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排放對溫度非常敏感

2020-12-05 生物谷

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全球變暖潛力比二氧化碳大很多倍,所以了解其排放會怎樣隨溫度升高而改變對於氣候預測很重要。

這些作者根據有關實驗室培養物、環境樣本和整個生態系統的研究工作對甲烷排放的溫度依賴性進行了一個元分析。

他們發現,甲烷排放隨溫度升高而增加的速度要快於碳循環中另外兩個關鍵速度過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種效應從在實驗室中的個別產烷生物的培養物到整個生態系統按比例來說都相同。(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成都生物所等揭示海拔梯度上溫度控制溼地甲烷排放規律
    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焦點之一,溼地的甲烷排放吸引著科學家的目光,在山區特別是海拔梯度上的變化鮮有研究。溼地中的甲烷排放與土壤中紛繁複雜的微生物代謝有關,又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其時空變化規律與制約因子的尋找無疑是打開溼地保護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之門的鑰匙之一。
  • 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了解一下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據單煒教授介紹,地球冰凍圈構成一個巨大的氣候敏感碳儲層,以土壤碳和水合物形式存在於冰蓋之下和多年凍土中。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然而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經創下了新「記錄」,也就是說人類排放的甲烷被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已經與二氧化碳的影響差距已經更加的近了。,因此很難確切說明排放的來源,因此我們有必要知道多少溼地和其他自然匯源產生的甲烷數量,這樣才能確保出人類的排放量到底有多少。
  • 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雖然甲烷總量少,但升溫效應高,是二氧化碳的25~28倍。 農業產生的甲烷佔人類活動排放甲烷的40%左右,其中稻田約佔農業甲烷排放的30%。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稻田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科學爭議。
  • 全球甲烷排放大增:北極出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科學家指出全球的甲烷排放量已經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最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甲烷排放又層出不窮,地球的環境形勢可謂是非常嚴峻了,作為溫室氣體中的「兩巨頭」,它們對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的未來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難道地球真的會變成火球嗎?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雖然現在全球新冠疫情 大流行令今年的排放量相對減少,但大氣 中甲烷的濃度仍每年以 十億分之 12的速度上升;這趨勢亦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預測吻合,顯示這會使地球在 2100 年時候比前工業時期溫度高 3到4攝氏度 。
  • 全球變暖1/4貢獻率來自甲烷排放 未來三年將重點推進油氣煤炭等...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說到全球變暖,人們通常先想到的是二氧化碳排放,但其實甲烷排放也是加快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甲烷的排放量和對全球變暖的貢獻度都在增加。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我國非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較大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年到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衛星監測新冠肺炎期間的甲烷排放
    鑑於其重要性,加拿大GHGSat公司與SRON荷蘭空間研究所的Sentinel-5P小組合作,調查COVID-19期間甲烷排放的熱點。二氧化碳通常是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而化石燃料的生產是甲烷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
  • 大氣物理所揭示北極苔原春秋過渡季凍融過程差異對甲烷排放的影響...
    甲烷(CH4)是大氣中豐富的碳氫化合物。北極苔原是北冰洋海岸與泰加林之間廣闊的凍土沼澤帶,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北極變暖速率比全球其它區域快,溫度升高加速苔原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導致更多甲烷排放。最近的研究發現,北極增溫效應在非生長季比生長季表現得更顯著。
  • 全球甲烷排放已達有記錄以來最高點
    7月15日,《環境研究通訊》期刊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的甲烷排放已經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來自全球碳項目的研究者發現,在2000年到2017年間,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長趨勢很可能意味著全球平均氣溫在這個世紀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4攝氏度。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因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由於吸收熱紅外輻射的效率更高,因而溫室氣體效應更強。在100年的尺度內,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高28倍。
  • 研究發現甲烷排放激增將加劇地球氣候變化
    一份新的報告顯示,全球甲烷水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據悉,其主要來源是煤炭和天然氣的開採、垃圾填埋場的腐爛以及養牛業。這項發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的研究重點對2000年至2017年大氣中甲烷水平的數據展開了研究。
  • 日本繪製東亞甲烷排放分布圖,明確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
    【研究背景】地球變暖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課題,其主要原因是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不斷積累,因此,準確掌握溫室氣體的動態和收支非常重要。關於對地球變暖影響最大的二氧化碳(CO2),業界已經根據長期以來的觀測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並基於分析結果開發和利用了碳循環模型。
  • 火星存在甲烷排放,為什麼科學家會認為,這是火星存在生命的證據
    在地球上,甲烷排放是生命存在的標誌,甲烷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分子式是CH₄,分子量為16.043。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氫量最大)的烴。通常一隻動物個體每天會排放250-300升的甲烷,人每天也在排放甲烷,植物和落葉都產生甲烷,而生成量隨著溫度和日照的增強而增加,其中,反芻類動物甲烷排放量非常高。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甲烷排放大爆發!北極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們獲得了全球甲烷數據情況,從數據之中顯示,地球大氣出現了近6億噸無色無味的氣體,這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氣體,而它就是——甲烷,如今所有的甲烷排放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人類的活動,與2000年代初相比,近些年來,每年的甲烷排放量都增加了9%,即每年增加5000萬噸。並且我們還沒有計算在南北極地區永久凍土之中的甲烷氣體。
  • 專家:推進甲烷減排將為我國長期低碳排放戰略提供巨大貢獻
    清華大學氣侯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氣侯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說,甲烷就是二氧化碳之外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對目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為四分之一,因此,必須大幅度地削減甲烷的排放,推進甲烷減排能為我國長期低碳排放戰略提供巨大貢獻。
  • 專家稱牛羊打嗝放屁排放甲烷 汙染超過汽車(圖)
    牛羊排放1/4的甲烷  據英國《泰晤士報》10日報導,科學家已經通過研究發現,甲烷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的溫室效應遠遠大於二氧化碳,其加速全球變暖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20倍。而目前,英國大氣層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甲烷都是由牛羊等牲畜排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