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總是在自家的米缸會發現兩種生物:米蟲和老鼠,兩者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偷吃人類賴以生存的稻米,而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做好密封工作,老鼠不會出現在米缸,但米蟲還是會憑空出現。那麼米缸裡的米蟲到底是哪裡出現的呢?
如果有生活經驗的人會發現,家中的米即使密封,存放時間長了還是會長出米蟲來,尤其是在春夏兩季的時候,冬季很少看到活的米蟲。總結一下,在室溫高溼度大在這類環境下貯存的米,更易於生小蟲。咱們買來的新鮮稻米並沒有看到米蟲,為何貯存一段時間後就會生小蟲了呢?這一些小蟲子到底是什麼地方來的呢?古人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直到近代微生物的出現才揭開了謎底。
實際上米缸裡的米蟲的來自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來源:在稻米還是稻穀的時候,就已經被蟲子感染了,畢竟大自然環境下各種昆蟲可以自由傳播,加工之後自然而然就帶進了米缸。
第二種來源:在生產加工或貯存操作過程中被蟲子二次感染,不同作物會被不同昆蟲附著並產卵汙染,因此不同種類的稻米生出來的小蟲也各有不同。
綜上所述,米還沒被生產加工時和在田地還沒採收時,就早已被某些蟲類把卵產在了穀物裡頭了,在咱們把稻穀生產加工成米的時候,這一些蟲卵會跟著米就會被包裝在一起,由於蟲子非常的小,因此沒那麼容易被我們發覺,在咱們把米買回來之後,當外部環境達到適宜蟲子孵化的時,蟲卵就會孵化,長出小蟲來,尤其是在春夏季節,溫溼度都很適宜蟲子的生長發育,因此咱們的米缸裡頭就會憑空冒出小蟲來。
以上兩種感染蟲卵的方式並不全面,還有兩種交叉感染蟲卵的方式被大部分人忽略。
在自己家倉庫裡或銷售商的米糧倉庫裡會有米蟲出現,蟲子長成成蟲後,同樣是會在生產加工後的米上或編織袋上產卵,這一些蟲子再循環反覆的長成小蟲;
另外還有一個方式,那便是米麵加工場的設備會黏附稻米的殘餘物質,這一樣會招來米蟲和米蟲的產卵,隨後隨生產加工的米進到包裝袋。
米蟲也是跟人一樣吃稻米的,因此本身沒有什麼毒性,因此說你在衝洗稻米的時一不小心漏掉一兩隻,也不必擔心,它是無毒的,但不建意多吃。還有便是建意存放稻米的地方必須要乾燥自然通風,能夠在稻米裡頭加些大蒜或花椒,此外便是不要存放的時間過長,根據自己家的需求去加米或買米,這樣才能最大可能減少米裡頭生蟲。實際上現在買到比較優質的新大米是不怎麼用擔心米蟲,一般米蟲多出現在2到3年的陳糧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