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焦點之一,溼地的甲烷排放吸引著科學家的目光,在山區特別是海拔梯度上的變化鮮有研究。溼地中的甲烷排放與土壤中紛繁複雜的微生物代謝有關,又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其時空變化規律與制約因子的尋找無疑是打開溼地保護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之門的鑰匙之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吳寧團隊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尼泊爾境內)選取位於山麓和中山地帶的兩處典型溼地作為野外定位研究對象,開展了長期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在已獲取的數據基礎上,分析發現了土壤溫度是影響溼地甲烷排放的關鍵控制因素。通過對全球不同海拔溼地相關數據的分析,建立了可比較的梯度序列,首次發現了溼地甲烷排放最適溫度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趨勢,闡釋了海拔梯度上甲烷排放隨溫度季節變化的趨同性規律,提出了甲烷排放的溫度敏感性在海拔梯度上呈現出的趨異性單峰模式。該研究為今後從機理層面認識溼地甲烷產生與氧化相關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功能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切入點。同時,研究強調了在全球不同山區特別是喜馬拉雅地區進行長期多點位觀測的重要性。
該工作由成都生物所學者與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國家的學者合作研究,部分研究成果以Methane emissions respond to soil temperature in convergent patterns but divergent sensitivities across wetlands along altitude為題,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與此前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發表的研究成果,共同組成對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地區溼地溫室氣體排放的首例研究性報導。
研究工作獲得四川省科技計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創新基金)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成都生物所等揭示海拔梯度上溫度控制溼地甲烷排放規律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