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10月29日顧硯編譯】近日,《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了一項關於中國大規模植樹對碳排放的影響的研究。進行這項研究的國際團體確認,中國兩處新的森林區域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約佔中國地面碳匯總量的35%,其作用被低估。
碳匯,一般指的是通過森林或泥炭地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以此來達到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目的。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國是碳排放大國,想要在2030年之前達到碳排放最高峰、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不僅需要「節流」,即減少煤炭的使用,還要「開源」,即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教授YiLiu是該研究的撰稿人之一,他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宣布了2060年完成碳中和的目標,這不僅需要能源生產的巨大變革,也需要可持續的土地碳匯增長。而植樹造林工程將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為了應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近幾十年來,中國栽種了千百萬棵樹,森林覆蓋面積增加明顯。
這項新的研究分析了包括林業數據、衛星遙感、土地含水量、二氧化碳量等多個數據源,重新估算了中國新增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研究顯示,此前被低估的兩個碳匯區域是中國的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廣西)和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其中,西南部是吸收二氧化碳最大的單一區域,佔中國陸地總碳匯量的31.5%。東北地區則是季節性的,主要在植物生長季吸收二氧化碳,約佔總量的4.5%。
直觀來看,2017年,中國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2.67Pg(1Pg為10億噸),而西南地區森林一年吸收的量為0.35Pg,東北為0.05Pg。
英國愛丁堡大學(EdinburghUniversity)教授PaulPalmer也是該研究的撰稿人之一,他表示,雖然這樣的數據可能會讓人感到驚訝,但現場測量與衛星測量一致,給出這些數據是有信心的。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SheffieldUniversity)教授ShaunQuegan主要研究地球碳平衡,他表示,中國東北地區的數據不意外,但西南地區則讓他感到驚訝。但他也表示,隨著新森林的生長速率下降、生態逐漸穩定,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可能會降低。
他還表示,這項研究還體現出衛星數據對增加研究可靠性的巨大作用。
(編輯: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