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像錢教授這樣的『土壤醫生』,我們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的底氣就會更足。」蘇北大棚種植大戶老魏望著滿車的絲瓜、茄子、辣椒等農產品,笑得合不攏嘴。可誰料想到,在揚州大學教授錢曉晴帶領新技術駐村前,這裡的大棚生產差點顆粒無收。
近年來,大棚瓜菜生產在我國發展極為迅速,逐漸成為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渠道。但隨著大棚農田種植年限的增加,不少瓜農為了促進生產,加大肥料等使用,但卻出現「越不長越施肥、越施肥越不長」的怪圈。
錢曉晴介紹說,大棚土壤缺少雨水淋洗,養分經常隨蒸發水移到表層。施用過多的肥料,如果不能全部被植物及時地吸收利用,就會在土壤中很快積累起來。
瓜棚生產「營養過剩」問題又稱為土壤次生鹽漬化。「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土壤會引發多種問題,不僅會導致瓜果蔬菜存活率低,還會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品質惡化,直接影響瓜果市場供求和百姓健康。」錢曉晴介紹說。
將土壤中大量存在的硝酸鹽濃度降下來,就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基本條件。目前,國內已有施肥預防、生物除鹽等多種緩解蔬菜大棚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的方式,但都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作為江蘇省現代農業(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土壤改良創新團核心成員,錢曉晴帶領團隊通過大量研究發現,土壤次生鹽漬化是由於過量施用氮肥造成硝酸鹽在土壤表面的累積,對於這一類土壤的修復應對症下藥,從養分平衡角度出發,降低土壤中硝酸根的含量,既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又改善了土壤結構。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論,團隊經過反覆的實驗分析和實時監測,發現利用接種微生物的秸稈、米糠等含碳有機物料進行生態控鹽的效果十分顯著,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硝酸鹽含量,並能有效利用土壤鹽分,降低肥料使用量,進而從根本上解決設施菜地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而秸稈如何再利用也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該項目對秸稈的回收以及高效再利用,更是讓「秸稈回田」變得更有價值。
目前,團隊研發的技術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並作為核心技術之一被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列入全省「輪控改替」設施蔬菜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在南京、無錫、宿遷等江蘇省內各大蔬菜示範基地試驗實施,有效降低土壤含鹽量,成功建立核心基地和多個示範點。
解決設施土壤退化問題是一項長期性的艱苦工作。該校的「土壤醫院」也正在推進建設中,作為首席專家的錢曉晴教授介紹說:「高校土壤醫院的建立有利於將土壤障礙的診斷與治理的技術服務工作常態化,為全國土壤修復治理工作做好榜樣。」(張運 陶天雲)
(責編:梁若昕(實習生)、熊旭)
浙大科學家發明可編程塑料浙江大學謝濤教授課題組提出一種在塑料製品中精確「編碼」的方法,通過數位化調控塑料製品內部「應力」,植入精緻的「隱形」圖案,實現信息的隱形存儲。【詳細】
「昴」望遠鏡繪製出暗物質三維空間分布圖一個由東京大學牽頭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昴」天文望遠鏡的超廣角主焦點照相機(HSC),製作並分析了宇宙暗物質的三維空間分布圖,這也是迄今最深(過去宇宙)的暗物質廣域天域地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