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蟲是我們形容自己頹廢的「混吃等死」生活時自嘲語,但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它,有時候大米買多了、吃不完放時間長了就會生蟲,有蠕動的,也有黑色不知名的小甲蟲!吃瓜群眾有一個問題了,為什麼我們無論怎樣密封米桶,或者紮緊塑膠袋,大米都會長出蟲來,它們是怎麼進去的呢?
米蟲到底是怎麼來的?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米蟲,都是一種黑色的小甲蟲,一般都稱它為米象!就是根據它的頭部有一個長長的象鼻部,和大象非常相似,因此得到了一個米象的雅稱!
這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並不是說這種昆蟲很變態,只是說它在生長過程中會經歷變異和蛻變,比如米象的生長中會經歷卵、幼蟲以及蛹和成蟲等四個階段,從幼蟲期到成蟲期,不了解昆蟲生長過程的朋友完全對不起來!
米象的四個階段
米象的卵基本呈圓形,但一側會稍微大一些,長大約0.6~0.7毫米,寬大約0.3毫米,如果條件合適(比如溫度達到20℃-40℃、溼度達到65°-95°時),一周內就孵化成幼蟲,身長大約2.5~4.5毫米,通體呈乳白色,大約在30天後就會化蛹,周期7~10天左右,然後成蟲羽化成一隻2~3毫米、黑不溜秋的米象!
它是怎麼進米袋子產卵的?
其實米象一直就在米袋子裡,它並不是飛進去的,從你買這批大米以前,它就在裡面了!你家米袋中的米象有這幾個來源途徑,第一個是穀倉中存在米象,因為它體型很小,而且會飛,所以很難殺除乾淨,所以它會用口器齧食穀粒或者大米,形成一個空洞,再將卵產在穀粒內,然後還會分泌粘液封口!
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就像特洛伊木馬一樣,根本就無需進入米袋子,它一直就在裡面,只要條件合適就孵化!另一個來源則是來自田間地頭,因為米象能飛,而且成蟲後還可以存活兩年左右,所以它們能禍害的範圍就廣了,而且它們還能在鬆土、樹皮以及田埂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會將卵產在谷穗上!
所以你家的大米無論如何到無法逃避米象對它的傷害,除非將它隔離出來種在大棚裡,而且很可能這樣都很難杜絕!
另外米象可以一輩子在大米中,它只要攝取大米中的水分即可,無需額外的水分來源,所以它們的適應能力很強,而且它們一年中可以繁殖8代,每隻米象在繁殖期內可以產卵300枚,因此它們的禍害能力是隨著時間增加指數級增長的,它是存放糧食的一大危害之一!
被禍害了大米還能吃嗎?
不過米象有一個好處,它本身無毒,分泌物也無毒,被它們禍害過的糧食在安全性方面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有些噁心,但一般淘米乾淨即可,因為被蟲蛀過的米粒會因為水的表面張力而無法浸潤細孔而浮起,將這些米粒撇掉即可!
當然大家肯定會有一個問題,那些產卵了的米粒怎麼來區分?很抱歉,這是一個難題,因為封口的顏色和大米是一致且很細小,所以根本就無法區分,因此這些米粒中的蟲卵就被各位和香噴噴的米飯一起吃掉啦!
一般大型糧庫都是通過燻蒸來解決糧食存放安全,但並不能杜絕米象,家裡的話可以用火柴盒(硫磺味)或者大蒜或者薑黃來緩解這個問題!
小麥和玉米甲蟲,以及生物入侵
除了大米外,小麥和玉米這些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米象能也能禍害小麥,但麵粉中的除了米象外還有一種叫做擬谷盜的小甲蟲,它要比米象大一些,繁殖方式和米象類似,也是到處躲避,而且它們產卵量要比米象要多得多,大約1000粒!
玉米甲蟲則和米象非常相似,如果不放在一起的話根本就認不出,而且即使放在一起,也因為太細小,不用放大鏡也看不出,當然這並不是本文關注的對象,它們攻擊的對象更廣泛一些,比如美國的玉米象鼻蟲除了小麥大米和高粱外,還對豌豆棉籽以及蘋果等產生威脅,而且玉米象鼻蟲會因為禍害對象的不同導致體型大小有所區別!
玉米被象鼻蟲幼蟲破壞
生物入侵
2019年1月18日知網上就發布過一篇論文,統計了2013年~2017年間我國進口東協大米中檢出的有害生物統計表,有害生物7種,共計16種次,都為昆蟲和雜草。其中昆虫部分為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鋸谷盜(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米象(Sitophilus oryzae);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來源國為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
近年來入侵生物種類
最著名的一次是2014年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獲「澳洲薰衣草小熊」中填充了對國內極具威脅的危險性的草種,會形成難以清除的雜草,甚至還有活蟲!對生態環境與公共衛生造成極大威脅。
大家對生物入侵危害都有所了解,在國外可能人畜無害的植物或者昆蟲,到了國內可能會因為沒有天敵,繁殖能力強而形成巨大的威脅,因此進出口的原木棧板都需要燻蒸就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