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監測新冠肺炎期間的甲烷排放

2020-10-04 用戶4738942462

雖然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更為豐富,因此更常與全球變暖聯繫在一起,但甲烷作為一種吸熱氣體的效力大約是前者的30倍。鑑於其重要性,加拿大GHGSat公司與SRON荷蘭空間研究所的Sentinel-5P小組合作,調查COVID-19期間甲烷排放的熱點。

二氧化碳通常是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而化石燃料的生產是甲烷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去年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report),目前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分別為1750年前工業化前水平的150%和250%。

由於監測甲烷的重要性,SRON和GHGSat的研究團隊從2019年初就開始致力於探測甲烷熱點。SRON小組使用來自哥白尼Sentinel-5P衛星的數據來檢測全球範圍內的排放。然後,GHGSat小組利用來自GHGSat衛星的數據來量化排放量並將其歸因於世界各地的特定設施。

左邊的圖像顯示了美國德克薩斯州甲烷濃度的增強,而右邊的圖像突出了洩漏甲烷的確切設施

工作發現了2020年出現的幾個新的熱點,比如我國山西省的一個煤礦。研究小組還檢測到了美國最大產油區西德克薩斯的帕米亞盆地(Permian Basin)的甲烷排放。為了評估COVID-19活動對甲烷排放的影響,研究小組從2020年3月至4月觀察了濃度,與去年同期相比。


山西省一煤礦的甲烷測量,左圖為2018年,右圖為2020年


對這些數據的初步觀察表明,與2019年相比,2020年甲烷濃度大幅上升。ESA的Copernicus Sentinel-5P任務負責人克勞斯·澤納(Claus Zehner)說:「對此的一種解釋可能是,由於COVID-19導致對天然氣的需求減少,天然氣被燃燒並排放出去,導致該地區甲烷排放量增加。」

來自SRON的Ilse Aben評論道:「然而,當只使用Sentinel-5P在帕米亞盆地的數據時,由於觀測的數量有限,這些結果是不確定的。」

2020年和2019年Sentinel-5P濃度的空間分布均表明,該盆地德拉瓦州和中部地區的甲烷濃度局部增強。但是,需要更高解析度的測量,例如由GHGSat提供的測量,將這些增強歸因於特定的設施。

GHGSat和Sentinel-5P區域甲烷數據的聯合分析將繼續探索和量化COVID-19如何在區域範圍內影響天然氣工業的排放,一直到工業設施水平。

GHGSat執行長Stephane Germain評論道:「GHGSat繼續與ESA和SRON的Sentinel-5P科學團隊密切合作。我們正在推進衛星測量大氣痕量氣體的科學,同時向工業經營者提供實用信息,以減少設施水平的排放。GHGSat的下一顆衛星計劃於今年6月和12月發射,將有助於提高我們對全球工業排放的集體了解。」

加拿大航天局總利用部主任埃裡克·拉利伯特說:「加拿大航天局致力於發展空間技術,支持創新任務,以更好地了解和緩解氣候變化。GHGSat取得的成果已經產生了影響,我們很高興繼續與GHGSat和ESA合作,以更好地了解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克勞斯補充道:「為了進一步支持對GHGSat測量的科學吸收,歐空局與加拿大航天局和GHGSat共同組織了一次專門的機會通告,將提供即將商用的GHGSat-C1(也稱為Iris衛星)的約5%的測量能力,對科學界來說。」

哥白尼哨兵-5P衛星,其最先進的儀器Tropomi,還可以繪製其他汙染物,如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氣溶膠-所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呼吸的空氣。


GHGSat監測位於山西省一個煤礦的甲烷濃度

相關焦點

  • 紐西蘭宣布與美機構合作發射甲烷監測衛星
    新華社惠靈頓11月8日電 紐西蘭政府7日宣布,將為美國非政府組織發起的「甲烷星」項目注資2600萬紐西蘭元(約合1660萬美元)。「甲烷星」是一顆可以高精度監測全球甲烷排放的衛星,將於2022年發射,這也是紐西蘭首次從國家財政出資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太空任務。
  • MethaneSAT選擇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一顆地球甲烷監測衛星
    MethaneSAT正在建造衛星來監測地球大氣中的甲烷含量。1月13日,周三,甲MethaneSAT宣布與SpaceX公司籤署了一份合同,將用該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一顆衛星進入軌道。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科學家博士、甲烷檢測衛星項目聯合負責人史蒂文·漢伯格(Steven Hamburg)在2020年初表示:「甲烷排放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一個主要因素。
  • 衛星記錄了新冠肺炎的太空撞擊
    美國宇航局、歐空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拍攝了新冠肺炎對經濟活動和汙染的影響快照。地球觀測衛星在全球和定期監測地球表面和大氣層的各種物理參數。圖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NASA、歐洲航天局(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正在跟蹤新冠肺炎是如何改變經濟和環境的。這三個空間機構將衛星觀測結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新儀錶板今天揭幕了。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計算 時,通常會以一段特定長度如 100 年的評估期間為準。如只計算 20 年時間, 甲烷升溫潛能值更是 二氧化碳的 80 倍以上。甲烷從何而來? 甲烷是一種無味氣體,來自大自然和人為排放。由於它能將熱量封存在大氣中,因此甲烷是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甲烷還參與地面臭氧的形成,而臭氧是一種空氣汙染物,對人體健康有害。
  • 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了解一下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據單煒教授介紹,地球冰凍圈構成一個巨大的氣候敏感碳儲層,以土壤碳和水合物形式存在於冰蓋之下和多年凍土中。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
  • 衛星監測:抗疫期間的二氧化氮汙染物排放量急劇減少
    由美國和歐洲宇航局的衛星圖像數據可知,隨著各地嚴厲抗擊新冠病毒引發的 COVID-19 疫情,全國的汙染狀況也急劇下降。 對比事件前後的二氧化氮監測數據,可知主要由燃料燃燒而釋放的這種氣體是如何消散的。
  • 在太空監測「碳」排放!中國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
    從本月24號開始,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然而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經創下了新「記錄」,也就是說人類排放的甲烷被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已經與二氧化碳的影響差距已經更加的近了。,因此很難確切說明排放的來源,因此我們有必要知道多少溼地和其他自然匯源產生的甲烷數量,這樣才能確保出人類的排放量到底有多少。
  • 甲烷減排迫在眉睫
    據介紹,當前大氣中甲烷的主要來源包括自然排放和人為排放,其中人為的甲烷排放佔據了60%,比如垃圾處理以及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生產和運輸。在與會專家普遍看來,能源行業煤炭開採和石油、天然氣的生產、運輸是最重要的人為甲烷排放源。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全球甲烷排放大增:北極出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科學家指出全球的甲烷排放量已經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最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甲烷排放又層出不窮,地球的環境形勢可謂是非常嚴峻了,作為溫室氣體中的「兩巨頭」,它們對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的未來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難道地球真的會變成火球嗎?
  • 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雖然甲烷總量少,但升溫效應高,是二氧化碳的25~28倍。 農業產生的甲烷佔人類活動排放甲烷的40%左右,其中稻田約佔農業甲烷排放的30%。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稻田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科學爭議。
  • 全球變暖1/4貢獻率來自甲烷排放 未來三年將重點推進油氣煤炭等...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說到全球變暖,人們通常先想到的是二氧化碳排放,但其實甲烷排放也是加快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甲烷的排放量和對全球變暖的貢獻度都在增加。據了解,我國甲烷排放主要包括煤炭開採和油開採中的甲烷排放和洩露,以及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的甲烷排放。徐華清說:「我國非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較大,而且在持續緩慢上升。」因此,加強甲烷排放的控制形勢緊迫,具有積極意義。蔣兆理稱,有效控制甲烷排放是我們應對氣侯變化工作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 甲烷排放對溫度非常敏感
    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全球變暖潛力比二氧化碳大很多倍,所以了解其排放會怎樣隨溫度升高而改變對於氣候預測很重要。這些作者根據有關實驗室培養物、環境樣本和整個生態系統的研究工作對甲烷排放的溫度依賴性進行了一個元分析。他們發現,甲烷排放隨溫度升高而增加的速度要快於碳循環中另外兩個關鍵速度過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 甲烷排放大爆發!北極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根據《環境研究快報 》發布的新消息指出,我們全球甲烷排放量又出現了極限值,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真的是二氧化碳創新高之後的又一個大問題,我們都知道甲烷是溫室效應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如今卻出現了排名靠前的「兩大溫室氣體」都創紀錄,這地球真的是會變成「火球」?按照這樣下去,全球變暖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嚴峻。
  • 成都生物所等揭示海拔梯度上溫度控制溼地甲烷排放規律
    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焦點之一,溼地的甲烷排放吸引著科學家的目光,在山區特別是海拔梯度上的變化鮮有研究。溼地中的甲烷排放與土壤中紛繁複雜的微生物代謝有關,又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其時空變化規律與制約因子的尋找無疑是打開溼地保護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之門的鑰匙之一。
  • 衛星監測歐洲大氣汙染減少,巴黎二氧化氮濃度同比下降54%
    因新冠肺炎而採取封鎖措施,歐洲各地二氧化氮濃度維持低位。歐盟哥白尼哨兵-5P衛星最新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一些城市的二氧化氮濃度下降了45-50%。人為產生的二氧化氮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工業設施排放的廢氣等。由於排放的波動以及天氣條件的變化,大氣中二氧化氮的濃度每天都有很大變化。西班牙3月14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為期15天的「封城」措施。2019年3月和2020年3月14日-3月25日,西班牙二氧化氮濃度變化。
  •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根據《環境研究快報 》發布的新消息指出,我們全球甲烷排放量又出現了極限值,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真的是二氧化碳創新高之後的又一個大問題,我們都知道甲烷是溫室效應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如今卻出現了排名靠前的「兩大溫室氣體」都創紀錄,這地球真的是會變成「火球」?按照這樣下去,全球變暖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