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鄭棉海博士後在莫江明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了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全球變化領域著名刊物《全球變化生物學》。

生物固氮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其活性的高低影響了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雖然已有多數控制性試驗研究表明養分是影響生物固氮的重要因子,但在全球尺度上,有關養分調控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及其驅動因子的認識仍然很薄弱。

研究人員通過收集和整合分析全球不同自然生態系統(熱帶/亞熱帶森林、溫帶森林、北方森林、草地和苔原)、不同基質(土壤、凋落物、苔蘚、地衣、葉片和根瘤)和不同固氮類型(自由固氮和共生固氮)對養分(氮、磷和微量元素)輸入的響應格局;同時分析養分添加措施(養分添加速率、持續時間和輸入總量)和環境因子(溫度、降雨和氮沉降)對以上這些響應格局的作用。

研究表明,氮添加抑制生態系統生物固氮(?19%),微量養分添加促進生態系統生物固氮(+30.4%),而磷添加對生物固氮的影響取決於生態系統、基質和固氮類型。研究進一步發現中高緯度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32.9?61.3%)比低緯度生態系統的響應(8.5?36.9%)更敏感,並且中高緯度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的響應隨著緯度降低而減弱。

此外,研究還揭示了養分添加措施沒有影響生物固氮的響應,但環境因子顯著影響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即隨著溫度、降雨量和大氣氮沉降速率的增加,中高緯度生態系統(低溫、低降雨和低氮沉降區域)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減弱。

據介紹,該研究揭示了自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以及環境因子對生物固氮響應的調控機制,暗示了未來部分全球變化(全球變暖、局部降水增加和氮沉降加劇)可能會降低養分對中高緯度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的限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4705

相關焦點

  • 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莫江明研究員)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敏感度與生態系統類型和基質組分有關。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各個環境變化因子下,加強人為幹擾活動一致降低了生態系統生物固氮速率。
  • 研究揭示森林演替驅動生物固氮及其關鍵機制
    其一,演替初期或中期土壤養分(尤其是氮)貧瘠,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佔有優勢地位;但演替過程土壤氮逐漸累積增加,因此演替後期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競爭優勢,固氮速率降低或者終止。其二,磷是參與固氮反應的重要能源物質(ATP)和固氮生物生長的重要養分,隨著演替過程土壤磷的消耗,演替後期生物固氮受磷的限制。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加共生固氮的效率,是減少氮肥施用、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的關鍵。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作和共生固氮受到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 科學網—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研究員莫江明)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曾凡江團隊揭示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響應的影響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然而,「利用生物固氮替代化學氮肥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科技難題。」該任務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說。 生物固氮研究有上百年的歷史,迄今為止未能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這是因為,首先,固氮體系特別是表達調控系統非常複雜。
  • 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研究員莫江明)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這些發現表明,穩定的環境(而不是寒冷氣候條件)可能是維持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高峰的關鍵因素。 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多樣性緯度梯度逐漸減弱,熱帶地區顯著的生物多樣性高峰消失,生物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沒有顯著區別。這種扁平的緯度多樣性梯度持續了整個早三疊世(約500萬年),到中三疊世逐漸恢復到一個類似於現代的多樣性緯度梯度。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圖中生物分別為叢枝菌根真菌(a)和腐生真菌(b),細菌(c),線蟲(d),水熊蟲(e),跳蟲(f),蟎蟲(g),腸蠕蟲(h),馬路(i),蜈蚣 (j)。孫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波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的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薇甘菊的靶向分子幹預防控新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
  • 研究部分揭示生物體內氧化還原過程對生物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報導】6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通過引入含碲穀胱甘肽過氧化物模擬酶開發出了一種可逆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生物體內過氧化亞硝醯和穀胱甘肽之間的氧化還原循環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