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上述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同時暗示了人為幹擾活動對生物固氮產生抑制作用,研究結果有助於人們準確理解、評估、模擬和預測陸地生態系統氮收支、淨初級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反饋。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近年來,土壤固氮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氮菌群落及其影響因素,然而,對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鮮有研究。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褚海燕課題組基於安徽蒙城35年長期定位施肥實驗平臺(設置不施肥、單施NPK肥、NPK+秸稈、NPK+豬糞、NPK+牛糞等五種不同處理),利用高通量測序與ARA固氮活性測定技術,研究了長期不同施肥管理對小麥根際固氮活性及其相關功能微生物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長期的不同施肥管理均大幅度降低了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的固氮活性(50%)。
-
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莫江明研究員)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曾凡江團隊揭示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響應的影響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森林演替
森林演替是在一定地段上,一個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個森林群落所替代的現象。
-
數據驅動的藍藻水華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大數據挖掘及應用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課題組合作,嘗試將人工智慧方法與水生態問題進行融合,利用概率圖模型方法對我國大中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相關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海洋湖沼學領域刊物Harmful Algae上,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科學認知藍藻水華的演變風險,為大型水體生態系統的長效恢復提供參考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Plant and Microbial Sciences; CEPAMS)Jeremy Murray研究組題為NIN acts as a Network Hub Controlling a Growth Module Required for Rhizobial Infec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起的關鍵作用。
-
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研究員莫江明)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來源之一,也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和淨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
科學網—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課題組PI:研究員莫江明)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2019年度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資助方向: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
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著關鍵的驅動作用。但是,人們對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物種類群、代謝方式及其與生境相關的調控、群落形成與結構、群落代謝的生態功能以及與環境互作和演化等機制所知有限。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生物固氮作用為陸地及水生態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徵進行研究,揭示了撫仙湖固氮微生物的空間分布的高異質性及影響因素。相關成果最近發表在生物領域國際期刊Microbial Ecology上。
-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研究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球元素循環中發揮關鍵驅動作用。目前,人們對於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群落形成、代謝方式、生態功能及其與環境互作機制等知之甚少。 一、科學目標 選擇水圈自然生境,聚焦微生物參與的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發現功能微生物(群)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新類型,揭示元素循環與能量代謝新途徑及其對生態與地質過程的貢獻,闡明水圈微生物驅動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機制。 二、核心科學問題 本重大研究計劃的核心科學問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
-
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其中,長期施肥背景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調控作物產量方面的機制尚未清楚,這也限制了我們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通過土壤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來評估作物生產和土壤健康。本研究中,作者將多營養級生態網絡和土壤微食物網理論相結合,藉助35年長期施肥試驗平臺,研究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對土壤功能潛力和小麥產量的影響。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土壤的發生、發育與形成過程及其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演化的相互作用規律;在地質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演替規律及其環境驅動機制;土壤微生物組/植物微生物組的相互作用及其共進化機理。(3)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共存機制。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