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新聞...

2020-12-01 科學網
「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記者11月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獲悉,由該中心主持併集中了其它14家長期從事農田氮磷面源汙染和淋溶研究的優勢單位參與的「農田氮磷淋溶損失汙染與防控機制研究項目」日前正式啟動。據悉,在科技部聯合農業部啟動的第一批「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重點專項中, 該項目」屬於專項2016年首批啟動的基礎研究項目之一。

「集約化農田通過投入大量化肥和灌溉提高作物產量, 對地下水環境產生巨大影響。這種高強度的人為幹預, 形成了集約化農業特有的根層、深層包氣帶、地下水系統。」作為該項目主持人、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生態與環境研究室主任馬林介紹,我國地下水汙染日益嚴重, 80%監測點地下水為四類和五類, 與農田淋溶相關的「三氮」(氨氮、亞硝態氮、硝態氮)是最主要的汙染源。黑土、潮土和褐土區是我國糧倉, 氮磷肥、灌溉過量投入, 也是農田氮磷淋溶和地下水汙染的易發區和高發區。開展氮磷在根層、深層包氣帶、地下水淋溶機理和阻控機制的理論研究, 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迫切需求。

馬林介紹,該項目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農區農田根層氮磷淋溶時空規律;根層、深層包氣帶氮磷淋溶機制和主控因子;黑土、潮土和褐土氮磷淋溶阻控機制和效果;典型農區氮磷淋溶風險與消減途徑四方面。擬闡明北方典型農區農田氮磷淋溶時空規律, 提出農田系統氮磷輸入、累積、富集、淋失之間的定量化關係理論, 揭示包氣帶氮磷淋溶機理, 提出構建「根層截氮保磷、包氣帶脫氮固磷」的全剖面阻控理論,擬建立北方主要農區典型農田氮磷淋溶監測網、地下水硝酸鹽監測網和典型種植制度氮磷淋溶因子監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有效降低我國因地下水硝酸鹽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飲用硝酸鹽超標地下水引起的人體健康問題。

相關焦點

  •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重金屬化學鈍化修復是指向汙染土壤中添加鈍化劑,使重金屬由活性向穩定化形態轉化,以降低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從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方法。本文綜述了近些年國內外各類鈍化材料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和機理、實例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並討論了原位修復土壤重金屬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旨在為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化學鈍化劑篩選與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 「氮氮」的憂傷
    由於農業生產中農作物對氮的需求遠大於生物固氮途徑的供應量,科學家研究實現了工業固氮,以H2和N2在催化劑、高溫、高壓下合成氨。氮肥的發明,才使得農業生產不再因缺少氮而憂傷。氮的過量「活化」,使得自然界原有的固氮和脫氨失去平衡,氮循環被嚴重擾亂,越來越多的活性氮開始向大氣和水體過量遷移,循環開始出現病態,導致全球環境問題。中科院大氣所在讀博士生梁晶晶與合作者近期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氣科學進展》)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的氮肥施用水平對環境汙染有著潛在的威脅。
  • 應重視硝態氮同化過程在降低土壤硝酸鹽濃度中的作用|觀點
    > 當前,應用硝化抑制劑能夠有效延緩銨態氮的硝化速率,進而降低土壤硝態氮淋溶損失和氮氧化物排放,但是其缺點顯而易見:促進氨揮發並引起硝化抑制劑汙染。
  • 影響氮磷鉀利用率的因素
    水稻田主要肥料的利用率這個問題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說明,如下:   1.氮肥利用率   氮素化肥表施的利用率分別為硫酸銨45.4%,尿素34.8%,碳酸氫銨26.8%。施入土壤中氮素的去向可分水稻吸收、土壤殘留、損失三部分。
  • 生態環境部印發通知 全面部署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攻堅工作
    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解決日益突出的氮磷汙染問題,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強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全國水汙染防治形勢面臨新的變化,部分地區氮磷汙染上升為水汙染防治的主要問題,成為影響流域水質改善的突出瓶頸。
  • 加強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
    編者按  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正式印發了《關於加強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的通知》,明確以重點行業企業氮磷達標排放整治為突破口,強化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全面推進固定汙染源氮磷達標排放。  氮磷汙染總量控制亟須圍繞流域氮磷汙染狀況,以流域控制單元為基本管控單元,落實氮磷總量控制任務;同時,把握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改革趨勢,與國家排汙許可制度同步協調,充分配合,形成氮磷汙染防治合力。
  • 南京土壤所在鹽漬化農田改良劑應用對氨揮發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揮發是農田氮素損失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我國南方一些稻麥輪作系統中,氨揮發甚至是農田氮肥的第一大損失途徑。據估計全球農田生態系統中,每年有2700-3800萬噸的NH3被排放到大氣中,一方面導致農田可利用氮素減少,另一方面揮發的NH3也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 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較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
  • 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控磷?還是控氮?
    實際上,因為湖泊所處的地理背景,湖泊的氮磷汙染水平和汙染歷史,及湖泊的面積、深度、水力停留時間等均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湖泊的氮磷控制策略不能一概而論。對於水生態系統,不同的研究者關注不同的研究對象,例如浮遊植物生長速率、生物量或初級生產力。而這些定義之間的關係必須明確,不可混為一談。比如在捕食率高,浮遊植物生活周期短的水體,浮遊植物生物量很低,但生長速率卻很高。湖泊中要把營養鹽控制到限制藻類生長的程度非常困難。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湖泊受到氮限制或者磷限制主要是指限制藻類的生物量或生產力,而不是指限制藻類正常生理活動,使其不能生長。
  • 「桃江人物」劉學軍:投身農田科研,守護人民福祉
    兼任國家大氣汙染防治公關聯合中心大氣學術委員會成員(國家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公關項目總體專家組成員)及國家大氣重汙染攻關聯合實驗室首席專家,東亞氮倡議(INI)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養分循環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氮素工作委員會委員,Journal of Arid Land和《生態學雜誌》編委。
  • 浙江大學梁新強教授團隊: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
    膠體易化磷元素運移已成為農業面源磷汙染的重要形式,因此,控制膠體磷從土壤向水體的流失至關重要。《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關於土壤膠體磷儲存與調控的介紹可豐富當前在土壤磷儲存形態、流失機制及阻控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
  • 淨水技術 | 生活汙水排放導致受納水體氮磷指標的失衡?
    結果表明,從近十年變化趨勢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湖泊已經開始出現貧營養化特徵,具體表現為湖泊磷濃度顯著下降、氮濃度基本穩定,而氮磷元素計量比則迅速上升,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受納水體非固氮類藍藻的爆發(如微囊藻、束絲藻等)。這一特點顯著不同於早前研究報導的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氮磷濃度和計量比的變化趨勢。
  • 淨水技術|生活汙水排放導致受納水體氮磷指標的失衡?
    結果表明,從近十年變化趨勢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湖泊已經開始出現貧營養化特徵,具體表現為湖泊磷濃度顯著下降、氮濃度基本穩定,而氮磷元素計量比則迅速上升,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受納水體非固氮類藍藻的爆發(如微囊藻、束絲藻等)。這一特點顯著不同於早前研究報導的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氮磷濃度和計量比的變化趨勢。
  • 我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防治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我國每年通過各種途經損失的氮量佔到總氮量的52%,據估算因氮損失每年向土壤釋放2×104~2.2×105molhm-2的H+,為酸沉降的10倍~100倍。連年重茬種植單一致酸農作物進一步加速了農田土壤酸化。據估算我國每年有超過20thm-2的乾物質生物量被收穫,導致大量鹽基離子被從土壤中移除,並產生1.5×103~2×103molhm-2的H+。酸雨是酸沉降的主要形式。
  • 地理資源所在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氮沉降和酸沉降最重的區域之一;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大氣氮沉降、酸沉降及其生態效應一直受到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於貴瑞帶領的研究小組採用聯網觀測與文獻數據整合併行的思路,開展了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通量、時空格局以及影響因素的觀測與研究工作。
  • 滇池富營養化程度持續下降 氮磷含量減少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項目「滇池藍藻水華汙染控制研究」首席科學家劉永定介紹,藍藻大約在距今34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各地淡水環境中幾乎都有。藍藻有許多特殊的生存方式,比如,其細胞內可以儲備比胞外高1000多倍的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使用;細胞內有一種多磷酸體,可大量吸收水體中的磷元素儲存起來作為營養儲備。
  • 城市汙水脫氮除磷技術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
    在1月8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山東省環保局副局長張波主持完成的「城市汙水生物脫氮除磷技術與控制措施研究」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生態環境部:關於加強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的通知
    一、高度重視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近年來,全國水汙染防治形勢面臨新的變化,總磷逐漸成為重點湖庫、長江經濟帶地表水首要汙染物,無機氮、磷酸鹽成為近岸海域首要汙染物,部分地區氮磷汙染上升為水汙染防治的主要問題,成為影響流域水質改善的突出瓶頸。
  • ...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幹擾對湖泊氮磷元素生態計量平衡的潛在影響
    課題研究團隊實地調查了我國46個主要湖泊營養狀態歷史變化,分析了覆蓋不同氣候條件、不同人為活動類型的地區湖泊長時間序列營養物濃度和元素計量特徵變化趨勢。結果表明,從近十年變化趨勢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湖泊已經開始出現貧營養化特徵,具體表現為湖泊磷濃度顯著下降、氮濃度基本穩定,而氮磷元素計量比則迅速上升,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受納水體非固氮類藍藻的爆發(如微囊藻、束絲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