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
記者11月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獲悉,由該中心主持併集中了其它14家長期從事農田氮磷面源汙染和淋溶研究的優勢單位參與的「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日前正式啟動。據悉,在科技部聯合農業部啟動的第一批「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重點專項中, 該項目」屬於專項2016年首批啟動的基礎研究項目之一。
「集約化農田通過投入大量化肥和灌溉提高作物產量, 對地下水環境產生巨大影響。這種高強度的人為幹預, 形成了集約化農業特有的根層、深層包氣帶、地下水系統。」作為該項目主持人、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生態與環境研究室主任馬林介紹,我國地下水汙染日益嚴重, 80%監測點地下水為四類和五類, 與農田淋溶相關的「三氮」(氨氮、亞硝態氮、硝態氮)是最主要的汙染源。黑土、潮土和褐土區是我國糧倉, 氮磷肥、灌溉過量投入, 也是農田氮磷淋溶和地下水汙染的易發區和高發區。開展氮磷在根層、深層包氣帶、地下水淋溶機理和阻控機制的理論研究, 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迫切需求。
馬林介紹,該項目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農區農田根層氮磷淋溶時空規律;根層、深層包氣帶氮磷淋溶機制和主控因子;黑土、潮土和褐土氮磷淋溶阻控機制和效果;典型農區氮磷淋溶風險與消減途徑四方面。擬闡明北方典型農區農田氮磷淋溶時空規律, 提出農田系統氮磷輸入、累積、富集、淋失之間的定量化關係理論, 揭示包氣帶氮磷淋溶機理, 提出構建「根層截氮保磷、包氣帶脫氮固磷」的全剖面阻控理論,擬建立北方主要農區典型農田氮磷淋溶監測網、地下水硝酸鹽監測網和典型種植制度氮磷淋溶因子監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有效降低我國因地下水硝酸鹽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飲用硝酸鹽超標地下水引起的人體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