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中國新增森林的減排作用被低估

2020-10-30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10月29日顧硯編譯】近日,《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了一項關於中國大規模植樹對碳排放的影響的研究。進行這項研究的國際團體確認,中國兩處新的森林區域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約佔中國地面碳匯總量的35%,其作用被低估。

碳匯,一般指的是通過森林或泥炭地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以此來達到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目的。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國是碳排放大國,想要在2030年之前達到碳排放最高峰、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不僅需要「節流」,即減少煤炭的使用,還要「開源」,即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教授YiLiu是該研究的撰稿人之一,他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宣布了2060年完成碳中和的目標,這不僅需要能源生產的巨大變革,也需要可持續的土地碳匯增長。而植樹造林工程將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為了應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近幾十年來,中國栽種了千百萬棵樹,森林覆蓋面積增加明顯。

這項新的研究分析了包括林業數據、衛星遙感、土地含水量、二氧化碳量等多個數據源,重新估算了中國新增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研究顯示,此前被低估的兩個碳匯區域是中國的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廣西)和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其中,西南部是吸收二氧化碳最大的單一區域,佔中國陸地總碳匯量的31.5%。東北地區則是季節性的,主要在植物生長季吸收二氧化碳,約佔總量的4.5%。

直觀來看,2017年,中國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2.67Pg(1Pg為10億噸),而西南地區森林一年吸收的量為0.35Pg,東北為0.05Pg。

英國愛丁堡大學(EdinburghUniversity)教授PaulPalmer也是該研究的撰稿人之一,他表示,雖然這樣的數據可能會讓人感到驚訝,但現場測量與衛星測量一致,給出這些數據是有信心的。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SheffieldUniversity)教授ShaunQuegan主要研究地球碳平衡,他表示,中國東北地區的數據不意外,但西南地區則讓他感到驚訝。但他也表示,隨著新森林的生長速率下降、生態逐漸穩定,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可能會降低。

他還表示,這項研究還體現出衛星數據對增加研究可靠性的巨大作用。

(編輯:李璟桐)

相關焦點

  • 研究:森林經營或助全球二氧化碳年減排60億噸
    原標題:研究:森林經營或助全球二氧化碳年減排60億噸 年成本3930億美元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建模研究顯示,到本世紀50年代,森林經營活動或有助於讓每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減少60億噸,這些活動的成本為每年3930
  • 研究:森林經營或助全球二氧化碳年減排60億噸
    原標題:研究:森林經營或助全球二氧化碳年減排60億噸 年成本3930億美元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建模研究顯示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竟這麼能「吸」,規模驚人
    ,表明我國森林強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低估,研究顯示,中國的西南地區固碳貢獻最大,每年創造0.35拍克(3.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陸地碳匯的31.5%。研究還發現,2010~2016年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研究稱中國植樹造林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根據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中國有兩個地區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的綠色植被增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近數十年已經新種了數以十億計的樹,來抵抗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同時還發展起了蓬勃的木材和造紙產業。最新分析檢查了許多數據源。這當中包括林業記錄、衛星遙感的植被綠色度測量,土壤水分供應情況;還有從太空觀察以及地面空氣直接採樣獲取的二氧化碳觀測數據等。被低估的兩個碳匯地區是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和廣西三個省份;以及東北部,主要是黑龍江和吉林省。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被嚴重低估!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最新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減排二氧化碳,中國按下快進鍵!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 何建坤說,氣候變化危機來得猛烈。面對這一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威脅,以全球合作推進治理進程,已經成為國際共識。中國是全球第一個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在這個節點提出新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就是向世界明確表明,中國要走綠色復甦、綠色轉型的道路。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
    據英國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underestimated」)。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
  • 賈治邦代表:減排必須發揮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
    「實現減排任務必須『兩手抓、兩手硬』,在高度重視工業減排的同時,高度重視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談到如何實現減排目標時激動地說。他說,「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毫不迴避地指出去年全國沒有實現降耗減排的目標,並提出了今後要採取的堅決措施。
  • BBC只好承認:中國植樹作用被低估
    雖然說這種變綠和季節變化相關,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越來越多的綠洲在沙漠中湧現,這是我國植樹種草對抗沙漠的結果——,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BBC報導稱,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最新研究結果出爐,專家發現大大低估了中國,這一領域中國是主力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一直都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但是由於國際上普遍糟糕情況的存在,很多方面皆認為中國一樣不過也都是說說而已。但其實事實上,專家發現各方面還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據環球網報導,最新研究結果出爐,專家稱在這一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主力。
  • BBC只好承認:中國植樹作用被低估
    雖然說這種變綠和季節變化相關,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越來越多的綠洲在沙漠中湧現,這是我國植樹種草對抗沙漠的結果——,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BBC報導稱,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
  • 為何英國BBC報導:中國植樹造林作用被低估?種樹狂魔有多努力
    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這一報告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還被英國BBC廣播電臺報導,從而引發全球關注。)的土地碳匯,以前都被全年低估了。從狹義的角度來解釋,碳匯指的是能夠無限期累積及儲存碳化合物(特別是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例如森林、土壤、海洋、凍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