneth Olsen 和同事於2013年發表在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水稻曾經經歷2次出世2次入世:先在非洲和亞洲分別獨立被馴化,接著又在後來的1千年裡經歷了去馴化(de-domestication),也就是回歸野性。

所以到底什麼叫水稻被馴化了,什麼又叫變野?

是這樣的,所有被馴化的動植物都會出現馴化綜合症(domestication syndrome),對於水稻來說這主要是不會落粒(shattering)。

落粒的野生稻(左)和不落粒的馴化水稻(右) 圖片來源:(DOI)10.5334/ai.1314

水稻的祖先還是野貨時,還沒成熟的種子就會自動彈飛,那農民掰掰還怎麼去收拾對吧?馴化後,種子會乖乖掛著直到成熟。

另外,馴化後的水稻種子更大,發芽時也不會出現野貨那樣的休眠期,這樣種子們可以一起發芽生長,一家人整整齊齊被收割。

水稻野化的另一大特徵就是外殼——行話叫穎殼的顏色變淺,這也和我們提到的紅米有關。

水稻的穎殼 圖片來源:wikipedia

雖然非洲等地有些水稻的穎殼是彩色的,但大部分水稻的穎殼是卡其色的,放到田裡看是金燦燦的。

不過變野之後,穎殼就會黑化返祖,變成黑色或者紅色等奇奇怪怪的顏色。

一個著名的野化品種就是紅米,它是亞洲水稻Oryza sativa受到野性召喚的結果。另外一種比較少見的野化品種是棕米,它是亞洲水稻亞種indica走了野路子後產生的。

美國阿肯薩斯一些稻田裡的野化的水稻的種子 圖片來源:Kenneth Olsen

紅米的穎殼黑粗硬,口感不如白米,而且產量比正牌水稻低很多。

2005年發表在Weed 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平方米只要有25株紅米,稻田的產量就會下降60%,因此紅米被妥妥地貼上了「雜草」的標籤。

從基因上來說,野貨和正牌差別不大,就像沒法區分哪吒和娜扎一樣,因此能讓紅米撲街的除草劑也會把水稻帶走。這也是紅米可以囂張橫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Olsen 表示,被野貨汙染的稻田收成後,說好的白米其實上變成了紅米,所以許多農民沒有辦法也就拿出來賣了。好在紅米的抗氧化劑花色素苷含量比較高,因此有很好的保健賣點。

一個不幸的消息是,隨著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機械化種植的發展,野貨渾水摸魚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歐洲和巴西40%以上的稻田都有混進來的紅米。

這是因為,在過去使用人肉插秧機的時候,插秧機人工識別出野貨時,可以手動找茬摘除。

但是現在很多地方採用直播的方式種田,也是把種子直接撒在田裡發芽生長。而野貨和正牌小時候的長相十分相似,難以分辨,等到野貨長大了再跟它算帳也就晚了。

Olsen 表示:「對水稻來說,去馴化的野貨是非常有攻擊性的競爭者,它們在美國和全世界都在搞事情。一些地方的農民已經放棄種水稻,轉而種這些野草化的品種了,因為它們被當作健康食品宣傳。確實,紅米富含抗氧化物,因為抗氧化物是植物的防禦物質,但實際上它們本質就是雜草。」

水稻裡有水但不是因為喜歡水,就像學生裡有學但不是因為喜歡學。

「把科學帶回家」由世界科普聖經《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主辦,致力於為孩子帶來最好的科學教育。

版權歸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相關焦點

  • 我們吃的大米為什麼會有沙子?
    那天聽一位老人家回憶說,他們小時候,哪裡捨得吃大米啊。那時候家裡孩子多,買米買面全靠糧票,家裡吃的最多的還得是玉米面,大米也有,但捨不得吃。能一周吃一次都是好生活。那時吃飯可不像現在這樣,想燜多少就燜多少。她回憶說,當時做米飯,都是中午吃,這樣下午才有體力幹活,先把鍋裡的水燒開,然後大米要撿,因為會有沙子,然後把米倒進開水裡煮,煮到六七分熟的時候再換一口鍋加點水燜。
  • 只有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我胖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
    只有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我胖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時間:2019-09-29 19:5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88歲,他仍下田搞科研,說只有下田最快樂;90歲前,他希望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達1200公斤;他用畢生精力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豐收。
  • 中國大米有很多種,這些大米你都吃過嗎,其中最貴的原來是這種
    在湖北省建始縣南部,有一個小鎮叫景陽,他地處八百裡清江中遊,海拔1600多米,在這個景陽鎮裡,有兩個村:清江北岸大樹埡村和大理村,這兩個村有一片100多畝面積大小的地塊,三面環山,山高壠深,日照奇特,土質是冷漿田(冷漿田也稱冷死田,一年只能種一季稻,屬於低產田)。灌溉採用的是山泉水。就是這樣的自然條件,這樣的氣候環境條件,造就了世界上最貴的大米,高達8400元/斤,這是世界上頂級大米的終結者。
  • 大米是塑料做的?你真的了解大米嗎?
    大米是塑料做的?一位阿姨說自己吃了假的大米,並稱:「大米色澤豔麗,做好的米飯捏不爛,吃完飯洗碗的時候碗底一層膠,而且很難洗掉。」她認為這是塑料做的,拍攝了視頻傳到網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並且霸佔了長輩們的朋友圈。阿姨吃的真的是塑料做的假大米嗎?
  • 有個90歲的老頭叫袁隆平,我吃過他家大米
    文 | 拉菲小優如果有人盲目地懟我,我可能不客氣地回懟一句:吃你家大米了麼?但這個今天(2020年9月7日)90歲生日的老頭如果懟我,我可能真的要思量一下,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雖然年紀小的緣故,未能經歷那段歲月,但小時候常聽村子裡和袁老同齡的爺爺奶奶說過,那個時候水庫乾涸、草根、樹葉、蟲子、老鼠都吃光了,為了飽腹人們甚至跑5、60裡地去廟裡吃觀音土,觀音土沒法消化,雖然人有了飽腹感,但長期缺乏營養,久而久之肚子裡的觀音土集結堅硬的一團,敲起來硬邦邦的,人就死了。
  • 稻子進去大米出來,水稻是怎麼去殼的,吃了幾十年你不一定知道!
    民以食為天,吃一直是每個人的頭等大事,而大米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主食之一,一碗米飯要農民伯伯從秧苗開始,幾個月的辛勤勞動才能收穫到果實(稻穀),而要成為晶瑩剔透的大米,稻穀還要經過去殼這個重要程序,讓稻穀發生蛻變。
  • 為什麼小麥要磨粉吃,大米直接吃?
    大米和小麥是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被祖先篩選下來,不斷種植、培育,養育了我們的中華文明。這兩樣作物幾乎佔據了咱們中國人主食的全部!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也一樣作為人類主食的主力軍。那你知道,為什麼咱們吃小麥要磨成粉(麵粉)吃,而大米就直接吃呢?
  • 蕎麥5種最好吃的做法,簡單美味又饞人,看看你喜歡吃哪種?
    說到蕎麥,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可能也經常吃,蕎麥不僅營養全面,和其他穀類相比,具有容易煮熟、容易消化、容易加工的特點。蕎麥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含量是一般精製大米的10倍!經常吃蕎麥對身體也是非常的好,還能夠很好的補充身體能量!
  • 這款東北鏡泊湖火山巖石板大米 酥軟軟糯越嚼越香
    原來是缺它,這樣吃從根上補腎氣 | 和蘋果一樣脆比冬棗還要甜 這是絕對顛覆你味覺的柿子 | 喉嚨幹癢發炎,疼得像針扎?咬一顆它,嗓子清涼舒暢 | 乾隆皇帝護眼秘方!聞著就好香,不像我們吃的那種普通的米蒸出來水水的,看著都不想吃,電飯鍋裡顆顆晶瑩剔透,看著散散的,酥軟軟糯超想吃,嚼在嘴裡特別有嚼勁,還越嚼越香哦!
  • 為什麼我國大多數人,都沒吃過袁隆平種植的大米?
    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技技術獎得主,號稱「雜交水稻之父」,在人們的心中,他就是稻田裡的守望者。我們平時都對袁隆平有所了解,也很佩服他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但你真的了解袁隆平所種的大米嗎?除了對環境要求太嚴格之外,這些水稻還不抗病。最開始嘗試種植水稻的時候,還有大面積的稻瘟病產生。另外,這個品種的水稻也確實幹澀難吃。對於廣大稻農朋友們來說,既費力還不討好不賺錢的事情,自然是不願意做的了。而我們絕大多數吃的雜交水稻,全甌都市謝華安教授的研製成果。那麼為什麼,全國絕大多數的朋友們,都沒吃過袁隆平培育出來的大米呢?
  • 不管你有沒有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是一件幸事
    最近,在柴達木鹽鹼地試種海水稻,年逾九旬的袁隆平又上了熱搜要聞榜。 大江南北,戈壁高原,袁隆平團隊將水稻種遍了祖國大地。又或者說,你有見過哪個品牌的大米是用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種子麼?沒有吧? 為什麼呢?因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只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就是產量。一年三季甚至是一年四季,這樣高產量的大米,口感方面肯定是跟不上的。 我們平時買大米,都是選擇東北大米、泰國香米等,雖然價格會高一些,但口感卻是極好的。
  • 噁心的大米甲蟲,一開始就躲在了米粒裡,我們吃的飯中就有蟲卵?
    米蟲是我們形容自己頹廢的「混吃等死」生活時自嘲語,但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它,有時候大米買多了、吃不完放時間長了就會生蟲,有蠕動的,也有黑色不知名的小甲蟲!吃瓜群眾有一個問題了,為什麼我們無論怎樣密封米桶,或者紮緊塑膠袋,大米都會長出蟲來,它們是怎麼進去的呢?
  • 噁心的大米甲蟲,一開始就躲在了米粒裡,我們吃的飯中就有蟲卵?
    米蟲是我們形容自己頹廢的「混吃等死」生活時自嘲語,但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它,有時候大米買多了、吃不完放時間長了就會生蟲,有蠕動的,也有黑色不知名的小甲蟲!吃瓜群眾有一個問題了,為什麼我們無論怎樣密封米桶,或者紮緊塑膠袋,大米都會長出蟲來,它們是怎麼進去的呢?
  • 蚯蚓沒生長在水裡,為什麼魚這麼喜歡吃蚯蚓?
    每天給你推送新的釣魚資訊,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蚯蚓是我們常用的餌料想必大家都知道,也可以說是萬能餌。其實蚯蚓並不生活在水中,魚兒能遇到蚯蚓的概率也極低,除了下大雨將一些蚯蚓衝進水裡,或者有些老漁民用蚯蚓當餌捕魚這類情況。所以說魚兒基本上是無法遇上天然的蚯蚓,那是誰最開始用蚯蚓釣魚呢?魚兒真的喜歡蚯蚓嗎?
  • 經常買大米的十堰人注意了 告訴你一個秘密
    農人拿著鐮刀,在田梗間來回穿梭,田地裡到處是人們忙碌的身影,就連小孩兒,也都跟在大人的身後,幫著撿稻穗,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兒。讓我們感謝四季的輪迴,把最誘人的時間和果實分給了秋天。 所謂新米,即收割季節經過簡單初級加工過後的新鮮大米,沒有經過深度加工,自帶大米的天然香氣,口感軟糯,色澤鮮亮,是大米一生中最好的狀態。
  • 央視曝光:這種保溫杯倒熱水2秒變毒水,你還在給孩子用?快丟掉
    ),相信很多家長孩子看到了都會喜歡。在對這50種不鏽鋼保溫杯的檢測結果中卻有19種不符合國家標準。 隨後記者對這批不鏽鋼保溫杯做了一個實驗:在杯子裡泡茶,然後蓋緊蓋子放置72小時。在72小時候打開被子卻發現杯子的內壁有明顯被腐蝕的跡象。
  • 養殖小龍蝦,大米糠能否作為飼料?
    大米糠是否可以給小龍蝦吃?在農村,水稻加工大米時的下腳料大米糠,一般是作為養豬使用的豬飼料,也可以用作小龍蝦飼料。它主要含有水稻外殼和大米外層包衣。水稻穎殼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含有豐富的鈣質元素。大米外層包衣主要是初蛋白質和初脂肪以及碎米等等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儘管營養豐富,沒有動物類高營養飼料口感好。因此,小龍蝦在取食大米糠時,吃食程度沒有動物性飼料好。所以,在餵食小龍蝦時,大米糠應該加入一些小龍蝦適口愛吃的飼料,提高大米糠的食用程度。
  • 我們種植了這麼多雜交水稻?但是農民大部分不吃雜交的,為什麼?
    有條件當然得吃好的,因為有的選啊!比如我們這裡現在很多人自己種田的,一樣買米吃!在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後,老百姓吃糧食也就更加講究口感了,也就是俗話說的米好不好吃了!早稻中稻晚稻在口感上的差別:我們這裡地處湖北省,一年兩季水稻,主要是中稻和晚稻,10幾年前還種三季稻,也就是早稻。不過由於種早稻產量不高,而且早稻收割和中稻栽秧重疊在一起,實在是太忙了,也就是以前農村說的雙搶,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我相信也不會再有人想來一次雙搶了!我們這裡,早稻有人吃,中稻有人吃,晚稻也有人吃。根據我的親身體驗。
  • 漲知識|我們吃的居然不是袁老的雜交水稻!
    因為我是半夜看到這個問題的,我饞了(論食物對一個吃貨的誘惑力)於是我開始尋找雜交水稻的賣家試圖品嘗一番我合理懷疑這個賣家在騙我因為給我推薦的是正在直播賣的大米(以上為知乎朋友提供的線索)味如嚼蠟,米質硬,很難浸水浸油雖然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還是沒能吃上就算有種子,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控制變暖要少種少吃大米?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亞洲米農反問,西方人可以少開車,一天三頓的米飯又怎能納入「減排」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