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氣候變化加劇土壤鹽漬化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中國科協:氣候變化加劇土壤鹽漬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1月11日17:12

  日前,中國科協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氣候變化對土壤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已經顯現。

  「氣候變化不僅加劇土壤鹽漬化危害,也影響到農業的水資源分配。」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研究結論對於應對氣候變化,恢復和重建退化土壤,提高土壤質量,合理分配水資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記者了解到,為應對氣候變化,近年來,寧夏大學、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針對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展開了氣候變化對作物生長發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作物病蟲害、土壤理化性質、農業水資源等方面影響的廣泛研究。

  這項調查結果題為「氣候變暖對寧夏引黃灌區土壤鹽分及其灌水量的影響」。據項目負責人寧夏大學肖國舉博士介紹,隨著全球變暖,寧夏引黃灌區土壤全鹽含量成明顯的增加趨勢。

  調查顯示,當溫度增加0.5~3.0℃時,寧夏引黃灌區輕鹽化土壤、中鹽化土壤和重鹽化土壤所需的灌水量分別增加8.2%~9.1%、8.2%~8.7%和8.3%~8.8%,總灌水量增加1.29億~1.40億立方米。

  科學研究表明,溫度是加速土壤有機碳礦化作用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氣候變暖加快了土壤有機碳礦化速率。全球氣候變化不僅僅是溫度的變化,可能還伴隨著降水的變化,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反應的變化。

  目前,全球鹽鹼土壤面積約為9.6億公頃,我國約有1.0億公頃。黃河河套地區有灌溉農田100萬公頃,但1/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鹽漬化問題。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顏昕)

  精彩熱圖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西北地區、土壤鹽漬化的防治)
    01知識點土壤鹽鹼化土壤鹽鹼化(鹽漬化),是指在氣候乾旱、蒸發旺盛或近海地區,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在蒸發的過程中,隨著毛管水上升到地表。(1)1990~2010年該區域土壤鹽漬化的變化是________。(2)該區域防治土壤鹽漬化,應該採取的措施是_______。答案:(1)①鹽漬土壤總面積增大;②中度和重度鹽漬土壤面積增大,輕度面積減少。(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墾荒,退耕還草。精講精析:(1)分析鹽漬土壤面積的變化。
  • 土壤鹽漬化發生的原因,土壤鹽漬化有哪些危害?
    土壤鹽漬化是農業發展面臨的強大阻力,事實上,在我國不僅在新疆、青海等中西部邊陲土壤鹽漬化嚴重。在廣袤肥沃的東北黑土地上,土壤鹽漬化問題同樣十分突出。保護地生產過程中盲目施肥是造成土壤鹽漬化的重要原因之特別是偏施氮肥。
  • 土壤鹽漬化危害嚴重,農民朋友如何改良,施肥時又應該注意什麼?
    ;由於兩者在發生上有一定的聯繫,鹽土與鹼土常混合存在,在我國統稱為土壤的鹽漬化(習慣上叫做鹽鹼土)。鹽漬化土壤的分級在國內外有不同的標準,其成因跟地理環境(成土過程)、氣候、人工管理措施(水肥管理制度、種植模式等)等都有關係。我國鹽鹼土面積約5.6億畝,廣泛分布於西北、東北、沿海和黃河中下遊地區(張建峰等,2005)。土壤鹽分含量過高時,會造成作物根系吸水困難,同時由於離子毒害作用,會加速根系老化、甚至導致死根現象。
  • 土壤次生鹽漬化難題如何破解?
    土壤次生鹽漬化亦稱「土壤次生鹽鹼化」,是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主要因灌排系統不配套,過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農業技術措施運用不當,也會加速其發展。大棚土地鹽漬化通常是人為不合理的措施而引起的,比如:種植戶為爭取瓜果蔬菜高產,盲目增施化肥,大棚土壤經過多年的化肥積累,往往導致土壤積鹽發生。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羅軍副校長致辭陝西省科協學會部部長張曉黎致辭會場與會代表在觀看牆報論文  9月21-24日,第四屆「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
  • 造成土壤酸化、鹽漬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幾十年以來,因為自然、人為、機械耕作方式不當及不科學的施肥造成了土壤質量的退化,耕層變淺,土壤板結。南方的土壤酸化,北方的鹽漬化,土壤汙染等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土壤退化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40%以上,給農業生產特別是農業的持續性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對農作物產量進一步提高設置了障礙。
  • 中國海洋大學劉貫群小組:克服灌區鹽漬化的一條新路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貫群課題組剛剛完成的基金項目「引黃灌溉對乾旱區深埋潛水的補給及環境效應」研究,不僅對內蒙古孿井盆地的灌溉滲漏進行了系統研究,還利用數值模擬技術,模擬了主要作物在現有灌溉條件下的最優灌溉量,提出了春小麥和夏玉米的節水灌溉模式,節約灌溉水量30%以上。
  • 克服灌區鹽漬化的一條新路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貫群課題組剛剛完成的基金項目「引黃灌溉對乾旱區深埋潛水的補給及環境效應」研究,不僅對內蒙古孿井盆地的灌溉滲漏進行了系統研究,還利用數值模擬技術,模擬了主要作物在現有灌溉條件下的最優灌溉量,提出了春小麥和夏玉米的節水灌溉模式,節約灌溉水量30%以上。
  • 南京土壤所在鹽漬化農田改良劑應用對氨揮發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濱海鹽漬化障礙農田土壤中的鹽分作為一種重要脅迫因子,會對農田土壤氨揮發產生重要影響。在鹽漬化農田治理、改良過程中常施用不同類型土壤改良調理製劑,而這些土壤改良調理劑與鹽分交互條件對氨揮發的影響尚不明確,闡明該交互作用對氨揮發的影響規律和作用機制對於降低濱海鹽漬農田氮素損失、實現鹽漬化農田土壤加速治理利用和養分高效之間的平衡,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 「土壤醫生」破解鹽漬化難題
    錢曉晴介紹說,大棚土壤缺少雨水淋洗,養分經常隨蒸發水移到表層。施用過多的肥料,如果不能全部被植物及時地吸收利用,就會在土壤中很快積累起來。 瓜棚生產「營養過剩」問題又稱為土壤次生鹽漬化。「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土壤會引發多種問題,不僅會導致瓜果蔬菜存活率低,還會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品質惡化,直接影響瓜果市場供求和百姓健康。」錢曉晴介紹說。
  • 鹽漬土土壤成因及其改良技術
    我國約有9913萬hm2的鹽漬土,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壤3693萬hm2,殘餘鹽漬化土壤4487萬hm2,潛在鹽漬化土壤1733萬hm2,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長江以北沿海地帶。鹽漬土是中國最主要的後備土壤資源,改良利用鹽鹼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積,緩解人地矛盾。
  • 棚室土壤鹽漬化治理辦法
    棚室土壤鹽漬化主要是次生鹽鹼化,因蔬菜生產需水、肥量大,尤其是黃瓜、西紅柿、茄子、西葫蘆等茄果類蔬菜,往往是採摘1~2次就要澆一次水,常常澆水就要補肥。由於水質不佳或氮肥施用過量等,會出現氮素過剩,土壤中可溶性鹽類過高,從而加重鹽漬化程度。
  • 科學網—新技術為次生鹽漬化土壤「減負」
    近年來,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菜地土壤鹽漬化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導致農作物減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日前,盛海君團隊成功配製出有效改良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生物強化碳調節劑,為解決土壤鹽漬化問題提供了一條經濟、環保、簡便的新途徑。 「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土壤會引發多種問題,不僅會導致瓜果蔬菜存活率低,還會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品質惡化,直接影響瓜果市場供求和百姓健康。」
  • 想減少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問題,了解一些知識,非常重要!
    想清除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難題,最先我們要搞清楚,土壤怎樣產生次生鹽漬化的難題,隨後採用合理性對策,相匹配來處理此難題。尤其是在溫室大棚種植中,生產製造反周期性蔬菜水果,具有有土壤髙速利用、高資金投入,高回報的特性,種植戶為了更好地得到較高的種植經濟效益,通常存有使用超額的有機肥,超標準的有機化學中藥製劑來預防病害。
  • 土壤鹽漬化原因在哪,很多苗農都搞錯了
    土壤鹽漬化是土質變差的一個重要表現,簡單點來說,土壤鹽漬化出現是因為土壤底層的地下水,含有一部分的鹽分,當這部分水從地下上升到地表後,水分被蒸發掉了,而鹽分則繼續留在土壤中,隨著鹽分越積累越多,土壤就出現了鹽漬化的情況。
  • 幾種典型的土壤障礙
    過去幾十年來,我國種植業生產過度依賴化肥投入和單一種植的問題非常普遍,有機肥投入比例不斷下降,這些因素導致我國農田表現出幾種典型的土壤障礙。   土壤酸化一般認為土壤酸化就是酸性土壤,其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我國首次實現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一體化監測
    本報訊(記者 王自堃)日前,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多參數自動監測設備投入使用,可為海岸帶地區地下水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首次實現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一體化監測。
  • 福建海洋災害公報 部分地區海水倒灌加劇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訊(記者 蔡鎮金)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進入陸地,造成海水與河道河水、陸地地下水混合。這些地理變化正悄悄地在福建沿海發生。  土壤鹽漬化現象明顯加劇  日前,由省海洋與漁業廳編制的《2011年福建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對公眾發布,這是我省首次發布全省海洋災害公報,其中海水入侵令人關注。  《公報》對我省去年度風暴潮、海浪、赤潮、海嘯和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等海洋災害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並與2010的海洋災害情況進行了對比。
  • 引起大棚鹽漬化和土壤溶液濃度偏高的原因
    大棚栽培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土壤鹽漬化和土壤溶液濃度偏高。鹽漬化和土壤溶液濃度偏高通常是由下列原因引起:1.缺少自然降水的淋洗條件:大棚種植物生長期間,缺少自然降水的淋洗條件,剩餘鹽類不能被淋溶,而且經土壤毛細管作用,把較深層的鹽類帶到土壤表層,造成土壤耕作層鹽類積聚。
  • 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該如何解決
    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是指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鹼化。這種土壤不利於大姜的生長。那麼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該如何解決?②在對農田進行大水漫灌時,水的下滲導致地下水位上升,這樣土壤中的鹽分溶解於水中,鹽分隨著地下水的上升而被帶到土壤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