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姚善國/儲成才合作揭示秈稻高溫耐受性的新機制

2020-11-03 BioArt植物

責編 | 逸雲


近些年,全球氣候變暖所造成的高溫脅迫持續影響著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挖掘水稻耐高溫基因,對於改良水稻品種耐熱性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傳統的秈粳稻由於起源地和種植範圍的差異,對於溫度的適應性也有很大差別,秈稻種植在溫度較高的地區,一般對高溫有更強的抵抗能力,但其中的遺傳基礎尚不清楚。tRNA硫醇化(mcm5s2U34) 是一種重要的tRNA轉錄後修飾形式,在酵母、線蟲、人類中的研究表明,tRNA硫醇化對於維持生物體正常發育和代謝、響應環境脅迫尤其是熱脅迫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植物中tRNA硫醇化在高溫脅迫響應中的功能仍然未知。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善國研究組與儲成才研究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Natural variations of SLG1 confer high-temperature tolerance in indica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tRNA硫醇化途徑中的關鍵基因SLG1在水稻抵抗高溫脅迫中的重要功能



SLG1編碼一個保守的細胞質tRNA 2-硫化蛋白2 (RCTU2),它的功能缺陷會導致水稻體內的tRNA硫醇化水平缺陷,伴隨著明顯的高溫敏感表型;而過表達SLG1則能夠顯著提高水稻對高溫耐受性。SLG1能夠與水稻中細胞質tRNA 2-硫化蛋白1 (RCTU1)互作,RCTU1功能缺陷也導致水稻tRNA硫醇化水平降低和高溫敏感表型。進一步實驗表明,水稻的高溫耐受性和tRNA硫醇化水平呈正相關。通過對栽培稻序列分析發現,SLG1在品種中存在單倍型分化,其中96.1%的溫帶粳稻屬於一種單倍型,而93.9%的秈稻則屬於另外一種單倍型,暗示SLG1可能是一秈粳稻分化基因,核酸序列多態性分析也表明SLG1是一個顯著的馴化選擇位點。通過對近等基因系及轉基因植株的高溫處理試驗表明,攜帶秈型SLG1的水稻植株比攜帶粳型SLG1水稻植株具有更強的高溫耐受能力,並與tRNA硫醇化水平呈現正相關。進一步發現SLG1啟動子區和編碼區的序列差異共同決定了秈型和粳型SLG1耐熱性差異。尤為重要的是,攜帶秈型SLG1的水稻植株對孕穗期高溫也具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SLG1等位基因在水稻馴化中的選擇模式


綜上所述,該項研究不僅證明了tRNA硫醇化修飾在水稻響應高溫脅迫中的重要功能,也為應對全球變暖、設計培育耐高溫脅迫水稻品種提供了有效策略。


姚善國研究組已畢業博士生徐玉芳張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區樹俊博士參與了研究工作,姚善國研究員和儲成才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320-9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來源 | 遺傳發育所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作為主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應對過程。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31 星期六
    科研進展1、武漢植物園水環境耐藥基因研究獲進展2、遺傳發育所構建出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3、寧波材料所在水凝膠可編程化智能變形領域取得進展4、遺傳發育所等在秈稻高溫耐受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5、精密測量院在磷酸化調控蛋白質結合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研究組和儲成才研究組合作,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Scott Jackson等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鑑定到一個控制大豆種皮綠色的G基因。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 水生所揭示Nanog控制母源β-catenin活性和保護胚胎發育的新機制
    水生所揭示Nanog控制母源β-catenin活性和保護胚胎發育的新機制 2020-08-17 水生生物研究所    該研究以斑馬魚為模型,通過基因敲降、基因敲除、蛋白互作、遺傳拯救等手段,揭示Nanog調控早期胚胎發育的新機制:在背側細胞中,母源提供的β-catenin佔優勢地位,其與TCF7結合,激活母源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 2020-10-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聯合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細胞生物學著名期刊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於2017年4月12日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導師、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楊崇林及其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郭偉翔及其研究組合作的研究論文「The BEACH-containing protein WDR81 coordinates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團隊、袁隆平院士組和與華智生物李東等人合作題為「Resequencing of 1,143 indica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02   今日/總瀏覽:3/3824
  • 酵母文庫及蛋白質組學助力鹿明生物合作客戶喜登NC(IF:12.121)
    前言2020年10月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善國研究組和儲成才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題為「Natural variations of SLG1 confer high-temperature tolerance in indica rice」的研究成果,運用酵母文庫及iTRAQ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遺傳發育所發現Calpain蛋白酶活化新機制
    利用傳統模式動物果蠅的神經肌肉接頭作為實驗體系,前期研究在遺傳發育所研究員張永清的指導下,中國科學院大學埃及留學生Elsayed Metawally等通過遺傳學篩選發現,在體內瞬間高鈣的刺激下,Calpain能特異性地負調控興奮性突觸穀氨酸受體GluRIIA總蛋白水平和在突觸的表達水平,從而調控神經突觸的傳導功能(Metwally et al., J Neurosci. 2019)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基礎轉錄因子可以特異調控脂類代謝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勳研究組前期的工作發現磷脂酸PA,脂滴表面PAT家族蛋白與脂酶互作調節脂滴大小(PLoS Genetics 2011,J Cell Science 2012),胞嘧啶二脂醯甘油合成酶(Cds)協調細胞的脂類儲存與生長(PLoS Genetics 2014),以及細胞內的鈣穩態調節脂類儲存(Cell Metabolism 2014)。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團隊、袁隆平院士組和與華智生物李東等人合作題為「Resequencing of 1,143 indica rice accessions
  • 遺傳發育所揭示細胞內鈣離子穩態失調導致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勳研究組以果蠅為模式生物,成功構建了II型先天性全身脂肪缺乏症的疾病模型。前期研究發現,Seipin通過組織自主性的負調控磷脂酸水平抑制果蠅唾液腺中的異位脂肪累積。該部分工作已於2011年發表在PLoS Genetics上。  在最新的研究工作中,黃勳研究組發現,果蠅和人類的內質網鈣離子ATP酶SERCA與Seipin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
  • Nature子刊: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發現泌乳量和乳汁分泌的調控新機制
    母乳餵養不僅有利於新生兒的健康發育、成長和減少眾多新生兒疾病的發生,且能降低產婦眾多疾病如乳腺癌等的發病率。儘管如此,只有約20%的婦女能在產後6個月時保持純母乳餵養其新生兒,其中產婦泌乳不足是最常見和重要的原因。然而,人們對於泌乳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植物26S蛋白酶體組裝參與鹽脅迫應答新機制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植物26S蛋白酶體組裝參與鹽脅迫應答新機制 2018-11-0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旗研究組通過系統地比較鹽脅迫和未經脅迫處理的擬南芥幼苗純化的20S蛋白酶體的亞基,發現鹽脅迫增加了20S蛋白酶體中β5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