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發現一氧化氮響應環境變化誘導運動可塑性的精確機制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一氧化氮(NO)是一種氣體信使分子,已被揭示在心腦血管調節、神經、免疫調節、運動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是NO合成過程的關鍵限速酶,直接調控細胞中的NO含量。目前,在脊椎動物中已經發現三種NOS 編碼基因(neural NOS, inducible NOS, epitheial NOS),其轉錄調控機制已被陸續報導。然而,在較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中只發現了一種NOS編碼基因,其轉錄調控機制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憲輝研究組前期工作發現飛蝗中兩個同源神經肽FNPF1aNPF2,以一種類似「雙保險」的剎車機制,分別在磷酸化水平和轉錄水平上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活性,降低NO含量,進而調控飛蝗型變過程中的運動可塑性(Hou et al, 2017, eLife)。最近,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出一個重要的轉錄因子CREB-B,介導了NPF2NOS轉錄的抑制作用,參與飛蝗運動可塑性的調控。CREB-BNOS共定位於飛蝗腦部負責整合感覺與運動的前腦橋區。CREB-B蛋白的110位絲氨酸磷酸化動態地響應飛蝗種群密度的變化,並受到神經肽NPF2的負調控。在群居飛蝗中幹擾CREB-B基因顯著降低飛蝗的運動活性,在散居飛蝗中幹擾CREB-B則可以阻斷NPF2基因沉默對運動活性的促進作用。蛋白激酶APKA)介導了NPF2CREB-B磷酸化和NOS轉錄水平的抑制作用。該項研究首次報導昆蟲中NOS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揭示了NPF2/PKA/CREB-B/NOS這一信號通路對飛蝗運動可塑性的精確調控,為理解NO含量響應環境變化的分子基礎及運動可塑性發生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該文章於531日以CREB-B acts as a key mediator of NPF/NO pathway involved in phase-related locomotor plasticity in locusts 為題在線發表於PLoS Genetics 雜誌(doi: 10.1371/journal.pgen.1008176)。第一作者為助理研究員侯麗,通訊作者為研究員王憲輝和康樂。該課題得到中科院先導B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不同物種NOS蛋白系統進化關係分析 

 

NPF2/PKA/CREB-B/NOS通路調控飛蝗運動可塑性模式圖 

相關焦點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童年時期人類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有早期哺乳動物大腦不同區域在響應外部刺激重建神經連接時,會出現一個「關鍵時期」,破壞這種精確的發育過程會造成嚴重傷害,出現涉及破壞關鍵時期的自閉症等。他們發現移除大腦中的SynCAM 1分子,將增強幼年和成年老鼠視覺皮層的可塑性。進一步研究表明,SynCAM 1分子控制一種特殊類型突觸——位於大腦皮層下方的視丘腦和皮層中抑制性神經元之間的長距突觸。 SynCAM 1分子被認為是丘腦和抑制性神經元之間形成突觸所必需的物質,而突觸的形成反而抑制神經元成熟,並積極地限制臨界期可塑性。
  • 科學網—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 Neuron: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該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的依據目前還不清楚,不過,大腦中的突觸聯繫持續變化的區域可能與毒癮相關。在8月28日的《神經元》(Neuron)雜誌上,Pulipparacharuvil等人的研究表明,肌細胞增強因子-2的轉錄因子是體內控制古柯鹼誘導結構性突觸的可塑性的關鍵蛋白質。反覆接觸古柯鹼會引起敏感的行為反應,並在增加伏核紋狀體(NAc)棘狀神經元樹突狀刺。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產量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現象日趨嚴峻。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研究發現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機制
    3月2日,《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關於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發現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但是自從1916年Fred和Graul發現氮素對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調節作用以來,目前人們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氮素濃度變化、進而精準調控結瘤固氮的分子細胞機制。該團隊發現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 孔照勝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但是自從1916年Fred和Graul發現氮素對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調節作用以來,目前人們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氮素濃度變化、進而精準調控結瘤固氮的分子細胞機制。該團隊發現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 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較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但是自從1916年Fred和Graul發現氮素對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調節作用以來,目前人們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氮素濃度變化、進而精準調控結瘤固氮的分子細胞機制。該團隊發現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 我國科學家發現海洛因成癮可改變大腦皮層可塑性
    可塑性(大腦結構與功能變化的能力)被認為是大腦對外界環境刺激做出學習性變化的基礎,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已有數百篇文獻報導了成癮藥物使用在大腦的邊緣系統和獎賞中樞會誘導可塑性變化,而通過深層腦刺激及非侵入性腦刺激等不同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成癮行為及渴求度產生抑制。經顱磁刺激技術是一種綠色安全無侵入性的大腦功能調控技術,是利用磁場去激活大腦的相應區域,從而對患者產生一定的治療效果。
  • 一氧化氮與免疫
    除了巨噬細胞外,還有大量的其他免疫系統細胞產生和響應NO。因此,NO作為一種對抗感染性有機體的有毒防禦分子是很重要的。它還調節包括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抗原提呈細胞、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和NK細胞在內的多種免疫和炎性細胞的功能活動、生長和死亡。同時NO在體內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以及免疫介導的疾病和炎症中的作用潛力正在深入研究中。本文就一氧化氮在免疫反應和炎症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機製作一綜述。
  • 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當一個突觸的強度增加時,通過一種明確的分子機制,在它的50微米內的其他突觸的強度會下降。」他說,這一發現解釋了神經元中的突觸強化和減弱如何結合在一起導致大腦可塑性產生。當他們誘導小鼠視覺皮層可塑性,隨後追蹤突觸如何發生變化時,他們完成了多項第一。在一個關鍵的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通過改變神經元的「感受域(receptive field)」---神經元作出反應的視野區域---來誘導可塑性。神經元通過位於它們的分枝樣樹突的小棘表面上的突觸接受輸入。
  • 神奇的一氧化氮,中瑞科學家發現一氧化氮對冠狀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那一氧化氮是何物?一氧化氮原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化合物,化學式NO, 存在於大氣中。1986年,三位科學家發現,人體動脈內膜細胞也在製造一氧化氮,它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血流。因為這個重大發現,三位科學家獲得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迄今為止,全世界關於一氧化氮的科研報告超過16萬份,證實了它對健康的諸多功效。
  • 生物物理所合作揭示DNA甲基化穩定且可塑性遺傳的機制研究
    DNMT1與「臨近區域依賴修正機制」促進穩定且可塑表觀遺傳)的研究論文,闡明表觀遺傳修飾在並不精確的維持機製作用下如何維持穩定遺傳的基本機理。並且這種不精準活性還能完成對不同起始甲基化水平的穩定遺傳,進而同時實現表觀修飾的可塑性和可遺傳性(robust yet flexible epigenetic inheritance)。這樣一套表觀遺傳可塑性遺傳機制的核心是基於對鄰近區域甲基化水平敏感的DNMT1活性的「調節-穩定」系統(neighbor-guided correction)。
  • 導讀020期|探秘學習記憶:動態環境學習中的功能性腦網絡重構
    嬰兒的大腦響應表明,儘管其他情況下也有語義記憶存在,但經過睡眠的鞏固後,新存儲的記憶並沒有經過語義上的處理。ERP響應的一個中潛伏期的額顳成分被發現能夠反映嬰兒對特定情景的記憶,這種嬰兒情景記憶的神經標誌物(FTMR)和語義記憶的神經標誌物(頂葉的N400響應)明顯不同。作者認為在嬰兒期,暫時禁用的語義處理能夠保護精確的情景記憶免受語義記憶的幹擾。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課題組前期工作首次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技術,明確了慢性跑步機訓練可通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緩解慢性束縛所導致的小鼠桶狀皮層頂樹突棘丟失,進而改善觸覺相關工作記憶缺陷[2]。然而對於運動幹預中BDNF下遊分子機制目前還沒有直接的體內研究證據。
  • 【科技日報】調節植物響應光周期開花的分子機制闡明
    無論對被子植物還是對動物來說,植物開花時間調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這個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未解之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上海大學合作,最新闡明了植物通過協調一氧化碳的活性與穩定性以調節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植物響應季節變化的開花時間,通常是通過植物對日照長度變化的感知來完成的。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神經環路組成中,釋放神經遞質穀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元分別傳遞興奮性和抑制性信息。其中佔總細胞少數(約10% —20%)的GABA能神經元卻對神經環路的功能平衡,複雜性以及計算建構起著關鍵作用,其突觸傳遞在神經信息的編碼、分選和傳遞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