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生蟲子在以前是很常見的事情,主要發生在儲存了2到3年的陳米中,我曾經見過有人用這個來作為反駁進化論的「證據」,覺得大米裡的蟲子就是出於某種「神奇」的變化才產生的。
這確實在很久以前很難理解,畢竟大家都覺得大米倒進米缸、罐子裡面的時候沒看到有蟲子,也不是敞著口存放的,可以是放久了這個蟲子就出現了。而且幾乎家家戶戶米缸出現的都是差不多的蟲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這個蟲子到底是什麼?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這種大米中的小蟲子學名叫做米象,也有著蛘子、牛子、蛀牛子、谷牛之類的叫法,雖然它好像總是那麼「來無影去無蹤」,但其實就是一種小甲蟲而已。不只是在大米中會有米象出現,玉米、小麥、高粱等儲存的穀物中都有機會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而米象的出現也不是多麼「神秘莫測」的事情,就是大米被它的蟲卵寄生感染了而已。畢竟這種小蟲子的分布十分廣泛,而且繁殖周期很短,一個世代不超過2個月的時間,氣溫越高它們的繁殖速度就越快,在廣東這樣普遍比較溫熱的氣候下,米象甚至能達到1年7代。米象的成蟲可以躲藏在穀倉、樹皮、田埂邊、較松的泥土等等地方過冬,等發現糧食之後就會用甲蟲特有的口器將米粒啃噬開,然後在裡面產卵
所以米象的來源可以說是防不勝防的,有可能是儲存環境不嚴密被成蟲爬進去了,也有可能是有部分大米在很早之前就被藏了蟲卵。
米蟲為什麼這麼難以被發現呢?
原因如下:
米蟲的來源經過,米還沒有被去殼之前,米蟲咬開了谷穗的外殼,將蟲卵產了進去;在加工或者存放的時候,由於沒辦法篩選的那麼仔細,蟲卵很容易也跟著混進去,兩周左右蟲卵會生出幼蟲,幼蟲出生以後會馬上鑽進米粒中隱藏起來,等到合適的機會到來,就會馬上鑽出來發育,然後再不斷的產蟲卵,如果這個階段沒有被人發現,會迅速的進行繁殖。
在這之後經過1到2周的時間左右卵會孵化出米象幼蟲,這個幼蟲雖然體型相對大了不少,有3到4毫米左右,但依然是偏乳白色的,同樣不容易被人看到。而且這個階段的幼蟲會啃噬蛀入米粒裡面大量進食,也不會暴露在外面。
在幼蟲經過1個月的「胡吃海塞」之後會開始化蛹,這個蛹依然是跟大米差不多的乳白色,而且蛹的體積比幼蟲還小一點,所用我們同樣很難觀察到。
經過7到10天的化蛹之後,米象成蟲就羽化而出了,就是我們看到的那種1毫米左右長短,顏色是黑色或者褐色的樣子,直到這個時期它們才變得很容易被我們發現。
所以綜上所述,米象這種小甲蟲並不是突然出現在大米中的,可能就在大米還長在稻穗上的時候,就已經被米象在裡面產卵了。因為米象幼蟲在各個階段都有著比較有效的保護色,再加上它本身就很微小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