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被嚴重低估了!他們一個國家能吸收全球28%的碳排放

2020-12-05 涵涵大世界

中國現在已經變成了國際上非常有地位的國家了,因此很多全球化的政策都會和中國進行相關的討論,但是相應的我們所需要的承擔的責任也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老外都會緊盯著我們做事的成果,以此來找自己身上的優越感,或者是挑我們的毛病。

但是一家英國媒體在來中國調查過之後卻表示,中國現在已經被嚴重的低估了!尤其是在環保的方面,他們一個國家未來就能夠負責吸收全球28%的碳排放,而與此同時西方的發達國家卻還在斤斤計較自己的垃圾該往哪裡丟!

這家英國媒體做的好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有像是其他有偏見的媒體一樣,直接胡編亂造數據,他們是真的有認真調查中國的綠化環保工程效果的。因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所以在發展製造過程中碳排放量其實很大,因此很多西方國家以此為理由想要壓制我們的發展速度。

但是中國卻憑藉出色的綠化工程完全打破了他們的這種幻想,根據這家媒體的調查計算,目前全球的新增綠化面積當中,將近四分之一都是中國貢獻的。如果換成了其他西方國家,估計會拿這個成就去給自己申請什麼世界和平獎了。

然而中國人卻很謙虛的表示,因為自己的碳排放量很大,所以目前這樣的成果還不算是完成版,中國人的目標是在2060年之前將中國的碳排放量完全通過自己的綠化面積消化掉,目前看來中國不僅能夠完成自己立的flag,甚至可以提前完成這個任務。

因此這個英國媒體才會非常感慨的表示,中國人現在被嚴重低估,不僅僅是他們的能力被嚴重低估,還有中國人的決心、行動力和世界影響力都被嚴重低估了,如果他們再不想辦法扭轉自己對於中國的印象,未來很可能會被世界潮流拋下。

本期內容到這裡,是要和大家說一聲再見了,歡迎各位在文章下方的評論區中參與討論,分享屬於你獨一無二的觀點。喜歡這一期內容的,可以給我們點讚、收藏,或是分享給身邊的人,讓更多人可以看到。關注小編,永遠不迷路。謝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一期內容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中國的貢獻被低估了!」英媒: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導英媒稱,稻田向大氣中釋放的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正在加劇全球變暖,相當於600個燃煤電廠造成的長期影響。報導稱,這些發現增加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全球水稻種植造成的氣候變化程度是人們所認為的兩倍。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環保協會(EDF)發布的一份全球分析報告對印度水稻農場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 《自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說。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
    原標題: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英媒稱,由於氣候變化,樹葉在秋天可能會更早掉落,而不是像人們之前認為的那樣會更晚。隨後他們進行了兩項實驗,以研究二氧化碳和陽光在樹木落葉期所發揮的作用。一項實驗對種植在接近目前大氣二氧化碳水平和兩倍於大氣二氧化碳水平的室內樹木進行了比較,另一項實驗則檢測了光照對樹木的影響。報導稱,人們原本預計秋季變暖將使樹木生長季延長,落葉時間比如今晚兩到三周,但研究小組發現,實際落葉時間可能比現在早三天到六天。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外媒:中國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減排任務艱巨
    【延伸閱讀】英媒稱中國碳排放超過歐美之和 佔全球近三成2014-09-22 11:57:00參考消息網9月22日報導英媒稱,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過了工業革命誕生地歐盟(EU)。在這次峰會上,包括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在內的120位領導人,將闡明降低加劇全球變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劃。該峰會是自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以來,首次有如此多的國家領導人共聚一堂,討論氣候變化問題。報導稱,儘管根據全球碳計劃的數據,印度碳排放總量可能會在四年內超過歐盟,但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也不會參加該峰會。全球碳計劃是一個有13年歷史的氣候變化研究人員合作組織。
  • 一張中國衛星照被曝光,各國代表罕見沉默,英媒:中國不可思議
    據人民網報導,一張中國衛星照被曝光,照片拍攝了地球上的綠色植被變化的過程。在對比了在不同時間段拍攝的照片之後,英媒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2000年到2017年的17年間,全球新增的綠色植被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是我國貢獻的。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竟這麼能「吸」,規模驚人
    自讀書以來,我們就明白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全球氣候變暖一直是近些年來最為嚴峻的氣候問題,碳排放量過高、全球森林退化是主要原因,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實現碳中和是世界的目標。今年9月,我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對世界承諾,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更是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寫入2035遠景目標,事實上,我國一直在為此做努力,並且小有成效。
  • 作為頭號碳排放國,中國「固碳」的能力有多強?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的中國在2006年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源。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勞動生產生活的需要,2001~2006年間,全球54%的碳排放增長量來自中國;2010~2012年間,接近四分之三的全球碳排放增長量來自中國。
  • 英媒:大氣甲烷濃度創歷史新高 成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嚴重威脅
    參考消息網4月18日報導英媒稱,全球甲烷濃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此前,這種強大溫室氣體的年度增長几乎創造新的紀錄。據英國《獨立報》網站4月13日報導,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收集的初步數據,2019年地球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接近10億分之1875,高於上一年的10億分之1866。報導稱,如果這一數據在今年晚些時候得到證實,那麼2019年將是20多年來甲烷含量增幅第二高的年份。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從1983年開始收集全球甲烷數據。
  • 被嚴重低估!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
    據英國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underestimated」)。,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An international team has identified two areas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 scale of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 by new forests has been underestimated.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
  • 全球四分之一增長來自亞洲,全球低估了中國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12月2日的最新報導稱,2020年對於全球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年。自從今年1月份新冠病毒,首先在中方的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以來,在短時間內給予了中方經濟巨大的衝擊。後來中方不得不頂著全世界的輿論壓力,強行推動了封鎖城市的一系列措施。
  • 英媒:有毒汞在北極凍原大量積聚
    參考消息網7月14日報導 英媒稱,洛厄爾麻薩諸塞大學一位研究汞汙染來源的科學家說,有毒物質汞正在北極凍原中大量積聚,威脅人類、野生生物的健康和水的潔淨。科學家很早之前就已經報告過北極嚴重的汞汙染。這項新的研究發現,氣態元素汞是北極汞汙染的主要來源,並且闡明了汞元素到達北極的過程。奧布裡斯特說:「現在我們理解了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量的汞積聚。」他還說,儘管這項研究沒有探究全球變暖的潛在影響,但是如果氣候變化仍得不到抑制,凍原土壤中沉積的汞可能會失穩,這將使大量的汞元素進入北極水域。
  • 英媒:中國光伏業發現新財源 太陽能板下養毛蟹
    英媒稱,今年,中國將超過德國,成為全球太陽能電池板安裝量最大的國家。然而,由於各企業越來越難以獲得修建太陽能發電廠所需的巨大土地庫存,它們正轉而採取一種創新解決方案:在太陽能電池板底下發展各種種植養殖業,包括養殖毛蟹。此舉幫他們繞開了政府對變更農業用地用途的限制,贏得了當地農民的支持,並帶來了額外的收入流。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丨外媒說
    據英國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
  • 最新研究:中國新增森林的減排作用被低估
    【歐洲時報10月29日顧硯編譯】近日,《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了一項關於中國大規模植樹對碳排放的影響的研究。進行這項研究的國際團體確認,中國兩處新的森林區域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約佔中國地面碳匯總量的35%,其作用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