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在太空監測「碳」排放!中國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

2021-02-24 央視新聞

從本月24號開始,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據中國氣象局衛星專家介紹,這顆由我國自主研製的碳衛星於2016年12月22日發射,目前在軌運行良好。

△2016年,「碳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碳衛星克服了地面監測站在空間分布上的局限性,從宇宙空間完成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監測,定期獲取全球和區域的二氧化碳分布圖。

此次數據開放,包括了碳衛星的兩個核心儀器的數據,高光譜溫室氣體探測儀、雲和氣溶膠探測儀兩臺儀器的數據,公眾可以登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免費進行數據檢索和下載。

全球主要溫室氣體 呈上升趨勢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顯示,全球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已經上升到25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並且依然呈上升趨勢。

目前,國際上對二氧化碳等影響氣候變化關鍵因子的連續監測和分析能力仍較為薄弱,尚未形成完備的基礎數據。精確監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狀況已成為有效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和應對的迫切需求。

△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模型(資料圖)

專家表示,通過對碳衛星連續觀測數據的分析,將有效提高對全球碳循環過程的理論認識,為積極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依據。

相關焦點

  • 碳衛星如何進行全球「碳普查」
    碳衛星項目要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監測精度優於4ppm(百萬分比濃度),也即是說,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變化超過百萬分之四時,碳載荷就必須發現。為此,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製造出200×200毫米的大面積光柵,填補了這一領域國內技術空白。
  • 碳衛星開啟「碳」秘之旅 監測全球碳排放
    本文科學顧問: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  「現在世界各地統計碳排放,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量和效率來計算排放量你上天后,要幫助我們弄清全球二氧化碳的分布、排放情況和變化趨勢,讓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帶著這樣的任務,12月22日凌晨,作為世界上第三顆碳衛星,我出發前往距離地球700公裡多外的太空,即將開始我的全球「碳」秘旅行。
  • 【光明日報】「千裡眼」監測二氧化碳排放
    12月22日凌晨,我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到達距離地球700多公裡外的太空,開始進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監測工作。  「現在世界各地在統計碳排放時,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數量和效率來計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小個子有大本領,看「碳衛星」如何讓碳排放無處遁形
    TANSAT衛星無疑是一顆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科學試驗衛星,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曾說「中國政府研製並發射碳衛星,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行動態監測,進而給出全球碳分布數據,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的積極行動,而且也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那麼碳衛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
  • 京津冀高密度碳監測網絡將助力節能減排—新聞—科學網
    截至2016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本底濃度已超過百萬分之四百,即400ppm,這一數據在工業革命以前為280ppm。 「雖然二氧化碳只是大氣中的微量氣體,僅佔到0.04%,但它對氣候的影響非常巨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京津冀城市群高時空解析度碳排放監測及應用示範」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曾寧告訴《中國科學報》。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發布
    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發布 2020-12-24 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會上,發布了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tansat)。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國家航天局面向全球開放共享高分衛星16米數據
    中國國家航天局面向全球開放共享高分衛星16米數據中新社北京11月6日電 (郭超凱 楊璐)記者6日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在澳大利亞坎培拉舉行的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圖為我國TanSat衛星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2017年7月,左;2017年12月,右)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TanSat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於近日成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我國碳減排成效明顯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說,《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使用的國產數據比例已經達到57%,而2012年首次發布此報告時的國產數據使用率僅為17%。  我國碳排放強度快速剎車  「2016年發射的碳衛星作為我們獲取數據的利器,已發揮了重要作用。」
  • 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因此,長期、定點、準確地監測海洋範圍內溫室氣體的變化,研究其來源、匯集和輸送規律及其影響,對於海洋防災減災,生態環保,應對全球,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並已做出了鄭重的減排承諾。
  • 浙工大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原來森林這麼能吸「碳」
    很長一段時間裡,地球上的碳基本保持著「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但是進入工業化時代後,人類開始大量開發使用化石燃料,把地球存儲下來的碳元素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打破了「碳平衡」,造成全球變暖。 重新實現「碳平衡」,一方面要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要將已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移出並封存固定起來。
  • 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主任阿蘭·雷迪爾:加強數據傳輸共享,提升...
    氣候智慧指的是利用全球氣候服務框架(GFCS)下開發的氣候信息服務,提高恢復力、減少排放。  作為一個政府間組織,EUMETSAT代表其30個成員國進行歐洲業務氣象衛星系統運行開發。它是歐洲氣象基礎設施(EMI)的組成部分。EMI結合了各國和共享的歐洲基礎設施,覆蓋從觀測到基於科學的預測和氣候信息服務這一完整的氣象增值鏈。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當天,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對這一成果進行報導,為中國森林碳匯能力點讚,稱中國植樹造林有利於碳中和。文中提到,最新的分析報告研究了大量太空遙感數據和地面觀測數據。報告的合著者、英國愛丁堡大學保羅·帕爾默教授說,太空遙感與實地測量存在極強的一致性,所以關於中國碳循環的敘述一致而有力。
  • ...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
    1月5日,生態環境部舉辦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政策媒體上透露,從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首個履約周期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這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通過市場倒逼機制,促進產業技術的升級。
  • 中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李苑)記者5日從生態環境部舉辦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政策媒體吹風會上獲悉,從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首個履約周期截止到今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為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畫張「全家福」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20-06-23 葉綠素螢光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可用於檢測植被狀況,估算總初級生產力,也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總量。  葉綠素螢光本身並不是新發現,早在幾十年前,植物學家已經認可葉綠素螢光是有效監測植物生理狀態變化的直接無損方法。隨後,散布於全球的實驗室都在小範圍觀測植物螢光現象。而真正的考驗,則是從數百公裡外的太空為全球植被的葉綠素螢光畫張「全家福」。
  • 平塘:九號宇宙航天科技館正式對外開放
    8月28日,位於「中國天眼」科普教育基地的九號宇宙航天科技館經一個月試運營後正式對外開放。九號宇宙航天科技館正式對外開放當天,吸引了不少訪客前來參觀,各種科技感十足又新奇的設備、體驗項目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各種體驗項目前,都排起了長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