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排放29%是由其他國家消費引起

2020-12-05 人民網國際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發布會15日上午在京舉行,該報告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日本名古屋大學共同創辦的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主持編寫,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同時也成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作為世界的工廠,中國在為世界提供美味的中國菜、讓越來越多的人品嘗「舌尖上的中國」的同時,也在承受著對這些美味佳餚各式各樣的品頭論足,批評中國碳排放增加、減排力度不夠、能源使用過度、環境汙染等。但是,中國的碳排放一部分是自己生產、自己消費的,還有一部分是在中國生產、在國外消費的,其中也有從國外引進的碳排放,即常說的碳洩漏問題。據研究表明,中國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國家消費引起的。

因此,報告指出,在實施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需要從生產和消費的兩方面,精確地測算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國際貿易中到底製作了多少、又消費了多少二氧化碳和環境汙染物,建立國際碳排放帳戶,合理地分配碳減排指標。換言之,中國的碳排放問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國際問題,需要國際合作才能解決。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第二經濟大國、世界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中國碳減排的一小步就是世界碳減排的一大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可以引領世界減排,在氣候談判中有更大的發言權。(實習生 程莉)

相關焦點

  • 課題組:國家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現狀、問題及挑戰
    我國雖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方法,並開展了5個年份的清單核算工作,但仍存在工作機制不完善、方法體系相對落後、能源消費及部分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統計基礎偏差大、碳排放核算結果缺乏年度連續性等現實問題,影響了國家發布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核算數據的權威性。
  • 中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對地區碳排放效率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①碳交易市場啟動對碳排放效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中國碳交易試點地區碳排放效率排名均保持不變或有所上升。②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中國各省區碳排放效率較低是由於純技術效率引起的,技術效率應用程度還處於中低端狀態,改善空間很大。③從全國整體效果來看,廣東省一直處於生產前沿面上,碳排放效率最高,而寧夏、青海和陝西省穩居後三名。
  •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不過有觀點提出,氣候變化是地球自身運轉規律的體現,就算有化學變量的存在,碳排放也只是眾多作用因素中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大氣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如何才能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氣候變化?———上海臨沂北路何大舟答:早在上世紀中葉,大氣科學界就已明確提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通過輻射強迫引起氣候變暖。
  • 中國碳排放2023年能否達到峰值
    據FT中文網報導一份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中國有機會把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更加合理的水平,並在2023年附近實現碳排放達峰。   由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與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劉琪林合作完成的這份研究將關注點置於中國的能源消費。   全球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佔比77%,而二氧化碳90%以上來自能源消費,因此能源消費的碳減排是減緩氣候變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 中國碳排放總量超過歐美總和 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在此之際,國際氣候專家公布的新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工業革命誕生地歐盟(EU),但仍遠低於美國及澳大利亞。據英國廣播公司21日報導,相關數據由「全球碳計劃」發布。「全球碳計劃」是一個擁有13年歷史的氣候變化研究人員合作組織,其科學家來自世界不同研究機構,每年對各國碳排放量發布客觀數據。根據其發布的最新數據,2013年人類碳排放量達360億噸。
  • 碳排放交易
    其他規則從《議定書》中衍生,如《議定書》規定歐盟的集體減排目標為到2012年,比1990 年排放水平降低8%,歐盟從中再分配給各成員國,並於2005年設立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確立交易規則。當然也有的規則是自願性的,沒有國際、國家政策或法律強制約束,由區域、企業或個人自願發起,以履行環保責任。  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全球碳交易市場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
  • 減少碳排放,不要忽視間接能源消費!
    按照能源革命戰略思想,實現能源綠色發展重點就是要減少汙染物和碳排放,同時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需要從供給側和消費側兩個方面入手。由於能源消費主體涉及社會各行各業和居民,因此能源消費革命遠比供給側複雜。住房建設過程中需要鋼材、水泥等建築材料,而鋼材、水泥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電能,而且還要消耗生鐵和熟料;在生鐵和熟料的生產中也會消耗電能以及煤炭等,因此購買一次住房會引起多次的間接能源消費。
  • 中國2030年碳排放達峰最大阻力仍來自電力燃氣等供應業
    《碳排放權交易藍皮書: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報告(2017)》。  基於歐盟委員會提供的世界投入產出資料庫(WIOD)中的最新數據,報告計算了2009年中、俄、印、巴四國34個行業的碳排放強度以及中國對其他三個國家的行業碳排放潛力。
  • 中國碳排放總量 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碳排放總量 居世界第一位北極星環保網訊:國家節能中心主任賈復生20日說,如果說工業化是目前我國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城鎮化則是未來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賈復生在此間召開的建築節能技術推廣會上說,建築交通用能是城鎮化用能的主體。
  • 新研究預計G20國家2020年能源相關碳排放同比下降7.5%
    分析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預計今年G20國家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19年減少7.5%,全球航空業的碳排放也有大幅下降。《氣候透明度報告》是由G20國家的14個智庫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完成的。2020年度報告不僅評估了G20國家的氣候政策,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對碳排放的影響以及各國政府經濟復甦政策的氣候影響。
  • 外媒:中國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減排任務艱巨
    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河南省鄭州市在農業路(不含)以南、桐柏路(不含)以東、航海路(不含)以北、未來路(不含)以西的區域內劃定了交通重點管制區域,除公交車、執勤車、特殊車輛以外,其他汽車不允許駛入。鄭州交警提醒大家選擇公共運輸、步行、非機動車等綠色環保低碳方式出行。
  • 美國人均碳排放量遠超中印等國 發展中國家不是氣候變化禍首
    這項報告的展開基於兩項基本的大數據:國民收入分布數據,和基於家庭消費的碳排放量。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摒棄了以往大家常用的,用工農業生產、建設等生產活動(Production)來計算碳排放,而採用了具體到個人和家庭消費(Consumption)的計算方法。通俗的講,碳排放責任的劃分,不再是一筆「大鍋飯」式的糊塗帳。
  • 專家:中國碳排放長期被高估 「資料庫」基本建成
    這項研究首次核算出基於實測數據的中國碳排放清單。  碳排放清單是全球變化模擬、氣候模型構建、制定各國減排政策及國際談判的基礎。本次科研團隊成員、哈佛大學博士劉竹介紹,當前國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國際機構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方法和能源統計數據進行估算。
  •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徵求意見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有關人士表示,徵求意見稿對碳排放權交易流程、登記交易結算流程進行了明確規定,從大方向上表明國家正進一步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建設進度。目前國內石化行業正在組織企業統計填報碳排放量。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權威專家指出,這兩個試行《管理辦法》面向全社會徵求意見,是我國實施減碳規劃、推進綠色轉型的更為具體的、實質性的落地行動。
  • 我國碳排放總量世界第一 人均遠低於美國
    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28%),美國(16%), 歐盟(11%)和印度(7%)。研究發現,儘管總量偏高,中國的人均排放量為6.6噸,與美國的人均排放17.2噸相差甚遠。同時,歐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噸,仍高於中國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 專家:加快實現碳排放達峰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是實現我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定並落實國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作為降碳減汙總抓手和「牛鼻子」,實現碳達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高度協調統一。
  • 一帶一路國家的碳洩漏與責任分配
    在過去二十年中,國際貿易持續增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大大增加了與能源消費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一帶一路倡議(BRI)下,更加劇了地區內的合作和貿易,本研究旨在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貿易中體現的二氧化碳不平衡,通過對比消費、生產和技術差異視角,為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提供新的見解。隨著國際貿易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正成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顯著指標。
  • 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何建坤。記者: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進展如何?何建坤:2011年,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於「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 中國的碳排放13年間為何被高估了106億噸?
    中國目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國,但具體的碳排放因子等一系列數據都還處於未知的狀態。過去,中國一直沒有進行碳排放相關數據的核算工作。而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目前最為準確的中國碳排放相關數據。由哈佛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24所國內外科研機構與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開展的「中國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英媒:中國被嚴重低估了!他們一個國家能吸收全球28%的碳排放
    中國現在已經變成了國際上非常有地位的國家了,因此很多全球化的政策都會和中國進行相關的討論,但是相應的我們所需要的承擔的責任也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老外都會緊盯著我們做事的成果,以此來找自己身上的優越感,或者是挑我們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