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2020-12-21 中科院之聲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較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致力於水稻營養高效吸收利用的分子基礎解析及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鑑定到硝酸鹽轉運蛋白NRT1.1B的自然變異是導致水稻秈粳亞群間氮利用效率差異的重要原因(Hu et al., 2015)。進一步研究發現,NRT1.1B在硝酸鹽存在情況下,通過招募泛素連接酶NBIP1,介導細胞質抑制蛋白SPX4的降解,從而釋放調控磷信號的核心轉錄因子PHR2,促進磷吸收;此外,SPX4還可與硝酸鹽信號核心轉錄因子NLP3互作,SPX4的降解同時促進NLP3從細胞質向細胞核中的穿梭,進而激活硝酸鹽應答反應。該研究揭示了NRT1.1B-SPX4-NLP3組成的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感知至細胞核響應的主信號通路,並揭示了硝酸鹽信號通過NRT1.1B-SPX4實現對硝酸鹽應答基因和磷應答基因的協同調控,實現氮磷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Hu et al., 2019)。

近日,儲成才研究組博士生張志華等通過對硝酸鹽誘導的水稻進行RNA-seq分析,篩選鑑定到6個受硝酸鹽顯著誘導上調的轉錄因子HINGE1-HINGE6(Highly Induced by Nitrate Gene),其中HINGE1編碼一個GARP家族轉錄因子,之前已報導參與磷調控的葉夾角響應(RLI1, Ruan et al. 2018),與磷飢餓信號核心轉錄因子PHR2具有較高的序列相似性。HINGE1/RLI1可以激活包括磷酸鹽轉運蛋白基因在內的許多磷飢餓誘導基因的表達,參與了NRT1.1B-SPX4-PHR2介導的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Nitrate 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NIPR)信號通路,且位於PHR2下遊。對於典型的NIPR基因(如PT6和IPS1),HINGE1/RLI1本身的轉錄激活活性顯著低於PHR2,然而水稻中過量表達HINGE1/RLI1可造成嚴重的磷毒害表型(與PHR2過表達類似),暗示HINGE1/RLI1還存在其他的作用機制。此外,研究還發現,HINGE1/RLI1可在細胞核中與PHR2競爭SPX蛋白(包括SPX2和SPX4),進而釋放PHR2對下遊磷飢餓應答基因的激活。因此,在外界高氮條件下,PHR2從細胞質穿梭進入細胞核內,激活HINGE1/RLI1表達,而大量表達的HINGE1/RLI1一方面可直接激活磷飢餓誘導基因,另一方面通過與細胞核內SPX蛋白互作,阻止SPX蛋白對PHR2的抑制作用,進一步增強對下遊磷飢餓基因的激活,促進磷吸收利用。該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水稻氮磷互作信號網絡在細胞核內的調控機制,對於植物營養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Plant。遺傳發育所儲成才組已畢業博士生張志華和吉林大學師資博士後李釗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儲成才、胡斌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支持。

圖:HINGE1/RLI1工作模式

來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Science | 植物維管特異性轉錄因子調控根毛響應低磷環境的機制
    TMO5/LHW複合物僅存在於木質部細胞,通過產生細胞分裂素,擴散到鄰近的原形成層細胞,誘導DOF轉錄因子促進細胞增殖【5】。目前,低磷誘導根表皮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揭示了植物維管特異性轉錄因子TMO5/LHW 介導的細胞分裂素信號調控低磷條件下植物表皮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新聞...
  • 中國農大陳益芳課題組在磷穩態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18年3月23日,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益芳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The Ubiquitin E3 Ligase PRU1 Regulates WRKY6 Degradation to Modulate Phosphate Homeostasis in Response to Low-Pi Stress in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
  •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團隊揭示菌根共生介導的植物氮素轉運途徑
    因此,研究菌根共生不僅可以揭示植物對環境適應的演化機制,而且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氮和磷是農業生產中需求最大的兩大必需營養元素。之前菌根共生提高植物對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及其作用機制較為明確,也有間接證據顯示菌根真菌可以從土壤中吸收銨態氮並傳遞給植物。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分子中心侯興亮課題組的博士後劉海倫和李宇歌副研究員,通過研究揭示了植物調節抗病響應的新機制。EDS1是植物免疫響應的重要調控因子,參與植物抗病的basal抗性以及R蛋白介導的ETI過程。EDS1在細胞內具有質核分布的特點,面臨病原菌入侵時,細胞核中EDS1的積累是後續抗病信號放大的重要條件,但其核質穿梭過程如何調控並不清楚。
  • 理化所發表硝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目前常見的平面π-共軛基團主要有BO3、CO3和NO3基團,其中NO3基團具有最大微觀倍頻超極化率,在這三類基團構成的材料中可以實現最大的倍頻響應。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晶體中心林哲帥研究組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發表了題為Nitrate Nonlinear Optical Crystals: A Survey on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的綜述文章(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400 (2019) 213045),對硝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構效關係和探索方向進行了研究和總結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2019-03-18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綜上,該研究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對於蛋白酶體的變構調節作用,發現了泛素鏈與完整蛋白酶體獨特的結合模式,並提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進而揭示了泛素鏈結合在引發蛋白酶體底物降解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並為探索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缺陷而引起疾病的診療手段提供理論基礎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莫江明研究員)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植物生理生化重點實驗室揭示磷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泛素連接酶PRU1在低磷脅迫條件下調控植物磷根冠轉運的分子機制。磷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在植物的結構和生理上起著重要作用。植物已經進化出響應磷酸鹽(Pi)供應變化的多種機制。通常,植物細胞內的磷濃度維持在毫摩爾水平,而土壤溶液的有效磷濃度極低(一般少於10微摩爾)。因此在許多生態系統中,植物/作物經常遭受低磷脅迫。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上述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同時暗示了人為幹擾活動對生物固氮產生抑制作用,研究結果有助於人們準確理解、評估、模擬和預測陸地生態系統氮收支、淨初級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反饋。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 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發表「泛素化修飾調控植物低磷脅迫響應」的...
    磷是植物生長發育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土壤中低磷脅迫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並影響作物的產量。我國是世界上磷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施用磷肥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汙染問題。因此,解析植物對低磷脅迫的響應機制並培育磷高效利用的作物是作物育種上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該論文建立了地基模擬微重力下先天性免疫研究的動物模型,揭示了TRIM25介導的正反饋免疫調節環路受阻是模擬微重力下先天免疫功能失調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該期刊2021年第一期的封面。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結果全面揭示了斑馬魚胚胎中響應微重力的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發現抗病毒先天性免疫系統中的炎症免疫響應、先天免疫應答、NF-κB信號通路和病毒響應機制在微重力環境下均存在顯著抑制。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學術前沿】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日報】調節植物響應光周期開花的分子機制闡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上海大學合作,最新闡明了植物通過協調一氧化碳的活性與穩定性以調節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植物響應季節變化的開花時間,通常是通過植物對日照長度變化的感知來完成的。在基因高度純合的擬南芥中,長日照條件誘導開花啟動因子的表達來加速植物開花。光周期條件對開花啟動因子的激活,主要依賴於轉錄因子一氧化碳的活性。
  • .| 百脈根與根瘤菌共生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8年2月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日本筑波大學Takuya Suzaki為通訊作者的題為「A NIN-LIKE PROTEIN mediates nitrate-induced control of root nodule symbiosis in Lotus japonicus」的研究論文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氮富集引起的磷限制、多樣性降低和群落組成改變,可能會抵消氮輸入對生產力的促進效應。因此,闡明氮富集對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機製成為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焦點話題。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然而,目前仍缺乏氮富集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狀調控草地生產力的實驗證據。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產量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現象日趨嚴峻。
  • 動物所發現一氧化氮響應環境變化誘導運動可塑性的精確機制
    一氧化氮(NO)是一種氣體信使分子,已被揭示在心腦血管調節、神經、免疫調節、運動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較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中只發現了一種NOS編碼基因,其轉錄調控機制鮮有報導。最近,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出一個重要的轉錄因子CREB-B,介導了NPF2對NOS轉錄的抑制作用,參與飛蝗運動可塑性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