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
這個問題與沒有放魚苗的水坑裡為什麼會有魚道理類似,先給出我的答案:之所以米放久了會長蟲,主要是由於遺留或隱藏在容器中的蟲卵混入到了米中,當達到了一定的條件(如溫度、溼度等)時逐漸孵化出來而已,並非是大家想像的無中生有,也並不能以此來反駁進化論。
我們都知道,糧食成品或半成品(包括大米、稻穀、小麥、麵粉、掛麵等)長蟲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特別是那些久放之後變為「陳」的糧食,比如去年的陳芝麻、前年的陳稻穀或上半年的高粱等等。下面給大家講一下我這兩天的親身經歷。
時逢建國70周年國慶放假,小地特意回了趟老家,由於大半年家裡沒住人,所以門窗一直緊閉導致空氣不流通,當我推開門的一瞬間一股黴味撲鼻而來,除了桌椅上落下的灰塵外,地面也明顯比外面要潮溼很多,而家裡過年剩餘沒吃完的半袋米,為了防潮即便是裡三層外三層包裹著掛在屋梁上,當我拿下來打開準備生火做飯的時候,驚奇的發現裡面居然有很多黑色的谷象鼻蟲(方言讀「yong」)和被大米糰團圍住呈灰白色的蠕蟲(米蟲),眼看這白花花的大米被蟲子霍霍了,只能用西紅柿雞蛋面先湊合著吃了。
既然前面說到這些蟲子不是無中生有變出來的,而且往往儲存糧食的容器也都是密閉的,基本上不可能有蟲子爬進去產卵,那它到底是如何長出來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恰好與這些蟲子善於隱藏、偽裝以及繁殖速度快等有關,一般是在灌裝糧食之前就已經悄悄地躲藏進容器和糧食堆裡,或者在二次灌裝的時速被帶入到了新的包裝容器或包裝袋裡,一旦在一個新的環境「安家」便會快速繁殖。
並且這種蟲子在蟲卵期或者幼蟲期體積非常小,一般輕易不會被發現,而且事實上即便是在一小盆大米中發現了幾隻谷象鼻蟲,也需要費好一陣功夫才能將其消滅。
米蟲(谷象鼻蟲)雖小,但畢竟是破壞糧食的害蟲,我們要如何做好防範呢?
俗話說得好打蛇要打七寸,糧食防蟲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米蟲的生長環境來看,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和溼度,因此在儲存的時候要避免易於受潮和溫度偏高的地方,因為這樣的環境不利於蟲卵孵化。
家裡購買的大米一旦生蟲了,如果被破壞得不是太嚴重,不用急著馬上扔掉,拿到太陽底下攤開暴曬能夠有效的殺死這些幼蟲,或者在裡面放一些蒜瓣、臭椿葉也可以。即便是已經長成了谷象鼻蟲,經過暴曬之後也會逃之夭夭,而且這種蟲比較輕,在淘米的時候也會浮於水面能夠輕易被分離出去。
再說了,米蟲無毒偶爾無意間吃點全當作補充蛋白質了,我覺得相比去下館子直接點蟲子吃要好得多。如果怕米裡長蟲那還是小買點吧,快吃完再買。
米蟲在你老家叫什麼,你又有哪些避免稻米生蟲的方法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