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作為我們最常見的一種主食,每天為我們提供足夠的能量。為了節約,每天食用生蟲的大米,是不是對我們的健康有所危害呢?出現在大米中白色、黑色的蟲子又是怎麼爬進米袋中呢?
從宏觀的角度老說,出現在大米蟲的蟲子統稱做米象,而白色的軟蟲,黑色的小蟲只是米象發育中某個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
米象的繁殖共有四個階段,蟲卵、幼蟲、成蛹、成蟲。第一階段是蟲卵階段,是有成年米象,駐入健康的米粒中,寄宿在米粒很難被肉眼看見。第二階段幼蟲階段,一般呈現粉白色,大小與米粒相似,呈現軟軟的狀態,酷似微型的青蟲。第三階段是成蛹,一般情況下呈現乳白色的堅硬外殼,外形酷似破碎的米粒。第四階段是成蟲,呈現黃褐色的堅硬外殼,擁有飛的技能。
密封的大米中,米象是如何「誕生」「繁衍」的呢?從外部因素看,大米成熟一般是8-9月份,秋季天氣潮溼、溫度適宜,閒置在田間的麥子自身攜帶的蟲卵開始繁衍生殖,轉入每一個米粒中,從而被帶進每一戶中。從內部因素看,就是家中裝置大米的容器長時間沒有徹底清潔,導致米象的永久性的保留,一次次的混入新的大米中,在新的大米中繁衍生殖。
超過保質期生蟲的大米還能吃嗎? 相關營養師表示,食用生蟲的大米並不是對身體產生任何危害。一次的誤食並不是產生任何身體的危害。因為高溫的蒸煮可以完全消滅米象的毒素,只會是產生一定的心理陰影。
為了節約開支,家中剩餘大量生蟲的大米,應該如何處理呢?一定要全部扔掉?其中,生活中最常見的方法,將生蟲的大米放置在背光通風的地方,靜置4-5小時,讓米象慢慢爬出來,再用簸箕曬出未生蟲的大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用將生蟲的大米放在陽光下暴曬。因為陽光不僅會加速米象的繁殖,還會影響正常大米的水分進而影響口感。
科學有效的儲存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米象的「誕生」,保證優質糧食的口感。農民伯伯建議,日常生活中可以將大米儲存在封閉、乾燥的容器中,比如塑料瓶、專用的儲存容器。大米最多存儲時間為3-6個月,每次更換要做好容器的清潔。如果你還有什麼巧妙大米儲存方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