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1/4貢獻率來自甲烷排放 未來三年將重點推進油氣煤炭等...

2020-12-05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

說到全球變暖,人們通常先想到的是二氧化碳排放,但其實甲烷排放也是加快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甲烷的排放量和對全球變暖的貢獻度都在增加。

6月19日,在2019全國低碳日甲烷減排論壇上,各方專家圍繞甲烷減排工作展開了熱烈討論,對如何控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排放積極獻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未來兩三年,甚至整個「十四五」時期,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減排工作將迎來快速推進期。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介紹,該中心已經提出了幾個有挑戰性的量化目標,包括:煤層氣甲烷回收利用率逐步提高到60%以上,油氣行業放空氣回收利用率達到50%以上等。

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我國非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較大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年到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說,以溫度升高為特徵的全球氣侯變化是溫室氣體排放所引起的,而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其排放量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0%,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約佔四分之一。

美國環境保護署《全球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2010-2030》顯示,2010年,全球非二氧化碳排放約為11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28%。

而2014年中國甲烷排放量為11.2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9.1%。

徐華清介紹,2014年中國甲烷排放5529.2萬噸,其中能源活動排放2475.7萬噸,佔44.8%;工業生產過程排放0.6萬噸;農業活動排放2224.5萬噸,佔40.2%;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排放172萬噸,約佔3.1%;廢棄物處理排放656.4萬噸,佔11.9%。

據了解,我國甲烷排放主要包括煤炭開採和油開採中的甲烷排放和洩露,以及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的甲烷排放。

徐華清說:「我國非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較大,而且在持續緩慢上升。」

因此,加強甲烷排放的控制形勢緊迫,具有積極意義。蔣兆理稱,有效控制甲烷排放是我們應對氣侯變化工作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甲烷溫室效應非常高,且生命周期相對較短。因此,控制甲烷排放,可以有效控制全球升溫。甲烷是天然氣、煤氣層和煤礦瓦斯的主要成分,控制甲烷排放還會帶來很多的協同效應,如:可以減少對流層的臭氧等。

未來幾年是推動甲烷減排關鍵期

徐華清稱,從「十二五」時期開始,我國明確提出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十三五」也提出了一些明確的要求。但是,到目前為止,實施的進展和效果還不是太理想。比如說煤礦瓦斯利用量,實際利用的效果跟目標任務有較大差距。

據專家分析,未來我國非二氧化碳氣體減排主要在五大板塊:工業領域、煤炭開採、石油天然氣行業、農業、廢棄物處理等。針對當前的形勢,如何控制非二氧化碳氣體減排,尤其是推動甲烷減排,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為此,蔣兆理表示,從國內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出發,生態環境部在今年和未來幾年,會把以甲烷為主的非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作為工作重點。包括:摸清底數,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切實行動,制定和實施控排措施等。

蔣兆理強調,2019年及未來的兩到三年是推動甲烷減排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生態環境部將與油氣等主要工業部門和企業聯合起來,採取有效行動,制定和實施減排措施。在煤炭甲烷控制方面,也將進一步加強跟產煤大省的合作,促進煤炭領域的甲烷減排。另外,還要積極推動農業、畜牧業以及城市固體廢棄物方面的減排工作。

徐華清介紹了「十四五」非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思路,主要目標包括:到2025年,煤層氣甲烷回收利用率逐步提高到60%以上,油氣行業放空氣回收利用率達到50%以上;農田氧化亞氨排放基本穩定,垃圾填埋和汙水處理甲烷回收利用率顯著提高,全國農產品單位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顯著下降。

徐華清進一步介紹,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統計核算監測體系要基本建立;政策體系和管理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形成一批可推廣的非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技術;建成一批具有良好減排效果的重大工程;推廣一批可複製的試點示範項目。

多位行業專家預測,未來幾年,隨著非二氧化碳氣體減排力度的加大,甲烷減排領域將迎來技術的不斷革新和行業的快速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專家:推進甲烷減排將為我國長期低碳排放戰略提供巨大貢獻
    雖然,用天然氣取代煤炭對城市空氣品質有明顯益處,但如果不對供應鏈上的甲烷洩漏加以控制,對溫室氣體減排的益處就不太明顯。David T. Allen說,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強勢溫室氣體,大氣中每千克甲烷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120倍,而進入到全球大氣當中的甲烷來源60%來自於人為排放。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全球升溫潛能值GWP的意思 是衡量特定氣體和相同質量 二氧化碳 比較之下,吸收熱能並殘留在大氣層的相對能力。計算 時,通常會以一段特定長度如 100 年的評估期間為準。如只計算 20 年時間, 甲烷升溫潛能值更是 二氧化碳的 80 倍以上。甲烷從何而來? 甲烷是一種無味氣體,來自大自然和人為排放。由於它能將熱量封存在大氣中,因此甲烷是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因素。
  • 牛反芻和打嗝排放甲烷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誰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給出答案:不僅汽車、空調、工廠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加速氣候變暖,連老牛也應該對氣候變暖承擔一定責任,因為它們在反芻和打嗝的過程中會排放出導致氣候變暖的氣體———甲烷。
  • 全球變暖加劇自然界「甲烷」釋放,恐將引起更為極端的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是當前人類社會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其影響力之廣,在環境問題中無出其右者。當然,目前人類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全球變暖的全部機理,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人類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全球變暖將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如果處理不當,人類可能一敗塗地。
  • 研究發現甲烷排放激增將加劇地球氣候變化
    一份新的報告顯示,全球甲烷水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據悉,其主要來源是煤炭和天然氣的開採、垃圾填埋場的腐爛以及養牛業。這項發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的研究重點對2000年至2017年大氣中甲烷水平的數據展開了研究。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控制變暖要少種少吃大米?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亞洲米農反問,西方人可以少開車,一天三頓的米飯又怎能納入「減排」對象。
  • 全球變暖或將是未來地球災難的主要原因
    迄今為止,美國對暖化全球排放的氣體是最多的。根據美國環保署2018年的報告,2016年,包括發電在內的美國化石燃料燃燒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剛剛超過58億噸。其他過程,如燃料的非能源利用、鋼鐵生產、水泥生產和垃圾焚燒,將美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提高到70億噸。森林砍伐也是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根據杜克大學發表的研究,森林砍伐是第二大人為導致二氧化碳變多的原因之一。
  • 甲烷減排迫在眉睫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近日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9》,2018年全球煤礦甲烷洩漏量達4000萬噸,油氣行業甲烷洩漏量達8000萬噸,按照20年全球增溫潛勢計算,能源行業甲烷排放相當於100多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 全球變暖是什麼原因!
    如今在全世界,關於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是一個熱門話題,很多的科學家都在討論這個問題。汙染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我們親手破壞的大自然正在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生存一、人口劇增人口增加速度過快,資源不足,同時也會導致嚴重的環境汙染。而樹木的砍伐也是為了給日益增長的人口提供空間以及日常用品,因此人口增長是全球變暖的首要原因。
  • 「全球變暖」與關鍵0.5℃——亞馬孫林火將「燒出」怎樣的未來?
    它跨越9個國家,佔全球雨林總面積的一半。科學家將亞馬孫雨林比作一個巨大的二氧化碳(CO2)過濾池,甚至有說法指出,地球上20%的氧氣都是來自亞馬孫雨林,人們因此把它稱為「地球之肺」。但在今年夏天,亞馬孫雨林罕見的大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煤炭使用量的強勁增長推高了CO2排放 2018全球碳排放將達歷史最高...
    研究人員表示,煤炭使用量連續第二年「強勁增長」,以及石油和天然氣低速但持續增長,推動了碳排放量預計將增長逾2%。在過去的十年裡,英國是僅有的19個碳排放減少、經濟增長的國家之一。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是本周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4)上各國政府採取行動的進一步呼籲。
  • 日本繪製東亞甲烷排放分布圖,明確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
    結果顯示,東亞地區每年的甲烷總排放量(2000~2012年平均)約為6730萬噸,相當於全球總排放量的13%左右。另外還發現,近年來排放量增加的趨勢顯著,煤炭開採及農業和畜牧業等人為源排放量約佔89%。該分布圖明確了東亞地區的溫室氣體收支情況,有望為預測地球變暖及制定相應對策貢獻力量。
  • NASA製作3D視圖追蹤全球甲烷來源
    (NASA)最近製作出導致全球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的3D視圖,從中可以發現其地面來源的多樣性以及在大氣中的運動行為。甲烷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迄今為止20%至30%的地球升溫歸因於它,僅次於二氧化碳。  甲烷主要來自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以及海洋、被水淹沒的土壤、農業、反芻動物等。「據估計,目前從陸地到大氣的甲烷通量中,有60%是人類活動產生的。」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高校空間研究協會的碳循環科學家阿布舍克·查特吉說。
  • 放屁能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我們都知道,造成全球氣候變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掛鈎的一切都成了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我國在減少二氧化碳這方面,做出的貢獻可謂是巨大。最初是一批一批高排放的工廠倒閉,接著是煤炭燃料不讓燃,車輛限號。
  • 牛排放的氣體加劇了全球變暖?不,牛打嗝才是關鍵
    這可並不是一句玩笑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AFO)發布的一項報告,畜牧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排放總量的18%,而所有交通工具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僅佔13%。 可別小瞧畜牧業所排放的氣體,據報導,德國中部小鎮拉斯道夫曾發生過一起牛棚爆炸事故,罪魁禍首就是這個。90頭奶牛每日在這座牛棚生活,當然會打嗝、放屁,因此排放出了大量的甲烷和氨氣。
  • 何建坤:實現1.5℃溫升控制目標,甲烷減排刻不容緩
    要想到2050年實現1.5℃的溫升控制目標,那就要求實現全球碳的中和,碳的中和不僅僅包含二氧化碳,也包含非能源消費、非二氧化碳的所有溫室氣體。甲烷是二氧化碳之外最主要的溫室氣體,而且它是一個短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對近期氣侯變化的影響非常之大。所以,有的評估認為甲烷對於我們近期氣侯變化的影響可能要達到1/3。要實現全球1.5℃的溫升控制目標,從現在開始就必須大幅度地削減甲烷的排放。
  • 全球變暖的持續攻勢下,北冰洋或將逐步消失,人類如何面對?
    溫室效應影響下全球氣溫逐漸升高,這貌似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世界上仍有很多國家對這方面不夠重視。據法新社報導,結束了一年北極科考工作的科學家團隊給出結論,因為溫室效應的影響,氣候條件如果一直不改善,那麼未來幾十年內北冰洋的冰或將全部融化。
  • 可燃冰分解會促進氣候變暖?並不會釋放大量甲烷氣體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可燃冰分解不太可能導致大量甲烷氣體釋放進入大氣層。
  • 全球變暖喊了四十年,巴黎協定籤了5年,變暖趨勢控制住了嗎?
    其實能源行業除了我們熟悉的石油以外,還有一個超級排放大戶:煤炭行業,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最新報告稱,2017年增長的1.7%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3的增幅都是煤炭行業,而亞洲國家仍在新建燃煤電廠是背後真正的原因。
  • 全球變暖喊了四十年,巴黎協定籤了5年,變暖趨勢控制住了嗎?
    而在固定碳的大軍中,森林則是主要的碳庫,總共固定了超過4.82*10^11噸的碳,這些碳會因為生物體死亡分解或者燃燒與稱為石化燃料後被開採利用等,重新進入碳循環!全球變暖控制已刻不容緩,人類該何去何從?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影響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