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在鹽漬化農田改良劑應用對氨揮發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4 中國生物技術網

氨揮發是農田氮素損失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我國南方一些稻麥輪作系統中,氨揮發甚至是農田氮肥的第一大損失途徑。據估計全球農田生態系統中,每年有2700-3800萬噸的NH3被排放到大氣中,一方面導致農田可利用氮素減少,另一方面揮發的NH3也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濱海鹽漬化障礙農田土壤中的鹽分作為一種重要脅迫因子,會對農田土壤氨揮發產生重要影響。在鹽漬化農田治理、改良過程中常施用不同類型土壤改良調理製劑,而這些土壤改良調理劑與鹽分交互條件對氨揮發的影響尚不明確,闡明該交互作用對氨揮發的影響規律和作用機制對於降低濱海鹽漬農田氮素損失、實現鹽漬化農田土壤加速治理利用和養分高效之間的平衡,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楊勁松課題組針對上述問題,在濱海灘涂鹽漬障礙農區選取不同鹽鹼程度原位土壤,深入研究了鹽分狀況、施用肥料類型、改良劑與鹽分交互作用對氨揮發及相關氮素轉化過程的影響。研究發現:土壤鹽分通過抑制硝化過程以及改變與氨揮發相關的土壤特性,造成銨態氮在土壤中的積累,進而加劇了氨揮發。在不同肥料類型中,尿素的累積氨揮發量最高,其次為磷酸一銨,有機肥的累積氨揮發量最低。改良劑施用和鹽分的交互作用方面,生物炭處理在淡土環境下不會增加氨揮發,但高量生物炭在鹽漬土條件下顯著增加了氨揮發,這主要是由於土壤中大量鹽分離子降低了生物炭對NH3/NH4+的吸附能力,進而導致氨揮發量的增加。石膏處理無論是在淡土和鹽漬土條件下均能降低氨揮發,但高量石膏與低量石膏處理下氨揮發的差異不顯著,表明石膏用量增加並不會進一步降低氨揮發。這主要是由於石膏用量增加雖然能進一步降低土壤pH,但其也會相應加劇對硝化過程的抑制作用。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從提高鹽漬農田養分利用率角度,建議使用低量生物炭和石膏進行鹽漬化農田的治理與改良。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CATENA上。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2016YFD02003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山東聯合基金重點項目(U1806215)、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KFZDSW-112-03-02)的資助。

淡土和鹽漬土施加土壤改良劑(石膏和生物炭)對氨揮發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時科竹炭土壤改良劑可有效改善土壤鹽漬化
    土壤鹽鹼化(土壤鹽漬化)是指鹽分不斷向土壤表層聚積形成鹽漬土的自然地質過程。簡單說,就是土壤裡邊含有太多鹽分。就像大家吃飯時鹽放多了,人吃了會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樣,如果土壤表面的鹽分太多,超過了植物能夠承受的範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就會形成土壤鹽鹼化。
  • 養殖肥水施用對土壤氨揮發的影響及響應因素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0 年 06 期作者:付莉,王貴雲,杜會英* ,張克強單位: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摘 要養殖肥水農田施用是一種有效的綠色循環模式,肥水施用會影響土壤氨揮發
  • 南京土壤所在生物碳膠體遷移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生物碳的土地利用會帶來很多農藝和環境效益,如增加大氣中CO2固定、降低CH4和NOx等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等。此外,生物碳對重金屬、有機汙染物以及微生物致病菌等具有很強的固定能力,因此被用作土壤改良劑修復汙染土壤。但目前國內外關於生物碳在環境介質中的遷移、歸宿等環境問題未見報導。
  • 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該如何解決
    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是指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鹼化。這種土壤不利於大姜的生長。那麼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該如何解決?②在對農田進行大水漫灌時,水的下滲導致地下水位上升,這樣土壤中的鹽分溶解於水中,鹽分隨著地下水的上升而被帶到土壤表層。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研究揭示農業氮肥應用導致的全球土壤氨排放—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鄒建文課題組通過對全球來自於324篇文獻的4590組原位觀測資料的集成與定量估算研究,辨析了全球不同氮肥管理生態系統氨排放係數的差異性特徵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許多陸地生態系統生長由於受氮限制,導致生產力及穩定性下降,而氮沉降通常促進植物生產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土壤碳儲量,但是,也有研究認為氮沉降不能促進碳固定或者對土壤碳固定影響不大。這種不確定性與研究區域的氣候、生態系統類型、研究時空尺度均有關係。所以,科學界關於氮沉降能否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土壤碳庫仍沒有明確的定論。
  • 「土壤醫生」破解鹽漬化難題
    但隨著大棚農田種植年限的增加,不少瓜農為了促進生產,加大肥料等使用,但卻出現「越不長越施肥、越施肥越不長」的怪圈。 錢曉晴介紹說,大棚土壤缺少雨水淋洗,養分經常隨蒸發水移到表層。施用過多的肥料,如果不能全部被植物及時地吸收利用,就會在土壤中很快積累起來。 瓜棚生產「營養過剩」問題又稱為土壤次生鹽漬化。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共同決定了微生物群落裝配,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裝配過程會對微生物成員施加約束並影響微生物的功能。但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對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的相對貢獻及其造成的土壤有機碳(SOC)動態變化尚不明確,限制了對深層土壤SOC動態變化機制的解析。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土壤呼吸是陸地生態系統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產生深遠影響。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8倍。透氣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氣中的甲烷,減緩全球變暖,因此被越來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變化能夠通過改變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對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產生影響。
  • 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應用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文章針對我國蔬菜地面臨土壤酸化、土壤次生鹽漬化、面源汙染和土壤重金屬汙染等問題,通過查閱和匯總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的應用文獻,總結和分析了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的應用現狀,深入挖掘其在影響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質、溫室氣體排放、面源汙染和重金屬遷移等方面的效應及其影響機制。
  • 生物炭影響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進展
    生物炭可以通過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及微生物群落結構來影響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本文主要綜述了生物炭修復土壤重金屬汙染的研究進展,闡述了不同材料以及不同裂解溫度下生物炭對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歸納總結了溫度以及不同原材料對生物炭吸附行為的影響,探討了生物炭對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影響,並對今後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摘 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以及氮肥消耗國,我國農業生產過程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
  • 產學研|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
    內蒙古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是制約河套灌區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針對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2010年以來,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和內蒙古土壤肥料和節水農業工作站三家共建了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圍繞鹽鹼地類型複雜、鹽鹼化程度高以及次生鹽鹼障礙嚴重等問題,開展了測土推薦適宜不同類型鹽鹼地的改良技術與集成應用研究,在完善鹽鹼地分類、分級量化指標基礎上,取得基於測土的鹽鹼地改良集成技術新突破,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 「中國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與速率研究課題」2011年度總結
    2月23日至25日,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課題「中國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與速率研究」課題在南京召開2011年度工作總結暨經驗交流會。應邀出席此次會議的專家和領導有趙其國院士,朱兆良院士,中科院資環局生態處業務主管楊萍,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副所長蔣新,項目首席科學家史學正研究員以及課題12個參加單位的100多名骨幹成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 中國科協:氣候變化加劇土壤鹽漬化
    日前,中國科協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氣候變化對土壤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已經顯現。  「氣候變化不僅加劇土壤鹽漬化危害,也影響到農業的水資源分配。」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研究結論對於應對氣候變化,恢復和重建退化土壤,提高土壤質量,合理分配水資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土壤次生鹽漬化難題如何破解?
    但隨著大棚農田種植年限的增加,不少種植者為了促進生產,增加肥料的使用,但卻出現「越不長越施肥、越施肥越不長」的怪圈。這是因為什麼呢?很可能是土壤次生鹽漬化造成的。 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鹼化。土壤鹽鹼化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形成的鹽鹼化現象,而其中人為原因造成的土壤鹽鹼化現象就是次生鹽漬化,也叫次生鹽鹼化。 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危害是什麼?
  • 科學網—新技術為次生鹽漬化土壤「減負」
    近年來,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菜地土壤鹽漬化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導致農作物減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日前,盛海君團隊成功配製出有效改良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生物強化碳調節劑,為解決土壤鹽漬化問題提供了一條經濟、環保、簡便的新途徑。 「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土壤會引發多種問題,不僅會導致瓜果蔬菜存活率低,還會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品質惡化,直接影響瓜果市場供求和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