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那就是許久未吃的大米在吃的時候突然發現裡面有一群黑色的小蟲子,而且即使你淘洗乾淨,在煮米時,水面上還是會漂浮幾個幼蟲或者是蟲卵,搞的人一點食慾都沒有。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蟲子是哪裡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種小黑蟲的來歷。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些黑色的小蟲子是啥?
咱們上面說的小蟲子不僅僅是會出現在大米之中,只要是五穀雜糧,放置一段時間後都可能會滋生這種小蟲子。筆者前段時間在打掃衛生時,就在廚房的柜子裡發現了一小袋被遺忘許久的小米,當拿出這袋小米來之後,我被震驚了,因為整個的袋子上都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孔,而且裡面至少有幾百隻黑色的小蟲子,甚至在袋子的底部,許多小米已經被粉末化了。那麼,這是什麼蟲子呢?
在不同的地區,這種小蟲子有不同的叫法,我們這叫黴油,有的地方叫米蟲、麥甲等等,不過它的學名其實叫米象鼻蟲。米象鼻蟲(以下簡稱米象)是昆蟲綱鞘翅目象鼻蟲科米象屬下所有昆蟲的總稱。整個的象鼻蟲科下的昆蟲都是素食主義者,它們的食物只有植物,並且一些象鼻蟲只寄生在某些特定的植物上。其中米象屬下的昆蟲只寄生在穀類植物上。
從外觀上看,米象身上都被堅硬的外甲包裹著,體色以黑色和褐色為主,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長著一個像大象鼻子一樣的細長吻部,位於頭部兩側的觸角中間。與大多數的昆蟲觸角不同的是,米象的觸角是呈90°彎曲的,其中末端膨大成為圓形。
米象的體型大都非常的小,通常只有2-3毫米,我們看到的這個黑色小傢伙就是米象的最終形態。米象的生長發育分為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米象的卵用肉眼很難發現,因為它只有平均0.6毫米,而且為白色,在大米中幾乎看不到,而它的幼蟲通常只有2毫米左右,身體較為細長,通體乳白色,之後進入蛹的狀態,最後它會變成我們看到的黑色(褐色)小甲蟲。,這是米象的最終形態,米象的繁殖就是在這一階段進行的。當米象完成交配後,會將穀物咬一個洞,然後將卵排入其中。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米粒上有個小洞時,那裡面大概率是有米象的卵。
米象的繁殖周期各有不同,從整體上看,溫度越高,米象的繁殖周期越短,在我國南方,米象一年可以繁殖7-9個世代,而在我國的北方,米象一年通常只能繁殖1-2個世代。
米象有著負趨光性,它們喜歡待在陰暗、潮溼、溫度較高的環境中,在成蟲狀態下,米象具有假死的習性,如果我們用手輕輕一碰,它大概率會裝死。所以,我們在清理米象時,千萬不要看到它不動了就以為它死了。
我們吃的米放時間長了為什麼會有米象?
通常上面對米象的簡單介紹,我們就能找到答案,那就是米本身就有米象的卵。但是,米象的卵不止是來自于田地,還來自於儲藏的地方。
有些穀物在地裡生長成熟後就已經被米象盯上了,它們在交配後,直接在植物上就把卵產在了穀物之中,這就造成了我們會買到一些已經有米象蟲卵的大米。
其次,大米在收穫時通常是先放入糧倉等儲存糧食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通常都有米象潛伏,這樣就容易跑到新的大米上產卵。
因此,在我們買大米時,這些大米都是經過篩選的,最起碼的是我們看不到米象的成蟲。但是時間長了,這些帶有蟲卵的大米,就會孵化,慢慢的就有米象出現了。而在滿是大米的環境中,米象的成蟲一旦出現,它們就會交配繁殖,最終造成米象在米缸或者米袋裡泛濫成災的後果。
看到這裡,有些小夥伴會問:米象在乾燥的穀物中生存,它們為什麼不需要喝水?
眾所周知,生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米象也不例外。但是在米缸或者米袋中,它們沒有明顯的水來源,那麼它們是如何喝水的呢?
米象的生長離不開水,而它的水正是來自於食物本身。米象想從食物中獲取很簡單,由於米象喜歡潮溼的環境,所以只要有米象生存的地方,本身我們的穀物就已經受潮了,而受潮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個是穀物本身就沒有晾乾,一個是穀物存放的地方比較潮溼。這樣穀物中就含有水分,這是它們獲取水分的主要方式。所以,我們對付米象可以從它的習性上下手。
首先,要保持儲存穀物地方和容器的乾燥,這一點可以買一些密封性好的米箱。其次,如果發現穀物中有米象,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穀物放在太陽底下暴曬,這樣不但能夠殺死米象的成蟲還能讓米象的卵死於高溫脫水。這樣就能極大地減少米象泛濫的現象了。
並且一旦發現有米象,那麼要把整個穀物附近的環境也清理一遍,因為有些米象可能會藏在一些縫隙之中,如果不根除,它們很容易再次泛濫。
總結
米象是穀物中常見的「害蟲」,而且它們繁殖能力很強,所以如果發現零星的幾個米象,一段時間不管,它們就會泛濫成災。由於其在產卵時會將卵產在米中,在我們購買時很難發現。所以,如果買的穀物長時間不吃,記得要拿出來暴曬一下。當然,在低溫環境下米象很難生存,所以也可以將買回來的穀物放在冰箱裡凍一下,這樣也能起到殺滅米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