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控磷?還是控氮?

2021-01-09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控磷控氮之爭

觀點一:湖泊富營養化治理只需控磷,無需控氮。

基於37年的全湖實驗結果,加拿大學者發現,單獨控磷即可以顯著抑制藻類生長,而單獨控氮則會誘導固氮藍藻的產生,固氮藍藻可以通過固氮滿足自身的氮需求,不能有效降低藻類生物量,由此提出湖泊富營養化治理只需控磷,無需控氮的觀點。


觀點二:富營養化治理需要氮磷同時控制

控磷觀點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爭議,很多學者對此持反對態度,他們在科學雜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以Conley 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湖泊富營養化的治理需要靠兩條腿走路,氮磷同時控制更有效果。他們認為很多湖泊發生富營養化後,水體磷在底泥和水相之間快速循環,同時很多湖泊藻類往往以非固氮藍藻為優勢,同時控制氮磷可以顯著降低藻類生物量,只控磷的策略不僅無法在一些富營養化湖泊中發揮作用,還會導致大量的氮進入海灣和海洋。

「Controlling eutrophica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ley et al. Science 322: 1014-1015, Feb, 2009


Shindler 等人立即回應,認為控氮還需要更多事例支持!

質疑控氮:控氮還需要更多的案例支持!

Shindler 等人認為通過控磷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控氮還需要更多的案例支持!

Reply of Conley et al.

"Eutrophication: More Nitrogen Data Needed"

W. Schindler and R.E. Hecky. Science 2009, 24: 721-722.


然而,水生態系統固氮並不是總能實現的,而且控磷措施在很多淺水富營化湖泊都沒有成功。

Eutrophication: Time to Adjust Expectations

Conley D J, et al. Science, 2009, 724-725.


觀點三:湖泊治理需要氮磷同時控制,夏季優先控氮

國內學者通過實驗湖沼學實驗發現,太湖藻類的生長在夏季主要受到氮限制,春季則主要受到磷限制。因此有學者認為湖泊治理應該在磷限制的時期優先控磷,氮限制的時期優先控氮,對於藍藻水華暴發嚴重的夏季,應該優先控氮(Ma et al., 2015)。



實際上,因為湖泊所處的地理背景,湖泊的氮磷汙染水平和汙染歷史,及湖泊的面積、深度、水力停留時間等均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湖泊的氮磷控制策略不能一概而論。

氮磷限制的幾個問題

中國湖泊富營養化問題比較嚴重,湖泊的治理目前正處在關鍵時刻,因此針對湖泊的氮磷控制策略有必要就幾個問題進行闡明,供大家參考。

2.1 氮磷限制的概念

我們經常提到湖泊的磷限制或氮限制,湖泊富營養化治理也是根據藻類生長的氮磷限制為基礎制定的控制策略。很多學者提出湖泊的嚴重富營養化早已使各類營養鹽嚴重過量,不會再存在營養鹽限制的問題;也有學者認為要控制生物生長,各種必需元素控一即可,氮磷是藻類生長的必需元素,因此控制其中一種即可。其實這些觀點對限制因子的理解並不全面。

限制因子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有機化學家Liebig 在1840年提出的,他在研究穀物產量時發現,植物對某些礦物鹽類的要求不能低於某一數量,當某種土壤不能供應這一最低量時,不管其它養分的量如何充足,該植物也不能正常生長;作物的產量常常不是過剩的營養物質所限制,而是取決於供應量不足的營養物質,後來人們將此稱為Liebig最小限制因子定律。這與系統中的「木桶原理」涵義一致。

對於水生態系統,不同的研究者關注不同的研究對象,例如浮遊植物生長速率、生物量或初級生產力。而這些定義之間的關係必須明確,不可混為一談。比如在捕食率高,浮遊植物生活周期短的水體,浮遊植物生物量很低,但生長速率卻很高。湖泊中要把營養鹽控制到限制藻類生長的程度非常困難。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湖泊受到氮限制或者磷限制主要是指限制藻類的生物量或生產力,而不是指限制藻類正常生理活動,使其不能生長。

如果水體中起始藻類的生物量非常低,氮磷可能均不限制藻類生長,隨著生物量的升高,某一種元素首先達到限制狀態,隨著這種元素的輸入,藻類的生物量進一步提高,另一種元素可能成為限制元素,因此多種元素共同輸入時生物量往往達到最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共同限制。

對於一個自然的浮遊植物群落,營養限制非常複雜,不過通常情況下人們更關心的是群落總生物量而不是個別種類的生物量,因此一種或多種營養鹽的添加能否顯著增加總生物量以及哪一種營養鹽具有最大作用才是問題的焦點。

究竟是哪一種元素或哪幾種元素受到限制取決於當地的人類活動情況,不同的地區都有其特殊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2.2 磷控制策略的適用性

湖泊富營養化磷控制範式的提出是基於加拿大實驗湖區的全湖實驗結果。他們經過長期實驗發現,只控磷就可以有效控制實驗湖泊的藻類生物量,而控氮湖泊產生了固氮藍藻,控氮產生的效果並不理想。由此提出湖泊富營養化治理只需控磷,無需控氮(Schindler et al., 2008)。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控磷措施就已經在歐美國家廣泛實施,並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控磷措施在很多大型富營養化淺水湖泊並不成功,例如美國Erie、Okeechobee湖、加拿大Winnipeg湖,日本Kasumigaura湖等。這引起人們對單一控磷策略的反思。

實踐上,我們通常採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是以外源輸入控制為主。對於很多富營養化程度較低的湖泊或一些深水湖泊,控磷策略的治理效果很好,可以維持湖泊的清水狀態。而對很多大型淺水富營養化湖泊,單獨控磷則無法在短期內起到良好作用,有的湖泊甚至延遲幾十年才有響應。實際上,加拿大實驗湖區(ELA)處於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西北部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區域,屬於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實驗湖區沒有人為外源汙染物輸入,汙染背景低,湖泊溫度相對較低,藻類生長期短,營養鹽循環相對較慢,控制磷的輸入,就可以嚴格控制湖泊的磷濃度,顯著降低藻類生物量。在這種湖泊背景下獲得的湖泊治理經驗不具有普適性。

湖泊藻類生長是受氮限制,還是磷限制,取決於生態系統藻類生長所需氮磷的可獲得性,而不是簡單的水體營養鹽濃度。進入水生態系統中的營養鹽在水相、懸浮顆粒物和底泥中進行分配和循環,內源負荷和循環效率對藻類生長起著重要的影響,一些湖泊底泥內源磷的釋放甚至超過外源負荷。在貧營養水體,營養鹽在湖內的循環速率低,內源負荷較低,因此外源磷控制能很好的控制湖內水體營養鹽的可利用性,顯著降低藻類生物量。

國內很多學者通過分析磷與藻類生物量的關係,認為藻類生物量總是與總磷(TP)的相關性高,而與總氮(TN)的相關性低,因此認為磷是主要限制因子,湖泊治理應該重點控磷。這種做法的不足之處是沒有考慮內源磷的影響。正常情況下水體中無機磷的濃度通常很低,不是被藻類吸收就是被顆粒物吸附,沉降進入底泥,因此磷在藻相和底泥中進行著再分配。我們在建立藻類與TP的關係時往往忽略了大部分磷是儲存於底泥當中,因此建立的藻類生物量和TP的關係往往是藻體葉綠素和藻體磷之間的自相關關係(Lewis,2011)。

淺水湖泊與深水湖泊營養鹽的循環途徑及對藻類生產力的影響具有很大差異。對於深水湖泊,由於受溫度影響,容易形成季節性的溫躍層,溫躍層的靜力穩定度大,沉積物釋放的磷僅在湖下層遷移,難以進入真光層供藻類利用,內源磷對磷循環的貢獻有限。因此,深水湖泊控制外源磷的輸入具有很好的效果。淺水湖泊,風浪擾動頻繁,底泥間隙水中的磷很容易受風浪擾動進入真光層被藻類吸收利用。尤其對於具有漂浮能力的藍藻,很容易在底部吸收營養鹽,在表層接受光照進行生長。因此,淺水湖泊營養鹽磷的循環與藻類生長關係更為密切,一旦湖泊受到汙染形成藻型生境,對外源磷控制的響應就會極為緩慢。

因此,磷範式只適用於富營養化程度較低的湖泊或深水湖泊,對於富營養化相對較高的淺水湖泊很難適用。

生物固氮是否能滿足生態系統氮需求?

關於淡水湖泊富營養化治理要不要控氮,爭論的焦點是固氮藍藻對控氮的響應,控氮是否會導致固氮藍藻形成優勢,滿足生態系統氮需求?


加拿大實驗湖區227號湖37年的大規模實驗結果,認為當水中富磷而缺氮時,會出現具有固氮功能的藍藻,固氮作用可以彌補浮遊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的氮。

然而很多富營養化湖泊並不是固氮藍藻佔優勢。藍藻固氮是個耗能的過程,固氮過程依賴於光照提供能量,在超富營養的水體或風浪擾動頻繁的淺水湖泊,光的利用性不斷下降,導致非固氮藍藻成為優勢。同時,固氮作用還受其他元素影響,如固氮作用需要有足夠的鐵參與,鐵的缺乏也往往限制了固氮作用。因此,氮限制並不是非固氮藍藻向固氮藍藻演替的決定因子。

即使是固氮藍藻佔優勢的情況下,也不能保證有效的固氮。例如,離227號湖不足3 km的226號湖,即使在氮磷供應比例向著氮限制狀態發展的情況下,也沒有檢測到固氮作用,而且當向湖中單獨施用磷肥時,葉綠素和初級生產力也只有輕微的增加(Lewis and Wurtsbaugh, 2008)。對加拿大227號湖實驗數據進行重新處理後發現,由藍藻固定的氮不足以彌補外源氮的減少,而且浮遊植物生物量隨可利用氮的降低而降低(Scott et al., 2011)。研究表明由藍藻固氮作用輸入到水生態系統中的氮遠不足浮遊植物氮需求的10-50% 。因此,氮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浮遊植物的生物量。

我國淺水富營養化湖泊為什麼亟待同時控制氮磷?

淺水湖泊水體氮磷的動態取決於外源輸入與湖內的氮磷循環過程。


淺水湖泊經歷長期的汙染過程,湖泊底泥積累了大量的汙染負荷,尤其是大型淺水湖泊,由於水力停留時間長,汙染物截留比例高,底泥汙染更為嚴重。積蓄在底泥中的磷在藻類生長季節很容易從底泥釋放出來,供藻類吸收利用。同時水體內藻類的生長-死亡過程也加速了磷的循環速率,持續支持水華發生,形成藻類生長-死亡-再生長的循環過程。因此,單獨控制外源磷短期內無法使湖內磷濃度及藍藻水華發生程度明顯降低。

氮的循環與磷不同,湖泊內截留的氮素可以通過反硝化作用從湖體脫除,使湖內氮濃度和氮負荷降低,驅使湖泊呈現氮限制狀態。對於淺水湖泊,由於水體與底泥的接觸面積大,水土比小,水體的氮更容易進入沉積物,更有利於底泥反硝化作用的發生。同時富營化湖泊,藍藻水華的發生固定了大量的碳,藻類死亡分解釋放大量有機碳進入水體為反硝化作用提供碳源,可以促進反硝化作用的發生,加速氮素的脫除,使湖泊向氮限制轉變。因此控磷的同時,結合控氮可以更快地降低藻類生物量,加快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進程。

國際環境領域頂級學術期刊《Environ. Sci. Technol》2016年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題目是:「跳探戈需要兩個人:何時何地需要氮磷同時控制來保護湖泊和下遊生態系」,文章給出在美國,加拿大、瑞典,挪威等國家開展的20個全湖實驗結果,證明富營養化治理採取氮磷同時控制的效果最好。



文章顯示,很多湖泊通過氮磷同時控制或者單獨控氮都取得了成功。


文章最後提出湖泊治理,就像兩個人密切配合跳探戈一樣,氮磷需要同時控制。


地處亞熱帶的長江中下遊洪泛平原地區淺水湖泊的磷本底高,湖底底泥富含磷,湖泊生產力高,給該地區湖泊富營養化控制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從區域地理本底、湖泊基本特徵來看,太湖等長江中下遊地區淺水湖泊的藍藻水華風險高,磷控制難度大。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十一年來,流域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河網水環境質量得到提高,太湖氮濃度明顯降低,但總磷濃度則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也說明了磷控制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基於長期實驗湖沼學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太湖的浮遊植物生長在冬春季主要受磷限制,夏秋季主要受氮限制,提出太湖富營養化治理需要採取氮磷同時控制的策略。


氮濃度顯著降低了,為什麼藍藻水華依然嚴重?

目前大家感到困惑的是氮濃度顯著降低了,為什麼藍藻水華依然嚴重?

事實上,藍藻生長所需要的氮磷濃度閾值並不高,研究表明,太湖藍藻在無機磷濃度達到0.03 mg/L,無機氮濃度達到0.4 mg/L 時藻類的生長就不受限制了(Xu et al.,2015)。儘管太湖近年氮濃度顯著降低,但在春季濃度仍然很高,足以達到太湖藍藻水華形成的氮需求,並且春季升溫會使藻類生長提前,這時藻類可以利用更多的氮來滿足生長需求,使水華發生程度更嚴重。夏季,很多湖區水體的氮濃度降到很低的水平,藻類生物量受到明顯的抑制。同時,在目前的外源輸入情況下,湖體氮的再生速率很快,在沒有被反硝化作用去除以前可以循環多次,這些氮為藍藻水華持續發生補充了氮源(Hampel et al., 2018)。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如果沒有流域的氮控制,藍藻水華發生的程度會比現在更為嚴重。當然,要使太湖藍藻發生水平進一步下降,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進一步降低流域的氮磷負荷。


湖泊富營養化的氮磷控制

降低水體中氮、磷營養鹽濃度和負荷是控制水體富營養化的關鍵所在。在目前汙染狀況下,控制外源汙染仍然是首要的任務,包括生活汙水的處理和面源汙染的有效控制;其次是流域和湖內生態修復、生態清淤和有效管理。

01

控源截汙

建設管網,實施雨汙分流,對汙水進行高效脫氮除磷,並根據湖泊環境容量來控制汙水排放的氮磷總量,而不只是滿足於達標排放。

02

生態清淤

對重汙染湖區進行適當的底泥疏浚,減少內源汙染,並將汙泥合理處置,防止營養鹽再次隨雨水進入湖內。

03

生態修復

加強流域的溼地恢復,構建合理的溼地景觀格局,沿湖建立緩衝帶,使氮磷在流域輸移過程中被消納和淨化,減少向湖泊的輸入量;並在適宜恢復水草的湖區進行生態恢復,改善生境,抑制底泥懸浮和內源釋放。

04

長效管理

積極探索和建議湖泊流域汙染負荷削減的經濟政策,建立並完善湖泊流域內跨市斷面考核和生態補償機制。確保治理和管理措施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制度性。然而這些長效管理制度的制定,都離不開氮磷控制的科學研究。

寫在最後

控磷控氮的原理是湖泊治理的重要理論基礎;控磷控氮的策略是富營養化湖泊治理的關鍵;因地制宜的針對性手段是治理的成敗所在。

向所有奮戰在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戰線上的各位「戰友」致敬!!!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我國湖泊富營養化的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
    在介紹湖泊富營養化概念的歷史沿革時談及,形容詞 eutrophe、mestrophe和 okigotrophe最初是被Weber1907用於描述決定泥炭沼澤發展初期植物群落的營養狀態的。Naumann(1919)則用這3個詞描述含有低、中或高濃度氮、磷和鈣的淡水湖泊類型。
  • 生活汙水排放導致受納水體氮磷指標的失衡?
    課題研究團隊實地調查了我國46個主要湖泊營養狀態歷史變化,分析了覆蓋不同氣候條件、不同人為活動類型的地區湖泊長時間序列營養物濃度和元素計量特徵變化趨勢。結果表明,從近十年變化趨勢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湖泊已經開始出現貧營養化特徵,具體表現為湖泊磷濃度顯著下降、氮濃度基本穩定,而氮磷元素計量比則迅速上升,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受納水體非固氮類藍藻的爆發(如微囊藻、束絲藻等)。
  • 滇池富營養化程度持續下降 氮磷含量減少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原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何鋒解釋,藍藻水華有明顯的季節性,對於富營養型的湖泊來說,夏秋季節必然會在一定時期內間斷性發生,每年5月至10月是藍藻富集的主要時段。受溫度、陽光、營養物質、水流狀況的影響,比如溫度在20℃以上,水體氮磷元素比較豐富且水體pH值偏高、光照度強且時間久的條件下,藍藻細胞內形成類似氣囊的結構,使之浮至水面並且迅速聚集,形成藍藻水華。
  • 淨水技術 | 生活汙水排放導致受納水體氮磷指標的失衡?
    結果表明,從近十年變化趨勢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湖泊已經開始出現貧營養化特徵,具體表現為湖泊磷濃度顯著下降、氮濃度基本穩定,而氮磷元素計量比則迅速上升,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受納水體非固氮類藍藻的爆發(如微囊藻、束絲藻等)。這一特點顯著不同於早前研究報導的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氮磷濃度和計量比的變化趨勢。
  • 淨水技術|生活汙水排放導致受納水體氮磷指標的失衡?
    結果表明,從近十年變化趨勢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湖泊已經開始出現貧營養化特徵,具體表現為湖泊磷濃度顯著下降、氮濃度基本穩定,而氮磷元素計量比則迅速上升,這種變化可能導致受納水體非固氮類藍藻的爆發(如微囊藻、束絲藻等)。這一特點顯著不同於早前研究報導的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氮磷濃度和計量比的變化趨勢。
  • 探究藍藻水華與水體富營養化共同治理策略
    當水中藍藻含量較少時,其以個體分散在水中,若遇到水溫、富營養化、有機磷等適宜條件【2】它們就會快速生長,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群體效應,聚集後呈綠色油漆狀覆蓋於水面,稱之為水華, 水華會通過多種途徑引起水體中溶解氧濃度下降, 從而造成魚蝦等水生動物死亡, 進而對水環境和水生生態系統造成危害【3】。
  • 長江中下遊湖泊富營養化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獲進展
    長江中下遊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速,但面臨的許多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湖泊生態環境問題尤為突出。該地區是我國淡水湖泊的主要集中區(約佔全國淡水湖泊總面積的60%),且其大部分為淺水湖泊,生態環境問題複雜,普遍存在湖泊富營養化,湖泊治理難度極大,國際上也沒有可供借鑑的成功經驗和技術。
  • 浙江大學梁新強教授團隊: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
    膠體易化磷元素運移已成為農業面源磷汙染的重要形式,因此,控制膠體磷從土壤向水體的流失至關重要。《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關於土壤膠體磷儲存與調控的介紹可豐富當前在土壤磷儲存形態、流失機制及阻控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
  • ...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幹擾對湖泊氮磷元素生態計量平衡的潛在影響
    生態化學計量學是探索碳、氮、磷等重要生命元素在各種生態過程中平衡狀態的一門科學,其核心是揭示生存環境和生物體元素組成變化對陸地、水體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影響。掌握水體中氮磷生態化學計量特徵長期演變規律是明確水生態初級生產力變化、預測有害藻華爆發的前提,也是評價環境管理措施實施效果、制定未來營養物管控目標的基礎。
  • 治理藍藻,我們準備好了嗎?
    國外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開展了對水體異味的研究,幾十年來,面對汙水引發的藍藻,人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科學有效的治理方法。從8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藍藻水華研究至今,這個領域內的科研專家已經開發和提出許多項技術成果,具體有機械去除藍藻技術、電磁波處理技術、化肥控失技術、水體氮磷藻移出技術、黏土除藻技術、化學固磷方法、生物酶分解技術等幾十種技術與方法。
  • 藍藻水華汙染事件頻發 應讓湖泊休養生息
    事實上,淺水湖泊富營養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國際上很多湖泊治理的經驗都是深水湖泊為主,而淺水湖泊基本在東亞地區,東亞地區很多地方經濟還不發達,大多沒有開展湖泊治理研究,主要是中國在探討淺水湖泊富營養化問題。 金相燦認為,中國湖泊富營養化的發展趨勢嚴重,但並非不能治理。 隨著人類活動的幹預、汙染物的增加,湖泊的汙染越來越高,外源負荷越來越多,同時汙染到一定程度開始治理。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富營養化湖泊的反硝化作用主要受環境因子調控
    新華社武漢11月9日電(記者 李偉)微生物介導的沉積物反硝化作用是湖泊最關鍵的脫氮過程,受到多種生物和環境因子的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團隊研究發現,富營養化湖泊的反硝化作用主要受環境因子而不是生物因子的調控。  受人類長期活動和氮磷輸入的影響,長江流域大量湖泊已處於富營養化狀態。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關鍵詞: 藍藻水華暴發 ; 治理目標 ; 技術集成創新 ; 太湖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為2 340 km2,平均蓄水量為47.5億m3,水深為2.03 m。20世紀70年代以來,受強烈人為活動的影響,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太湖水體受到汙染,富營養化程度加重,並出現嚴重的藍藻水華暴發(簡稱藍藻暴發)和「湖泛」等問題,致使發生2007年供水危機[1]。
  • 科學網:城鎮汙水疑為藻類氮磷「膳食」失衡重要原因
    (作者 張華 陳彬)近期,由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童銀棟團隊聯合多家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造成湖泊中藻類氮、磷「膳食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前,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工業廢水多「疑難雜症」 水汙染治理仍存在缺口,廢水處理,工業汙水...
    然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依舊坎坷,總體形勢依然嚴峻,湖泊、河流、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等領域的汙染情況還是不容樂觀。專家認為,「人為」是水汙染問題的主要成因,技術、標準和監管是環境治理永不過時的方向。在水汙染控制方面,實施《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   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劣Ⅴ類比例下降6.8個百分點,大江大河幹流水質穩步改善,水汙染控制整體成效明顯,水環境服務功能明顯提升40%以上。儘管如此,我國的水環境問題形勢依然嚴峻,整體形勢不容樂觀。
  • 【科技日報】四問水體富營養還是「負」營養?
    儘管滸苔無毒,但據研究發現,大規模暴發會影響海底藻類的生長,死亡的滸苔也會消耗海水中的氧氣,這樣一來便造成了海水富營養化的惡性循環。大片「草原」縱然新奇可遼闊海洋才算本土風情,如何擊退滸苔看來還得先弄明白海水富營養化:既可能是罪魁禍首又何以稱為營養化?誰是海水富營養化的始作俑者?如何治理還海洋一片新生機?
  • 藻類氮磷「膳食失衡」 天大團隊發現重要成因
    湖泊富營養化和有害藻華頻繁暴發是當前全球範圍面臨的重大水環境問題。近期,由天津大學童銀棟團隊聯合多家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造成湖泊中藻類氮、磷「膳食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該項研究成果「汙水處理設施快速提升導致人口稠密地區湖泊氮磷計量失衡」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全國多地爆發藍藻之謎:治理方法效果多一般
    「藍藻暴發主要存在於靜止的水體如湖泊中,是由氮磷高營養化引起的。工業汙染品和農業施肥導致的水源汙染及生活垃圾排放是起因。」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長,藍藻治理專家劉文君說。「湖泊的富營養化是在自然因素和(或)人類活動影響下,因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造成水體生產力從低向高營養狀態過渡的一種現象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