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衛星開啟「碳」秘之旅 監測全球碳排放

2020-11-26 中國氣象局

  本文科學顧問: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

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

  「現在世界各地統計碳排放,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量和效率來計算排放量,其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你上天后,要幫助我們弄清全球二氧化碳的分布、排放情況和變化趨勢,讓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帶著這樣的任務,12月22日凌晨,作為世界上第三顆碳衛星,我出發前往距離地球700公裡多外的太空,即將開始我的全球「碳」秘旅行。

  出生:一探全球二氧化碳

  我的名字裡帶有一個「碳」,因為我的工作就圍繞著它的化合物——二氧化碳展開。

  150年前,人類開始對二氧化碳進行地面觀測。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裡,二氧化碳濃度變化之快讓科學家吃驚,從280ppm增長到了現在的400ppm。這麼多的二氧化碳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呢?

  作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就像給地球蓋了一個保溫薄膜:能把太陽光「放」進來,讓薄膜內變得暖烘烘的。當薄膜增厚,熱量就不易擴散出去,這是在過去的100年中,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左右的主要原因。

  要是繼續按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地球可就支撐不住了。有研究表明,到時候即便停止二氧化碳排放,地球也會發生不可逆的變化。

  有人會好奇,通過地面觀測站來近距離「觀察」二氧化碳不是更清楚嗎,為什麼要派我到太空去呢?

  科學家們如此安排自然是大有深意。他們正是看中了我的飛行能力和空間對地遙感的技術。我每天都在繞著地球跑圈,經過幾個月,就能把全球每個角落的二氧化碳情況都看到。相比之下,二氧化碳地面觀測站固然有優勢,但在2010年前後,全球範圍內這樣的觀測站只有200多個,僅僅依靠它們無法畫出一張完整的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

  原理:解碼陽光反射信息

  雖然我叫碳衛星,但其實我並不能直接看到二氧化碳在哪裡,而是通過看太陽光穿過大氣照到地面後反射出來的光,或者經大氣散射出來的光,然後「解碼」出二氧化碳的情況。

碳衛星觀測被反射的太陽光。圖片來源: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大家一般都知道,太陽光分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譜。而實際上,太陽光的色譜遠不止這些,單單拎出來七個中的任何一個,都有極為豐富的變化。太陽光經過大氣,總有一些特定的頻點被其中聚集的二氧化碳吸收。如果衛星看到反射或散射出來的光中特定的頻點很弱,那麼可以推斷這裡的二氧化碳分子比較密集;反之,特定頻點很強,則可推斷二氧化碳分子較少。這個推斷過程就是科學家通常所說的「反演」。

二氧化碳反演系統。資料來源: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具體來說,我在繞地飛行的時候,把東西向20公裡範圍內的信息收集起來,然後把帶有太陽光反射或散射情況的信息放在信號裡,交給建在地面的三個接收站,進而送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進行處理。整個處理過程的核心是反演:有一個地球模型來描述大氣的二氧化碳狀況;一個太陽的模型,包括太陽光的光譜、強度、照射的角度情況;衛星觀測信息和地面觀測檢驗站資料一起送到反演系統,最終得到不同地區的二氧化碳濃度信息。

  工作:圍繞地球翩翩起舞

  我有兩樣寶貝載荷,一個用來觀測二氧化碳,一個用來觀測雲與氣溶膠。在整個觀測過程中,我是邊跳舞邊工作的。

  在觀測二氧化碳的時候,我可以這樣看:太陽光穿過大氣,照到地面反射出來,我把臉朝向地面,直直地盯著正下方看反射的信息。科學家稱這個模式為星下點觀測。

星下點觀測(左)和耀斑觀測(右)。圖片來源: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當我飛過海洋的時候,身子靈活一轉,就能斜著身子看太陽打在海面上的光斑。這就切換到了耀斑觀測模式。

碳衛星目標觀測。圖片來源: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雖然我擁有很高大上的技術,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的工作作風十分嚴謹認真。當飛過地面檢驗站時,我馬上目不轉睛地觀察這個位置的太陽光信息,並把我看到的信息跟它觀測到的信息進行比較,這就是目標觀測模式。

  另外,除了觀測二氧化碳之外,我還能觀測氣溶膠。霧—霾等氣溶膠跟二氧化碳一樣,它們的異常增加和人類排放有關,兩者聯合觀測不僅能提高二氧化碳的反演精度,而且有利於對它們進行綜合分析。

  我全年365天在外空飛行,暴露在各種宇宙射線中,工作環境非常惡劣。時間長了,身上的元器會老化,就可能影響到我準確的判斷力。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有科學家曾經說這就像市場裡的秤,用的時間長了,又不仔細,準心就不準了。遇到這種情況時,為了做一名誠信商家,商家會把秤「標定」一下。

碳衛星對日定標。圖片來源: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而我也是一顆嚴肅負責的衛星,如果我的判斷力下降,科學家們也會幫我「標」一下的。當要確認強信號觀測得準不準的時候,就讓我轉個身子盯著太陽看,因為太陽的光譜、輻射強度都很穩定,可以拿標準太陽輻射強度和我觀測的強度進行比較;要確認弱信號的時候,就讓我盯著光譜同樣穩定的月亮看。看完了太陽和月亮,我的定標就完成了。

碳衛星對月定標。圖片來源: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難度:捕捉百分之一微小變化

  雖然我是一顆微小衛星,但也是讓幾個航天大國傷透腦筋的衛星呢,因為技術上實在太有挑戰性了。

  從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之後,全世界都在持續關注二氧化碳問題。日本在2009年發射了碳衛星GOSAT,美國在經歷了一次失敗後,鍥而不捨,最終於2014年發射了碳衛星OCO-2。碳衛星對靈敏度要求很高,在現在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很快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在每年零點幾個ppm到1個ppm之間把信號探測出來,靈敏度不高根本就辦不到。

  這就需要為大家介紹一下我搭載的超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了。在幾十納米的帶寬上,用人眼看只有一個顏色,而通過我的2000多個通道,就具備了微小差異顏色的區分能力。這也只有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製造的200×200毫米的大面積光柵才能做到,它可是填補了這一領域的國內技術空白。

  現在,經過科學家的努力,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的靈敏度已經提高到可以發現1到4個ppm二氧化碳的變化,這不亞於OCO-2的水平。

  還有,在民用衛星裡,沒有哪個小夥伴比我的觀測模式更複雜,我可是有5種觀測模式和十幾種指向的模式喲。雖然大家看我跳舞、翻跟頭都很輕鬆隨意,但這可真正稱得上「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衛星領域的科學家最忌諱的就是讓衛星做沒完沒了的動作:畢竟是在太空,沒有任何著力點,要是翻過去翻不回來了怎麼辦?而恰恰是為了特定的科學目標,科學家解決了我在天上不斷做動作的難題。

  與導航定位衛星小夥伴不同,我做的工作並不是簡單的目標識別,比如看地面上有個什麼建築;跟氣象衛星小夥伴涉及的譜段也不一樣,它們裝載的大氣探測儀器主要是在紅外和微波吸收譜段。相比於這些,我傳回給地球的數據,要難處理得多。

  氣象衛星在國內是領頭羊,比其他衛星的發展時間早十幾年。相應地,氣象部門科學家的衛星反演技術也很拿得出手。然而,對利用可見光和近紅外探測結果進行大氣成分的反演,這還是頭一次,所有的反演驗證系統都要重新設計。他們聯合攻關,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填補了技術空白。

  計算:哪裡排放一覽無餘

  獲得一張覆蓋全球的二氧化碳監測圖,需要我在太空跑2到3個月。

  前面我已經自我介紹了一番,我能看到全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分布情況。而實際上,對我抱有很大期待的地球居民更想知道的是:二氧化碳的流動情況是什麼樣子的,即通量如何;它是從哪裡排放出來的,又在哪裡被植被、海洋等吸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源匯情況。

  這三者間有關係,但沒有一個數學方程能說明,濃度高的地方就是源,通量就高;濃度低的地方就是匯,通量就低。

  那麼怎樣得到源匯呢?這就需要把我獲得的二氧化碳遙感濃度,嵌套進大氣二氧化碳傳播模型中。首先有一個大氣的模型,勾畫出大氣的流場,描述風往哪兒吹。然後我來告訴大家二氧化碳濃度是怎麼分布的。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就能推算,這種濃度下,它會吹到什麼地方去,通量是多少。如果多幾個頻次觀測,就能知道是什麼地方排放了這些二氧化碳。比如一個城市吹出去的二氧化碳多,吹進來的少,那毫無疑問,這個地方肯定有排放。所以需要走三步才能得到源匯,而後兩步的工作也非常有挑戰性。

  現在,我已經準確進入到了距離地面700公裡外的預定軌道。開機之後,我將進行6個月的在軌測試。如果一切順利,我獲取的數據將加載到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除向國內各類用戶提供數據共享服務外,還將通過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GEOARC)發布專題報告。前段時間,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動提出合作,希望我能和OCO-2、GOSAT,以及歐洲將要發射的碳衛星一起,進行多衛星聯合觀測。這樣,我們辛苦工作獲得的數據,就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碳衛星如何進行全球「碳普查」
    本報記者 陳磊 操秀英   我國首顆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即將發射升空,它將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變化的秘密。  「我國還沒有這麼複雜觀測模式的民用衛星,它通過5種觀測模式的組合,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測,衛星裝載的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有2000多個通道,光譜解析度極高,衛星研製難度極大。」
  • 小個子有大本領,看「碳衛星」如何讓碳排放無處遁形
    我國發射的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TANSAT,是暨日本GOSAT衛星和美國OCO2衛星之後的第三顆全球「嗅碳」衛星。   TANSAT衛星無疑是一顆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科學試驗衛星,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曾說「中國政府研製並發射碳衛星,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行動態監測,進而給出全球碳分布數據,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的積極行動,而且也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那麼碳衛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
  • 在太空監測「碳」排放!中國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
    從本月24號開始,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我國碳減排成效明顯
    用衛星看到的全球生態是什麼樣的呢?近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對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及態勢等專題開展監測分析。  「獲取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信息用什麼方法最好?衛星遙感技術是最佳選擇。
  • 京津冀高密度碳監測網絡將助力節能減排—新聞—科學網
    截至2016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本底濃度已超過百萬分之四百,即400ppm,這一數據在工業革命以前為280ppm。 「雖然二氧化碳只是大氣中的微量氣體,僅佔到0.04%,但它對氣候的影響非常巨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京津冀城市群高時空解析度碳排放監測及應用示範」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曾寧告訴《中國科學報》。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全球碳排放的實時監測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分享了關於全球碳排放實時監測技術的主題演講。
  • 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發布
    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發布 2020-12-24 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會上,發布了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數據合作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tansat)。
  • 【光明日報】「千裡眼」監測二氧化碳排放
    12月22日凌晨,我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到達距離地球700多公裡外的太空,開始進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監測工作。  「現在世界各地在統計碳排放時,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數量和效率來計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碳匯有「綠色黃金」之稱。據預測,2020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將達2500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劉毅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持續支持下,聯合中國氣象局、中國林業局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NASA碳衛星團隊,充分利用了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觀測本底站碳監測數據、中國林業局森林普查數據、美國與日本碳監測衛星以及生態系統全球遙感數據,結合愛丁堡大學國際先進的碳同化模型,採用天地一體化新方法,
  • 《全球碳預算報告》:2017年全球碳排放強勁回升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淑喬報導 當地時間2017年11月13日,「全球碳項目」在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了《2017全球碳預算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化石燃料及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36.2GtC (1GtC為10億噸碳)。2017年的數字預計將比2016年增加2%(不確定性為0.8%-3%),達到36.8 GtC左右。  根據該報告,2016年全球碳排放中,煤炭佔40%,石油佔34%,天然氣佔19%,水泥佔6%。
  • 「全球碳項目」報告:2017年全球碳排放強勁反彈
    2017年11月13日,「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在波恩氣候大會上發布的《2017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到2017年底,全球化石燃料及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預計將比上年增長2%(不確定度在0.8%~3%之間)。  《全球碳預算報告》由76位科學家撰寫,他們來自15個國家的57家研究機構。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2016年12月22日,我國發射首顆二氧化碳觀測科學實驗衛星TanSat,使我國成為全球第3個可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據介紹,葉綠素螢光遙感是該衛星的一個重要應用。記者了解到,TanSat衛星的主要載荷——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設有3個通道,其中,在760 nm的O2-A通道的光譜解析度最高可以達到0.04 nm,能夠捕獲植被日光誘導葉綠素螢光對Fe(758 nm)和KI(771 nm)兩個太陽弗朗霍夫暗線的填充效應,從而不僅能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行動態監測,還能高精度反演植被葉綠素螢光。
  • 【中國、美國、歐盟、印度等全球碳排放規模最大的四個經濟體的碳...
    >2020-08-26 00:35:08來源:FX168 【中國、美國、歐盟、印度等全球碳排放規模最大的四個經濟體的碳排放量已佔全球碳排放總量的
  • 全球熱帶碳排放遠多於往年,研究稱厄爾尼諾現象變化所致
    全球熱帶碳排放遠多於往年,研究稱厄爾尼諾現象變化所致 被命名為軌道碳觀測衛星2號(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為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畫張「全家福」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20-06-23 葉綠素螢光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可用於檢測植被狀況,估算總初級生產力,也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總量。  葉綠素螢光本身並不是新發現,早在幾十年前,植物學家已經認可葉綠素螢光是有效監測植物生理狀態變化的直接無損方法。隨後,散布於全球的實驗室都在小範圍觀測植物螢光現象。而真正的考驗,則是從數百公裡外的太空為全球植被的葉綠素螢光畫張「全家福」。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葉綠素螢光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可用於檢測植被狀況,估算總初級生產力,也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總量。葉綠素螢光本身並不是新發現,早在幾十年前,植物學家已經認可葉綠素螢光是有效監測植物生理狀態變化的直接無損方法。隨後,散布於全球的實驗室都在小範圍觀測植物螢光現象。而真正的考驗,則是從數百公裡外的太空為全球植被的葉綠素螢光畫張「全家福」。
  • 沙特推動循環碳經濟計劃以降低全球範圍碳排放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石油新聞2020年11月27日杜拜報導,沙烏地阿拉伯已利用其在擔任G20輪值主席國的一年時間推動和推廣其循環碳經濟計劃,稱如果在全球範圍內採用這個循環碳經濟計劃,它將降低碳排放,同時保持充足的能源供應。
  • 【地理吉尼斯】全球碳排放排行榜
    化石燃料燃燒、工業生產廢氣、汽車尾氣排放、大規模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都將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導致全球氣溫加速提升,引發了一系列全球氣候變化事件。為了應對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上升,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節能減排,今天吉奧格拉菲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世界碳排放的情況。
  • 課題組:國家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現狀、問題及挑戰
    隨著應對氣候變化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氣候談判和國內碳減排工作上都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同時碳排放核算的國際規則還在不斷更新完善,我國現有核算體系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形勢、支撐相關科學決策,亟須加快調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