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密度碳監測網絡將助力節能減排—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作為地球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而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本底濃度已超過百萬分之四百,即400ppm,這一數據在工業革命以前為280ppm。

「雖然二氧化碳只是大氣中的微量氣體,僅佔到0.04%,但它對氣候的影響非常巨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京津冀城市群高時空解析度碳排放監測及應用示範」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曾寧告訴《中國科學報》。

工廠排放、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等人類活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會破壞地球生態系統碳源與碳匯的動態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碳源過多,便會帶來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惡劣影響。

二氧化碳對氣候所產生的影響已成為共識,不過曾寧卻指出,目前並沒有一個觀測網絡可以監測二氧化碳在京津冀這樣重要地區的精確分布。

擁有這樣的監測網絡,可以詳細了解二氧化碳由哪裡產生,到哪裡被吸收,從而清晰認識二氧化碳源匯的分布。曾寧表示,這一方面將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數據,另一方面也將碳源與碳匯區分開,對環境保護、二氧化碳減排都具有指導意義。

據介紹,該項目為了構建起二氧化碳的監測網絡,通過碳衛星、氣球、飛機以及地面機動車等監測手段,建立一個「天-地-空」高密度觀測網絡。

這其中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是曾寧團隊關注的重點。近幾年來,華盛頓、洛杉磯、巴黎等城市也剛剛開始對城市群二氧化碳濃度進行重點研究。曾寧團隊的研究以京津冀這一超大城市集群為研究對象開展。

「京津冀地區,實際上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單位面積強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曾寧說。

作為中國大氣汙染形勢最嚴峻的區域之一,京津冀地區的自然狀況和人為條件多種多樣,碳監測系統建成後會有很高的示範代表性,並易於移植到其他城市群,如長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等。

對該城市集群的研究中,該團隊以天、空、地立體綜合觀測作為資料基礎,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產生城市群高時空解析度碳排放監測信息,進行溯源研究,並通過建立可視化監測與分析示範平臺以及低碳評估指數體系作為應用出口。

不過,由於城市群要素複雜,且需要更為精細的數據,曾寧團隊開發出了一種簡單的小型儀器:微型化二氧化碳濃度觀測儀系統。這種儀器可用於高密度布點,也可以搭載在機動車前,通過機動車行駛至不同路況,搜集不同情況下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

近日,大氣物理所組織了首次強化監測,從北京大氣物理所所在地出發,分別向天津、雄安、張家口等地往返行駛,並在北京市內穿梭,收集二氧化碳濃度數據。

出發前,科研人員將兩個方形塑料盒子包裹的儀器,安裝在機動車前,兩個儀器同時收集數據,以免出現意外情況。

記者隨科研人員從大氣物理所出發前往雄安。一路上,科研人員駕車經過擁堵路段,並經過化工廠、居民區、耕地等不同路況。車載二氧化碳濃度測試儀器將收集的數據實時回傳至後方系統中。

經過初步分析,科研人員對京津冀地區冬季二氧化碳濃度做出典型二氧化碳濃度時空差異巨大的判斷。

市內和遠郊差別達到上百個ppm,晝夜變化也可達到數十個ppm,甚至更高。

曾寧表示,二氧化碳濃度在各個尺度上都有變化,這項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它在空間時間上的變化」,未來希望將這一大氣科學觀測結果與碳清單結合,為節能減排第三方監測提供技術支持。

相關焦點

  • 帶動能源結構轉型是節能減排的關鍵抓手將貢獻70%的溫室氣體減排
    今日,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布《中國氣候路徑報告》,將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承諾的減碳目標層層拆解,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減排路徑。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社會影響力專項中國區核心領導Thomas Palme表示:「對於中國來說,當下是引領世界加速全球減排行動的最好時機。在氣候變化上啟動更加積極的目標,有利於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綠色經濟』也將對GDP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預計將於2050年貢獻超過2%的GDP。
  • 節能、減排、高效、智能!杭州機場三期將用上綠色能源
    節能、減排、高效、智能!杭州機場三期將用上綠色能源 2020-11-27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增強防治信心,做好節能減排的「微積分」
    原標題:增強防治信心,做好節能減排的「微積分」   一談到霧霾天氣,很多北方人都深有感觸。整個冬天,幾乎沒有看到幾天清澈的藍天,即使太陽高照,也羞羞答答地如同隔了一層紗。以至於有人調侃自己穿越到了混沌初開的遠古時期,成了綠色環保低能耗的空氣淨化器。
  • 國務院批轉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的通知 單位GDP...
    建立科學、完整、統一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以下稱「三個體系」),並將能耗降低和汙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政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嚴格的問責制,是強化政府和企業責任,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
  • 中國節能:開啟發展新徵程 奮發努力新作為
    據介紹,2020年,中國節能主要經營工作總體實現穩中有進;核心主業規模持續壯大;綜合效益更趨集中,部分子企業逆勢增長;全年累計減排二氧化碳1422.3萬噸、節約標煤570.5萬噸,COD總削減量21.14萬噸,中國節能逆勢交出了一份優異「成績單」,為中央企業順利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擔當實幹 書寫「中國節能答卷」實幹成就未來,使命呼喚擔當。
  • 利用氫能攻克「難以減排領域」,助力實現「碳中和」
    綜上所述,未來氫能將扮演高效清潔的二次能源、靈活智慧的能源載體、綠色低碳的工業原料這三重角色,在工業、交通、能源、建築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2050年可形成超過15億噸二氧化碳的減排能力,並與可再生電力形成協同,實現中國深度減碳目標。
  • 工程院院士:閱兵減排結束後 京津冀汙染物顯著上升
    工程院院士:閱兵減排結束後 京津冀汙染物顯著上升 2015-09-12 07:37:48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段紅彪
  • 幾十年減排難改全球氣溫—新聞—科學網
    公開討論中有觀點認為減排可以立即影響全球變暖,但氣候系統慣性強、固有背景噪聲大,這些特點會掩蓋突然改變對氣候系統的短期作用。雖然此前針對二氧化碳減排的研究已討論過這一問題,但氣候系統對於其他人為排放的響應還不明確。 挪威奧斯陸CICERO國際氣候研究中心的Bjorn Samset和同事,通過情景建模研究了多種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和黑碳)急劇減少的影響。
  • 三一海工助力廈門港節能減排
    三一海工助力廈門港節能減排 2020年08月25日 14:55 三一集團
  • 國務院關於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有利於節能減排的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還不完善,基於市場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創新驅動不足,企業缺乏節能減排內生動力。  五是基礎工作薄弱。節能減排標準不完善,能源消費和汙染物排放計量、統計體系建設滯後,監測、監察能力亟待加強,節能減排管理能力還不能適應工作需要。  (三)面臨的形勢。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確認 應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碳中和下節能服務的多維解構——日本經驗與啟示
    37%,是最有效的減排途徑。為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節能服務產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本文將著重分析日本的節能政策與節能技術,以期為國內節能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新思路。第二步,至2050年,整體減排與2013年相比降低80%,但受當前國際上主要經濟體「碳中和」承諾影響,日本近期也表示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為實現第一步目標,2030年需要實現徹底節能5030萬kL原油,其中各部門應實現的節能量為:工業部門節約1042萬kL,商業部門節約1226萬kL,運輸部門節約1607萬kL,居民節約1160萬kL。
  • 節能、減排、高效、智能 蕭山機場三期將用上綠色能源
    節能、減排、高效、智能 蕭山機場三期將用上綠色能源
  •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14 版)開欄的話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標承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 劉明生:把高精尖技術帶回廈門 助力節能減排事業發展
    2019年,劉明生把回國創業的公司搬遷到了廈門,落地在廈門市湖裡區殿前街道,同時也把高精尖技術帶到了廈門,布局節能減排事業。優能棧認為,劉明生教授為廈門節能減排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我國節能減排方案的提出和實施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
  • 生物質資源化利用重在「負碳排放」—新聞—科學網
    為實現我國提出的碳中和」承諾,須通過節能減排、植樹造林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減少或抵消碳排放。生物質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資源,也是一種碳中性的載體。因此,創新、高效、綠色、經濟地開發生物質資源,對實現「碳中和」具有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目前,生物質的利用主要借鑑石油及煤等成熟產業技術,採用熱解、氣化、發酵等技術進行能源化高效利用,多以碳原子高利用率為重要考量指標。
  •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海油在行動
    「中國海油」微信公眾號開設「低碳轉型 綠色發展」專欄,持續關注中國海油各單位在助力我國全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好做法,記錄下海油人蹄疾步穩向碳中和目標邁進的足音。01 聚焦政策研判 做好頂層設計經研院持續推進政策研究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簡稱經研院)持續跟蹤國內外有關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政策和研究進展,明確新政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完善節能減排重大舉措,通過與時俱進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保障集團「十四五」規劃報告高質量編制。
  • 節能減排任重道遠 綠色發展仍需攻堅克難
    經過「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在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不懈努力,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三去一降一補」的持續推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有所優化,能源消費增速有所放緩。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我國能源剛性需求仍處於增加態勢,節能減排依然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李克強總理要求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節能減排,努力走出一條能耗排放做「減法」、經濟發展做「加法」的新路子。
  • 秦大河:中國碳排放全球第一 節能減排是當務之急
    節能減排是當務之急,從科學普及方面還要做大量的宣傳。 秦大河指出,氣候變化是非常嚴峻的問題,中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幾年以來我國在全球碳排放裡面名列第一,,2012年中國排放的碳是80億噸,佔全球總排量的28%,世界第一。我們用了30多億噸的標準煤,生產價值是10%,這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技術這方面還欠成熟。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大氣氮沉降量激增,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中突出的科學問題,科學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成為全球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而我國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三大氮沉降中心之一,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