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中國碳排放全球第一 節能減排是當務之急

2020-11-24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蔣琪)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4月8日-11日在海南博鰲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在「不應忽略的氣候變化」論壇上表示,氣候變化是非常嚴峻的問題,幾年以來我國在全球碳排放裡面名列第一,這說明我們在技術這方面有欠成熟。節能減排是當務之急,從科學普及方面還要做大量的宣傳。

秦大河指出,氣候變化是非常嚴峻的問題,中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幾年以來我國在全球碳排放裡面名列第一,,2012年中國排放的碳是80億噸,佔全球總排量的28%,世界第一。我們用了30多億噸的標準煤,生產價值是10%,這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技術這方面還欠成熟。如果中國在能源利用方面得到提高,不僅是建築、不僅是交通,如果和美國達到差不多的水平,我們的GDP可以提高3倍左右。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普及宣傳氣候科學絕不是地球科學家的事情,是全體科學和技術人員的事情,是全民的問題,我們要培養大量一流的工程師、技術人員提供綠色技術來達到減排。

秦大河表示,中國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而煤炭的氫分子含量遠遠高於石油和天然氣,但是我們國家內短期內不可能把主要能源轉換為石油和天然氣,這是現實的問題。怎麼辦呢?節能減排是當務之急,從科學普及方面還要做大量的宣傳。最後強調一點,我們中央政府要抓這件事,各級政府也要抓這件事,也是在座的、不在座的全體人民的責任,不要以為這件事情和我無關。我曾經在IPCC記者招待會上談了一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的小轎車發展非常多、非常好,一家有一輛汽車不為過吧?但是設想一下,如果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像美國一樣有3、5輛汽車甚至更多的汽車,那是什麼情況呢?那是一場災難。所以我主張節能減排,要面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培養大量的技術人才,要在全民普及保護氣候、保護環境、保護我們人類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我國碳排放總量世界第一 人均遠低於美國
    如何看待中國碳排放世界第一  英國丁鐸爾中心報告發布後,復旦-丁鐸爾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建民教授認為:「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接近全球30%的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他國家消費的產品有關,所以全球碳排放責任的歸屬非常複雜。但是,中國在目前治理城市空氣汙染中所取得的進展顯示了我們迎接挑戰的能力。」
  • 中國碳排放29%是由其他國家消費引起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發布會15日上午在京舉行,該報告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日本名古屋大學共同創辦的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主持編寫,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同時也成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 【地理吉尼斯】全球碳排放排行榜
    化石燃料燃燒、工業生產廢氣、汽車尾氣排放、大規模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都將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導致全球氣溫加速提升,引發了一系列全球氣候變化事件。為了應對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上升,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節能減排,今天吉奧格拉菲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世界碳排放的情況。
  • 中國的碳排放13年間為何被高估了106億噸?
    中國目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國,但具體的碳排放因子等一系列數據都還處於未知的狀態。過去,中國一直沒有進行碳排放相關數據的核算工作。而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目前最為準確的中國碳排放相關數據。由哈佛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24所國內外科研機構與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開展的「中國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外媒:中國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減排任務艱巨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9月22日報導,調查顯示,歐盟是2013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的少數地區之一,因為經濟增長疲軟,歐盟去年的碳排放減少了1.8%。中國現在的碳排放量則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人均碳排放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5%。據路透社9月21日報導,一項新研究報告稱,受中國經濟增長的驅使,世界二氧化碳排放今年創下新紀錄,這背離了全球需大幅減少碳排放以限制氣候變化的軌跡。
  • 秦大河院士為「長江大講堂」講授全球變化三連講第一講
    12月7日,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變化三連講系列講座在河海大學舉行。全球變化系列的第一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作題為《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原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徐鳴,淮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顧洪、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出席本次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中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對地區碳排放效率的影響
    而如何對低碳目標進行科學公平合理的評定,如何確保在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早日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對深化中國碳排放交易研究、構建合理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碳排放效率作為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能準確利用投入產出關係反應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的關係,全面評定各地區用更少的碳排放換取更高的經濟增長的能力。
  •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1961年,我國近代氣象科學奠基人之一涂長望先生發表論文,在國內率先討論了全球變暖與社會經濟的密切關係。不過,直到上世紀後期,碳排放造成氣候變暖的問題才真正引起科學界、各國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當前,國內外大量觀測事實和研究結果表明,近幾十年到一兩百年時間尺度上,全球和中國氣候正經歷著一次近千年來從未有過、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
  • 碳排放交易是什麼意思 碳排放交易概念股有哪些
    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計劃於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據悉,國家發改委已向國務院提交了啟動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計劃。那麼,碳排放交易是什麼意思呢?下面隨小編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碳排放交易是什麼意思?碳排放交易是什麼意思呢?
  • 2018年碳排放再創新高,全球氣候變暖加劇
    根據數據調查顯示,從2014年到2016年,全球碳排放量基本持平,就在人們以為世界出現了轉機之時,2017年全球碳排放量增長1.6%。如今,節能減排任務更是火燒眉毛,科學家初步預計,2018年的增幅預計達到2.7%。這一增長將讓化石燃料的使用及工業的排放量創下新高,達到每年371億噸二氧化碳。
  • 中國碳排放總量 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碳排放總量 居世界第一位北極星環保網訊:國家節能中心主任賈復生20日說,如果說工業化是目前我國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城鎮化則是未來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賈復生在此間召開的建築節能技術推廣會上說,建築交通用能是城鎮化用能的主體。
  • 秦大河:發展中國家亟待提升極端氣候應對能力
    新華社坎帕拉11月21日電(記者袁卿)聯合國下屬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日前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發展中國家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損失較大,需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提升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
  • 思想高地 | 全國碳市場建設有七大當務之急
    北極星大氣網訊:「十二五」時期以前,我國主要採用行政指令式和經濟補貼式的政策工具推動節能減碳工作,雖然立竿見影、成效顯著,但是管理成本高、財政負擔重,確保減排成效及政策的可持續性面臨巨大挑戰。黨的十九大要求,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落實好減排承諾,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2019年7月召開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要更加注重運用經濟政策、法規標準等手段,加快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構建節能減排長效機制。
  • 「十三五」民航節能減排巡禮:堅持綠色發展 守護藍天白雲
    「十三五」以來,中國民航紮實落實《民航節能減排「十三五」規劃》和《關於深入推進民航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以打贏藍天保衛戰為重要抓手,節能減排工作力度持續加大,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動力空前增強,燃效水平顯著提升,民航綠色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 箭在弦上:鋁行業碳排放交易
    文中介紹了歐洲碳排放發展的情況,並簡要概述了中國鋁行業碳排放現狀、實行碳排放的必要性及對國家整體目標達成的重要性,Z後對鋁行業節能減排做出了幾點思考。2005年1月1日,歐洲正式成立碳排放交易體系,採取「總量 交易」的模式,前兩個階段(2005-2012)採取「祖父制」配額法,第三階段(2012-2020)採取「基準制」配額法,使碳排放指標演變成為可流通的金融產品,在限制企業碳排放的同時還可促進國家間經濟發展。中國於1998年5月籤署並於2002年8月正式加入該協議。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
  • 我國碳排放2030年達峰值
    「十三五」規劃草案增加環境質量考核指標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召開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解振華、秦大河、吳曉青、胡存智、白巖松就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特別是大氣、水和土壤汙染防治等答記者問。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認為,霧霾主要是人類活動排放造成的。
  • 生態環境部:中國已基本扭轉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9月27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表示,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下一步將要求全國各省、市提出碳排放達峰目標。
  • 中國今年一季度碳排放同比降11% 湖北減排量最大
    中新社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聯合美國、荷蘭等同行最新完成的「疫情期間中國省級二氧化碳減排」研究結果顯示,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中國今年一季度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257.7兆噸(Mt),同比下降11%,其中湖北省減排量最大。
  • 中國今年一季度碳排放同比降11% 湖北減排量最大
    中新社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聯合美國、荷蘭等同行最新完成的「疫情期間中國省級二氧化碳減排」研究結果顯示,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中國今年一季度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257.7兆噸(Mt),同比下降
  • 專家預計未來20年全球溫度將升高0.3至0.7度
    未來全球氣候變暖對氣候系統的影響仍將持續。  第六屆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論壇7日在北京舉行。秦大河表示,隨著未來氣候變化幅度的不斷增大,氣候風險將顯著增加。如果全球升溫幅度比工業化前高出1至2攝氏度,全球將面臨中等至高等氣候風險;若溫度升高達到或超過4攝氏度,全球將面臨非常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