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灌區鹽漬化的一條新路

2020-11-24 科學網

 

▲研究人員進行地下水野外調查。

 

在我國北方引黃灌溉區,尤其是盆地地形和一些排水不利的地區,大水漫灌不僅浪費大量的水資源,還會帶來次生鹽漬化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貫群課題組剛剛完成的基金項目「引黃灌溉對乾旱區深埋潛水的補給及環境效應」研究,不僅對內蒙古孿井盆地的灌溉滲漏進行了系統研究,還利用數值模擬技術,模擬了主要作物在現有灌溉條件下的最優灌溉量,提出了春小麥和夏玉米的節水灌溉模式,節約灌溉水量30%以上。

 

漫灌會引起次生鹽漬化

 

「只要是從別的地方引水(非抽取地下水)灌溉,都會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問題。」劉貫群說,「只不過,不同的灌溉量、不同的土壤結構和土質、種植不同的作物等條件不同,會導致灌溉後向地下水的滲漏量不同,發生次生鹽漬化的程度也不一樣。」

 

農田灌溉水量過大,就會向下滲漏,淺層土壤中的水分就和深層水分連在一起。北方灌區氣候較乾旱,蒸發量大、很快,深層土壤中的鹽分又會隨著水分蒸發而上升到表層土壤,形成次生鹽漬化。「尤其是一些盆地或排水不利的地方,情況更為突出。比如我們的研究區——孿井盆地,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劉貫群說。

 

孿井盆地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南部,西部緊連騰格里沙漠,地形為四面隆起中心偏東的閉流盆地。該地區為內陸水系,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為提高騰格里沙漠及其他邊緣貧困地區的遊牧民生活水平,1994年底,當地政府設立孿井灌區,正式引黃河水灌溉,灌區規劃面積14567.3公頃。

 

灌區建成後,灌溉入滲補給成了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根據以往經驗,引黃灌溉會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有可能使灌區下遊土壤發生次生鹽鹼化。以往的灌區如內蒙古的河套灌區、寧夏同心揚黃灌區等就深受水鹽之害。孿井灌區的地理和灌溉特點引起了劉貫群的注意。

 

「孿井灌區主要以漫灌方式種植小麥、玉米、穀物、經濟作物等。該地區土壤包氣帶地層滲透性強,灌溉滲漏嚴重,極易引起下遊土壤次生鹽漬化。」劉貫群說,「但該地區地下水位埋深較大,地下水補給過程及其時空變化十分複雜,地下水補給量的確定存在很大的不定因素,所以選擇可信度高的評價方法,評價天然狀態下和灌溉條件下地下水補給量,弄清按現在的灌溉方式,會滲漏到下遊多少,多長時間會滲漏到下遊,以及產生問題怎麼解決等就非常重要。」

 

劉貫群說:「該項目的研究目的,就是弄清引黃灌溉對乾旱區深埋潛水的補給機制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及對盆地中心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為該類區域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土壤鹽漬化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為防止次生鹽漬化出謀劃策

 

為系統掌握孿井灌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土壤包氣帶水文地質特徵,劉貫群課題組在孿井灌區設置了4個典型地點作為土壤水鹽均衡的試驗觀測點,其中包括9個地下水監測點,2個大氣降水和1個渠道水觀測點。

 

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數據積累,以及對不同作物進行的大量野外灌溉入滲試驗,課題組確定了灌溉滲漏量和入滲率,同時,利用氯剖面法估算了灌溉對地下水的補給。在利用地下水的數值模擬模型分析了現狀、規劃和下遊排水3種條件下地下水的變化趨勢後,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灌溉面積的擴大,地下水位上升迅速,灌區下遊將隨之發生土壤次生鹽漬化。

 

「因此,灌區必須採取治理措施。但這裡面還存在一個問題。」劉貫群說,「對灌區農民來說,最簡單直接的灌溉方式就是漫灌。澆得少了不頂事,澆一次也挺麻煩,所以農民要澆就澆個透。」

 

劉貫群認為,以灌區現在的灌溉方式預測,灌區中地勢低的地方,很快就會出現其他引黃灌溉區曾出現過的次生鹽漬化問題。

 

「我們也研究了一些應對辦法,比如在地勢低的地方種樹,因為樹的根較深,可以用來降低地下水水位。或者挖溝排水,只要將水排出就會減輕鹽漬化。不過最好的方法是從源頭上採取措施,適量灌溉,讓水分不滲漏或少滲漏到地下水中。這樣不但不會發生次生鹽漬化,還避免了農田中的化肥等進入地下水系統,同時,也節省了灌溉費用。但澆多少合適,農民只好憑經驗把握了。」劉貫群說。

 

為此,課題組用了3年時間,進行了土壤水鹽的均衡試驗,觀測了玉米、西瓜、油葵和花葵4種主要作物在不同地層結構下的土壤水分、土壤水的化學組分;通過研究該地區土壤滲漏量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作物在不同地層結構下的滲漏率,他們計算了參考作物潛在蒸發量和作物係數的關係,對幾種主要作物的用水量進行了分析。「作物需要多少水就灌溉多少,既能滿足作物需要又不產生或少產生滲漏。」

 

提出節水灌溉新模式

 

「我們的研究就是想通過一些觀測和試驗,積累些基礎數據,用數值模擬的方式,建立預測模型,一是預測以現在的灌溉方式,研究多久會產生鹽漬化的問題,提前作好應對措施;二是在減少灌溉滲漏上下功夫,弄清灌區主要作物的需水量,計算出最優灌溉量。同時對種植結構進行優化,在不同土質結構的土壤中,種植不同的作物,以減少滲漏。」劉貫群說。

 

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水汙染和水危機的加劇,傳統的以供水量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式已不能滿足需要,國外開始在水資源優化配置中注重水質約束、水資源環境效益以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對不同水質的水量使用問題進行優化。在國內,由於灌區水源和用水結構相對簡單,影響和制約因素相對較少,如何實現灌區的有限水資源量的最大效益,成為學者較早關注的問題之一。

 

根據研究,課題組提出了在現狀灌溉條件下,滿足作物生長時春小麥和夏玉米的節水灌溉模式。即:春小麥冬灌水量以150毫米為宜,在分櫱時灌溉97. 5毫米,拔節、挑穗、灌漿、黃熟階段灌水間隔相對較短,灌水量以75毫米為宜。夏玉米生長期間的需水量高於春小麥的需水量,第一次灌水量約150毫米,拔節水是關鍵,以127. 5毫米為宜,以後幾次的灌水量不宜過多,應在70~90毫米之間。以上模式和傳統的漫灌相比,節約水量30%以上。

 

同時,在農民收入不減的前提下,課題組以灌溉入滲補給量最小為目標,對灌區種植結構及分布進行了優化,棄種了種植複雜且收益不大的籽瓜,建議灌溉滲漏量較大的小麥、玉米、苜蓿主要種植在多層結構地層上,而西瓜、油葵等滲漏量小且收益較大作物擴大種植面積。

 

「儘管採取一系列措施後,灌區下遊地下水水位上升幅度明顯降低,減緩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展進度,但該地區仍然存在土壤次生鹽漬化趨勢,因此,必須改變現行灌水方式,或者採取適宜工程措施加以防治。」劉貫群說,「另外,由於該區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同位素測試的周期長等原因,還需要繼續收集該區降水量、灌溉水量、土壤和作物種植等資料,進行實驗室間的校核,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搞清。」

 

《科學時報》 (2009-2-16 A4 科學基金)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劉貫群小組:克服灌區鹽漬化的一條新路
    為提高騰格里沙漠及其他邊緣貧困地區的遊牧民生活水平,1994年底,當地政府設立孿井灌區,正式引黃河水灌溉,灌區規劃面積14567.3公頃。 灌區建成後,灌溉入滲補給成了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根據以往經驗,引黃灌溉會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有可能使灌區下遊土壤發生次生鹽鹼化。以往的灌區如內蒙古的河套灌區、寧夏同心揚黃灌區等就深受水鹽之害。
  • 產學研|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
    內蒙古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是制約河套灌區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針對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2010年以來,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和內蒙古土壤肥料和節水農業工作站三家共建了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圍繞鹽鹼地類型複雜、鹽鹼化程度高以及次生鹽鹼障礙嚴重等問題,開展了測土推薦適宜不同類型鹽鹼地的改良技術與集成應用研究,在完善鹽鹼地分類、分級量化指標基礎上,取得基於測土的鹽鹼地改良集成技術新突破,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 中國科協:氣候變化加劇土壤鹽漬化
    中國科協:氣候變化加劇土壤鹽漬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1月11日17:12
  • 科學網—新技術為次生鹽漬化土壤「減負」
    近年來,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菜地土壤鹽漬化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導致農作物減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日前,盛海君團隊成功配製出有效改良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生物強化碳調節劑,為解決土壤鹽漬化問題提供了一條經濟、環保、簡便的新途徑。 「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土壤會引發多種問題,不僅會導致瓜果蔬菜存活率低,還會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品質惡化,直接影響瓜果市場供求和百姓健康。」
  • 滄州鹽山縣王文興鹽鹼地上種水稻闖出致富新路
    這不僅為當地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闖出一條新路徑,也為鹽山縣「三點三線」城鄉一體化架構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這個人就是鹽山農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興。    河北新聞網訊(張海健)做鋼材生意的大老闆,跨行要做農民,鹽鹼地裡種水稻,是否真能闖出一條致富路?帶著疑問,筆者來到了鹽山這片以「鹽鹼地之鄉」而出名的土地上。    說起鹽山的土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澇不旱收鹼嘎巴。」
  • 土壤鹽漬化發生的原因,土壤鹽漬化有哪些危害?
    土壤鹽漬化是農業發展面臨的強大阻力,事實上,在我國不僅在新疆、青海等中西部邊陲土壤鹽漬化嚴重。在廣袤肥沃的東北黑土地上,土壤鹽漬化問題同樣十分突出。保護地生產過程中盲目施肥是造成土壤鹽漬化的重要原因之特別是偏施氮肥。
  • 威海西部環山路:一條有奔頭的「發展路」
    今天的《走千裡岸線 看攻堅突破》一起去威海西部環山路,看看它是如何打通市區、縣城及鎮村、旅遊景點之間的「脈絡」,成為一條特色鮮明的致富路、旅遊路和鄉村振興路!通過克服前期土地問題後,今年8月高區段正式開工,眼下這裡上足機械和人力,加班加點追趕進度。
  • 「土壤醫生」破解鹽漬化難題
    「多一些像錢教授這樣的『土壤醫生』,我們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的底氣就會更足。」蘇北大棚種植大戶老魏望著滿車的絲瓜、茄子、辣椒等農產品,笑得合不攏嘴。可誰料想到,在揚州大學教授錢曉晴帶領新技術駐村前,這裡的大棚生產差點顆粒無收。
  • 土壤次生鹽漬化難題如何破解?
    土壤次生鹽漬化亦稱「土壤次生鹽鹼化」,是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主要因灌排系統不配套,過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農業技術措施運用不當,也會加速其發展。大棚土地鹽漬化通常是人為不合理的措施而引起的,比如:種植戶為爭取瓜果蔬菜高產,盲目增施化肥,大棚土壤經過多年的化肥積累,往往導致土壤積鹽發生。
  • 退化、沙化、鹽漬化……固沙治鹼讓《狼圖騰》裡的草原「起死回生」
    他們發現烏拉蓋草原開展的退化草場改良、鹽漬化草地治理、沙化草地治理等多個生態治理項目,已經規模治理沙化草地近2萬畝。這一成果讓調研組眼前一亮。讓調研組眼前一亮的成果的背後是怎樣的治理模式?科技日報記者隨調研組進行了走訪。
  • [公告]碧水源: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白音花灌區節水灌溉工程...
    ,省際通道從灌區內穿過,一條旗級公路沿乾渠走向貫穿整個灌區;高低壓輸電線路通至各鄉(蘇木、鎮)、村(嘎、查);程控和移動通信電話都已開通,為灌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省際通道從灌區內穿過,一條旗級公路沿乾渠走向貫穿整個灌區;高低壓輸電線路通至各鄉(蘇木、鎮)、村(嘎、查);程控和移動通信電話都已開通,為灌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 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該如何解決
    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是指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鹼化。這種土壤不利於大姜的生長。那麼大姜種植土壤鹽漬化該如何解決?④這種由於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導致土壤中鹽分增多的現象就是土壤鹽漬化。病症危害:土壤中鹽離子增多,妨礙根系正常吸水,從而影響植株生長,造成了淹根死棵。①初期地面有清霜而後發展到綠皮"青苔"作物尚為正常。
  • 土壤鹽漬化原因在哪,很多苗農都搞錯了
    土壤鹽漬化是土質變差的一個重要表現,簡單點來說,土壤鹽漬化出現是因為土壤底層的地下水,含有一部分的鹽分,當這部分水從地下上升到地表後,水分被蒸發掉了,而鹽分則繼續留在土壤中,隨著鹽分越積累越多,土壤就出現了鹽漬化的情況。
  • 棚室土壤鹽漬化治理辦法
    棚室土壤鹽漬化主要是次生鹽鹼化,因蔬菜生產需水、肥量大,尤其是黃瓜、西紅柿、茄子、西葫蘆等茄果類蔬菜,往往是採摘1~2次就要澆一次水,常常澆水就要補肥。由於水質不佳或氮肥施用過量等,會出現氮素過剩,土壤中可溶性鹽類過高,從而加重鹽漬化程度。
  • 甘肅黃灌區:黃河水配製人工海水養海鮮
    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的沿黃灌區,為有效治理土地鹽鹼化,從2015年起當地政府聘請技術人員,對黃河水調配,配製人工海水養殖海鮮,闖出一條既修復生態又惠澤百姓的新路子。  「經過調配,這種由黃河水衍生而出的魚塘水攜帶了12種微量元素,跟海水已經相差無幾了。」
  • 我國首次實現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一體化監測
    本報訊(記者 王自堃)日前,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多參數自動監測設備投入使用,可為海岸帶地區地下水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首次實現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一體化監測。
  • 不同鹽漬化程度下濱海鹽漬土有機碳礦化規律
    結果表明:濱海鹽漬土的鹽漬化程度在距海由遠及近的方向上呈升高趨勢,其中「光板地」鹽漬土BZ2 的鹽漬化程度最大。土壤有機碳累積礦化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可以用一 級動力學方程擬合(P<0.01),擬合結果表明,不同鹽漬化土壤的潛在可礦化碳(C0)差異顯著,「光板地」鹽漬土的C0值顯著低於農田鹽漬土(P<0.05)。
  • 引起大棚鹽漬化和土壤溶液濃度偏高的原因
    大棚栽培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土壤鹽漬化和土壤溶液濃度偏高。鹽漬化和土壤溶液濃度偏高通常是由下列原因引起:1.缺少自然降水的淋洗條件:大棚種植物生長期間,缺少自然降水的淋洗條件,剩餘鹽類不能被淋溶,而且經土壤毛細管作用,把較深層的鹽類帶到土壤表層,造成土壤耕作層鹽類積聚。
  • 土壤鹽漬化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這篇文章一看就懂!
    土壤鹽漬化通俗來講就是土壤底層的地下水,含有一部分的鹽分,當這些地下水上升到地表後,水肥被蒸發,而鹽分則留在了土壤中,隨著鹽分的逐漸增多,土壤就形成了鹽漬化。目前,我國的土壤鹽漬化現象還是挺嚴重的,而且分布較為廣泛,對於農作物種植區域影響極大。那麼為什麼土壤會鹽漬化?土壤鹽漬化該要如何處理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