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劉貫群小組:克服灌區鹽漬化的一條新路

2021-01-15 科學網

 

▲研究人員進行地下水野外調查。

 

在我國北方引黃灌溉區,尤其是盆地地形和一些排水不利的地區,大水漫灌不僅浪費大量的水資源,還會帶來次生鹽漬化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貫群課題組剛剛完成的基金項目「引黃灌溉對乾旱區深埋潛水的補給及環境效應」研究,不僅對內蒙古孿井盆地的灌溉滲漏進行了系統研究,還利用數值模擬技術,模擬了主要作物在現有灌溉條件下的最優灌溉量,提出了春小麥和夏玉米的節水灌溉模式,節約灌溉水量30%以上。

 

漫灌會引起次生鹽漬化

 

「只要是從別的地方引水(非抽取地下水)灌溉,都會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問題。」劉貫群說,「只不過,不同的灌溉量、不同的土壤結構和土質、種植不同的作物等條件不同,會導致灌溉後向地下水的滲漏量不同,發生次生鹽漬化的程度也不一樣。」

 

農田灌溉水量過大,就會向下滲漏,淺層土壤中的水分就和深層水分連在一起。北方灌區氣候較乾旱,蒸發量大、很快,深層土壤中的鹽分又會隨著水分蒸發而上升到表層土壤,形成次生鹽漬化。「尤其是一些盆地或排水不利的地方,情況更為突出。比如我們的研究區——孿井盆地,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劉貫群說。

 

孿井盆地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南部,西部緊連騰格里沙漠,地形為四面隆起中心偏東的閉流盆地。該地區為內陸水系,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為提高騰格里沙漠及其他邊緣貧困地區的遊牧民生活水平,1994年底,當地政府設立孿井灌區,正式引黃河水灌溉,灌區規劃面積14567.3公頃。

 

灌區建成後,灌溉入滲補給成了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根據以往經驗,引黃灌溉會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有可能使灌區下遊土壤發生次生鹽鹼化。以往的灌區如內蒙古的河套灌區、寧夏同心揚黃灌區等就深受水鹽之害。孿井灌區的地理和灌溉特點引起了劉貫群的注意。

 

「孿井灌區主要以漫灌方式種植小麥、玉米、穀物、經濟作物等。該地區土壤包氣帶地層滲透性強,灌溉滲漏嚴重,極易引起下遊土壤次生鹽漬化。」劉貫群說,「但該地區地下水位埋深較大,地下水補給過程及其時空變化十分複雜,地下水補給量的確定存在很大的不定因素,所以選擇可信度高的評價方法,評價天然狀態下和灌溉條件下地下水補給量,弄清按現在的灌溉方式,會滲漏到下遊多少,多長時間會滲漏到下遊,以及產生問題怎麼解決等就非常重要。」

 

劉貫群說:「該項目的研究目的,就是弄清引黃灌溉對乾旱區深埋潛水的補給機制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及對盆地中心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為該類區域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土壤鹽漬化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為防止次生鹽漬化出謀劃策

 

為系統掌握孿井灌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土壤包氣帶水文地質特徵,劉貫群課題組在孿井灌區設置了4個典型地點作為土壤水鹽均衡的試驗觀測點,其中包括9個地下水監測點,2個大氣降水和1個渠道水觀測點。

 

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數據積累,以及對不同作物進行的大量野外灌溉入滲試驗,課題組確定了灌溉滲漏量和入滲率,同時,利用氯剖面法估算了灌溉對地下水的補給。在利用地下水的數值模擬模型分析了現狀、規劃和下遊排水3種條件下地下水的變化趨勢後,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灌溉面積的擴大,地下水位上升迅速,灌區下遊將隨之發生土壤次生鹽漬化。

 

「因此,灌區必須採取治理措施。但這裡面還存在一個問題。」劉貫群說,「對灌區農民來說,最簡單直接的灌溉方式就是漫灌。澆得少了不頂事,澆一次也挺麻煩,所以農民要澆就澆個透。」

 

劉貫群認為,以灌區現在的灌溉方式預測,灌區中地勢低的地方,很快就會出現其他引黃灌溉區曾出現過的次生鹽漬化問題。

 

「我們也研究了一些應對辦法,比如在地勢低的地方種樹,因為樹的根較深,可以用來降低地下水水位。或者挖溝排水,只要將水排出就會減輕鹽漬化。不過最好的方法是從源頭上採取措施,適量灌溉,讓水分不滲漏或少滲漏到地下水中。這樣不但不會發生次生鹽漬化,還避免了農田中的化肥等進入地下水系統,同時,也節省了灌溉費用。但澆多少合適,農民只好憑經驗把握了。」劉貫群說。

 

為此,課題組用了3年時間,進行了土壤水鹽的均衡試驗,觀測了玉米、西瓜、油葵和花葵4種主要作物在不同地層結構下的土壤水分、土壤水的化學組分;通過研究該地區土壤滲漏量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作物在不同地層結構下的滲漏率,他們計算了參考作物潛在蒸發量和作物係數的關係,對幾種主要作物的用水量進行了分析。「作物需要多少水就灌溉多少,既能滿足作物需要又不產生或少產生滲漏。」

 

提出節水灌溉新模式

 

「我們的研究就是想通過一些觀測和試驗,積累些基礎數據,用數值模擬的方式,建立預測模型,一是預測以現在的灌溉方式,研究多久會產生鹽漬化的問題,提前作好應對措施;二是在減少灌溉滲漏上下功夫,弄清灌區主要作物的需水量,計算出最優灌溉量。同時對種植結構進行優化,在不同土質結構的土壤中,種植不同的作物,以減少滲漏。」劉貫群說。

 

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水汙染和水危機的加劇,傳統的以供水量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式已不能滿足需要,國外開始在水資源優化配置中注重水質約束、水資源環境效益以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對不同水質的水量使用問題進行優化。在國內,由於灌區水源和用水結構相對簡單,影響和制約因素相對較少,如何實現灌區的有限水資源量的最大效益,成為學者較早關注的問題之一。

 

根據研究,課題組提出了在現狀灌溉條件下,滿足作物生長時春小麥和夏玉米的節水灌溉模式。即:春小麥冬灌水量以150毫米為宜,在分櫱時灌溉97. 5毫米,拔節、挑穗、灌漿、黃熟階段灌水間隔相對較短,灌水量以75毫米為宜。夏玉米生長期間的需水量高於春小麥的需水量,第一次灌水量約150毫米,拔節水是關鍵,以127. 5毫米為宜,以後幾次的灌水量不宜過多,應在70~90毫米之間。以上模式和傳統的漫灌相比,節約水量30%以上。

 

同時,在農民收入不減的前提下,課題組以灌溉入滲補給量最小為目標,對灌區種植結構及分布進行了優化,棄種了種植複雜且收益不大的籽瓜,建議灌溉滲漏量較大的小麥、玉米、苜蓿主要種植在多層結構地層上,而西瓜、油葵等滲漏量小且收益較大作物擴大種植面積。

 

「儘管採取一系列措施後,灌區下遊地下水水位上升幅度明顯降低,減緩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展進度,但該地區仍然存在土壤次生鹽漬化趨勢,因此,必須改變現行灌水方式,或者採取適宜工程措施加以防治。」劉貫群說,「另外,由於該區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同位素測試的周期長等原因,還需要繼續收集該區降水量、灌溉水量、土壤和作物種植等資料,進行實驗室間的校核,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搞清。」

 

《科學時報》 (2009-2-16 A4 科學基金)

相關焦點

  • 克服灌區鹽漬化的一條新路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貫群課題組剛剛完成的基金項目「引黃灌溉對乾旱區深埋潛水的補給及環境效應」研究,不僅對內蒙古孿井盆地的灌溉滲漏進行了系統研究,還利用數值模擬技術,模擬了主要作物在現有灌溉條件下的最優灌溉量,提出了春小麥和夏玉米的節水灌溉模式,節約灌溉水量30%以上。
  • 產學研|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
    內蒙古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是制約河套灌區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針對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2010年以來,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和內蒙古土壤肥料和節水農業工作站三家共建了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圍繞鹽鹼地類型複雜、鹽鹼化程度高以及次生鹽鹼障礙嚴重等問題,開展了測土推薦適宜不同類型鹽鹼地的改良技術與集成應用研究,在完善鹽鹼地分類、分級量化指標基礎上,取得基於測土的鹽鹼地改良集成技術新突破,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 中國科協:氣候變化加劇土壤鹽漬化
    中國科協:氣候變化加劇土壤鹽漬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1月11日17:12
  • 科學網—新技術為次生鹽漬化土壤「減負」
    揚州大學供圖 ■本報記者 張晴丹 通訊員 虞璐 「施用了調節劑以後,我的黃瓜苗都長出來了,長勢非常好,苗比以前壯多了。」今年,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魏營鎮農戶魏秀江的大棚經歷了黃瓜絕收,但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高級農藝師盛海君團隊研發的生物強化碳調節劑,給他帶來了希望。
  • 「土壤醫生」破解鹽漬化難題
    「多一些像錢教授這樣的『土壤醫生』,我們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的底氣就會更足。」蘇北大棚種植大戶老魏望著滿車的絲瓜、茄子、辣椒等農產品,笑得合不攏嘴。可誰料想到,在揚州大學教授錢曉晴帶領新技術駐村前,這裡的大棚生產差點顆粒無收。
  • 中國海洋大學:耦合互動 協調發展 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中國海洋大學:耦合互動 協調發展 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1月23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11月22日,中國海洋大學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
  • 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建設迎來新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建設迎來新進展——一期項目西區生活區主體結構全部封頂。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一期項目佔地面積826畝,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含學習綜合體、院系樓、學生宿舍等共16棟單體。
  • 海洋大學鯨魚館,中國內地最龐大的抹香鯨標本
    鯨魚真的是鯨魚,水產大學的金魚館就在軍工路的中環邊線上,坐在公交車上就能夠望見路旁那座奇怪的建築,雖然現在正式的名稱叫做水產大學魚文化博物館,但是大家還是習慣叫他鯨魚館,原來是校園內部開放僅供研究使用,最終面向社會正式開放,進入鯨魚館需要收取十元的門票,學生票價是8元,不過會送你一套很好看的魚類書籤,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 滄州鹽山縣王文興鹽鹼地上種水稻闖出致富新路
    這不僅為當地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闖出一條新路徑,也為鹽山縣「三點三線」城鄉一體化架構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這個人就是鹽山農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興。    河北新聞網訊(張海健)做鋼材生意的大老闆,跨行要做農民,鹽鹼地裡種水稻,是否真能闖出一條致富路?帶著疑問,筆者來到了鹽山這片以「鹽鹼地之鄉」而出名的土地上。    說起鹽山的土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澇不旱收鹼嘎巴。」
  • 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建設迎來新進展
    近日, 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 建設迎來新進展—— 一期項目西區生活區 主體結構全部封頂。
  • 中國海洋大學開建西海岸校區!校長解密新校區建設原因及規劃定位
    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奠基— 領導培土。 通訊員 劉蒞 攝西海岸校區地處大珠山東側,規劃範圍北起裡島路,南至宅科路,西起山川路,東至濱海沿線海軍路,佔地約2800畝。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85萬平方米,建築容積率約為0.8,容納在校生總體規模20000人,2022年完成一期建設,屆時在校生規模達到7000人。
  • 中國海洋大學棒壘協會女子壘球隊全國賽獲佳績
    中國海洋大學棒壘協會女子壘球隊全國賽獲佳績   在首場比賽中,中國海洋大學女壘便遇上了老牌強隊桂林旅遊學院,在第一局中,慢熱的海大女壘尚未進入狀態,先失四分。
  • 我國首次實現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一體化監測
    本報訊(記者 王自堃)日前,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多參數自動監測設備投入使用,可為海岸帶地區地下水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首次實現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一體化監測。
  • 中國海洋大學,又一個國際金獎!
    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科技協會7名本科生組成的iGEM團隊OUC-China榮獲國際金獎。團隊已連續五年斬獲國際金獎,並首次獲得Best Part Collection單項提名獎。線上舉辦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2020年iGEM團隊OUC-China由海洋生命學院2018級生物技術1班陳潮昕、2018級生態學1班吳琪、2018級生物科學1班柯清瀅、2018級生物科學1班牛悅,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級食品科學與工程2班王婷,水產學院2018級水產養殖學
  • 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成功下水
    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成功下水該裝置(工程樣機)的試運行,標誌著中國海洋大學在國內波浪能陣列化開發與工程應用領域率先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該樣機的研製得到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的資助,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中國海洋大學:新增網絡空間安全等四個專業
    中國海洋大學2020招生宣傳片 問題一:近期教育部剛剛公布今年高校專業調整,學校在今年專業上有哪些重要調整 中國海洋大學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以海洋和水產為顯著特色的學科體系綜合齊全、全球唯一。
  • 土壤鹽漬化發生的原因,土壤鹽漬化有哪些危害?
    土壤鹽漬化是農業發展面臨的強大阻力,事實上,在我國不僅在新疆、青海等中西部邊陲土壤鹽漬化嚴重。在廣袤肥沃的東北黑土地上,土壤鹽漬化問題同樣十分突出。保護地生產過程中盲目施肥是造成土壤鹽漬化的重要原因之特別是偏施氮肥。
  • 土壤次生鹽漬化難題如何破解?
    土壤次生鹽漬化亦稱「土壤次生鹽鹼化」,是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主要因灌排系統不配套,過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農業技術措施運用不當,也會加速其發展。大棚土地鹽漬化通常是人為不合理的措施而引起的,比如:種植戶為爭取瓜果蔬菜高產,盲目增施化肥,大棚土壤經過多年的化肥積累,往往導致土壤積鹽發生。
  • 中國六所「海洋大學」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
    學校創建於1924年,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學校有嶗山校區、魚山校區和浮山校區3個校區,正在建設西海岸校區。設有19個學院和1個基礎教學中心。為教育部直屬「985 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 類)。
  • 威海西部環山路:一條有奔頭的「發展路」
    今天的《走千裡岸線 看攻堅突破》一起去威海西部環山路,看看它是如何打通市區、縣城及鎮村、旅遊景點之間的「脈絡」,成為一條特色鮮明的致富路、旅遊路和鄉村振興路!通過克服前期土地問題後,今年8月高區段正式開工,眼下這裡上足機械和人力,加班加點追趕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