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亞,海大團隊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海南日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 據悉,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
-
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發表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本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基於代謝組學預測了雜交稻的產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水稻二萜代謝研究獲進展
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萜類是目前已報導的一類數量最多、結構最為多樣的次生代謝物,在植物發育、逆境抗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2月8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海南大學教授羅傑團隊最新研究論文。這項研究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
-
海南大學水稻二萜代謝研究獲進展
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萜類是目前已報導的一類數量最多、結構最為多樣的次生代謝物,在植物發育、逆境抗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2月8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海南大學教授羅傑團隊最新研究論文。這項研究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現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為大家逐一介紹。NO.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它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表在4月28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論文資深作者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的傅向東(Xiangdong Fu)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分子機理。氮是促進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佔植物乾重的1.5-2%以及植物總蛋白的16%,是胺基酸、蛋白質、核酸、葉綠素、激素等的組成成分。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自然·食品》:高彩霞發表觀點文章,利用基因編輯加速作物改良
CRISPR介導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對作物進行定點改造,進而實現作物的精準育種,因此,利用CRISPR加速作物的遺傳改良有望成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要方法。文章簡述了CRISPR及其相關衍生技術的發展,回顧了CRISPR技術在作物改良中的重要應用,介紹了CRISPR相關的最新技術突破。同時,文章預測了CRISPR技術將在作物合成生物學及作物馴化中發揮重要作用,文章最後還討論了當前各國針對基因組編輯作物的監管政策。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這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研究組的又一重大成果。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
研究開拓改善水稻營養品質育種新路徑
人類70%的糧食來自禾本科作物的胚乳。禾本科作物胚乳由糊粉層和澱粉胚乳兩部分組成,澱粉胚乳主要成分為澱粉類碳水化合物,而其外部的糊粉層則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膳食纖維和微量元素。因此關於糊粉層和澱粉胚乳的發育起源的研究不僅能夠回答植物發育學領域的前沿問題,又可為禾本科作物營養改良和品質提高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這些研究為遺傳改良提高植物對強光的適應性提供理論依據及新思路。 目前,項目產生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已在《自然—通訊》、《植物細胞》等國際學術刊物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應邀在Annu Rev Plant Biol撰寫論文。
-
福建省高校領銜破譯菠蘿基因組 改良菠蘿的酸甜度
閩南網11月4日訊 11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記者昨日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項研究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菠蘿基因組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同時研究人員還對小麥特異基因和抗病基因進行了分析,並研究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分布規律以及與重組率之間的關係,這些研究成果為小麥新基因的發掘和應用、小麥的品種改良、小麥的進化與多倍體研究以及比較基因組學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鑑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
-
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垃圾DNA」的重要性才開始為人們所了解。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作科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等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的手段,對水稻及其近緣野生種基因組中的「垃圾DNA」進行注釋。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為第二次綠色革命準備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價值的基因,水稻育種正邁向設計育種的新時代。基因組選擇技術和轉基因技術將為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 綠色超級稻保駕護航。1.6 第二次綠色革命理念及綠色超級稻品種選育1999年12月14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李振聲先生、華中農業大學的張啟發先生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賈繼增先生在杭州召開的「農作物資源核心種質構建、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973項目年會中提出了第2次綠色革命的10字口號,「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並提出為綠色革命準備基因資源。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該基因是首個被發現在多個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的基因,這對於新物種的馴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研究成果於9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Nature Genetics,DOI:10.1038/s41588-018-0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