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均碳排放量遠超中印等國 發展中國家不是氣候變化禍首

2020-11-24 四月網

法新社2日報導稱,根據英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周三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製造了50%的碳排放,而最窮的50%人群製造的碳排放則為10%。

(相關報導截圖)

樂施會的報告在195個國家談判代表齊聚巴黎會晤期間發布。

這項報告的展開基於兩項基本的大數據:國民收入分布數據,和基於家庭消費的碳排放量。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摒棄了以往大家常用的,用工農業生產、建設等生產活動(Production)來計算碳排放,而採用了具體到個人和家庭消費(Consumption)的計算方法。

通俗的講,碳排放責任的劃分,不再是一筆「大鍋飯」式的糊塗帳。我們不僅要知道哪些生產活動產生了更多的碳排放,更要知道產生這些碳排放而生產出來的產品/服務,究竟是哪些人消費得更多。

(樂施會報告標題:《碳排放的極端不平等》,認為巴黎峰會應優先考慮最貧困、最低排放、最易受氣候變化傷害的人口)

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製造了近50%的碳排放,而最窮的50%人群製造的碳排放則為10%。

(將全球人口按收入等比例劃分,每一收入等級的人群對應的消耗碳排放量)

報告還稱,最富有1%人群的碳排放量是最貧窮10%人群的175倍。

(全球不同收入等級人口群體的人均生活消耗碳排放量)

如何分擔遏制主要來自於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溫室氣體帶來的排放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這一問題上一直存在巨大分歧。發展中國家表示,西方汙染的時間更長,理所當然應該肩負起更大的減排責任。

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富裕國家,拒絕對某一組國家賦予特別義務。他們指出,新興國家例如中國和印度的碳排放正在高速增長,存在巨大風險。

但從樂施會報告中的數據我們能看出,在有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美國無論是哪個收入級別人群的碳排放總量,都遠遠甩開其他的所有國家,超第二名的中國近一倍。(如下圖)

(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各國不同收入劃分人群的消費碳排放總量)

更重要的是,美國把碳排放風險「甩鍋」給發展中國家,所基於的衡量標準居然是總量而非人均。 報告中給出的各國【人均】碳排放量的數據則更加直觀,在有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美國人均碳排放量遠遠甩開了包括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如下圖)

樂施會認為,這一分析戳穿了認為【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的迷信。

(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各國不同收入劃分人群的人均消費碳排放量)

當然,這種碳排放不平衡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國家之間,更是存在於一個國家內部。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最富裕的10%人群消費的人均碳排放量都是最貧困的50%人群的數倍不止。

這意味著,對經濟因素不敏感的人,更傾向於選擇高消耗的生活方式。 比如,選擇大排量的車、過度依賴開車出行、住超過實際需求的大房子、過度的供暖或製冷、生活消耗品使用周期更短等等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樂施會氣候政策負責人蒂姆middot;戈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富有的、高排放人群,不論居住在哪裡,都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對於這一點,我希望我們國內的富豪們可以盡情地對號入座,自我檢視。

記得我國的某位富豪曾在微博上痛批政府沒有做好環保工作,然而他座下的大型寫字樓卻徹夜不關燈,他本人則開著大排量的車招搖過市。這種「嘴炮打得山響,行動卻我行我素「的做法早已遭到了廣大網友的嘲諷。

承擔減排責任,不是在微博上隨便喊喊的口號,不是讓自己保持政治正確的工具。拿出實際行動,環保身體力行,全社會的許多雙眼睛都會監督你們。

責任編輯:瓶子

來源: 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高?看歷史累積才有意義
    在歷屆的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雙方該承當多少「碳減排」責任,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從發展的動態過程看,發達國家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都已經過了峰值點,在近幾年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中國、歐盟、傘形集團在1900~2010年化石燃料碳排放總量(a)、人均碳排放量(b)、人均歷史累積碳排放(c)對比圖 註:歐盟方面選擇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五國;傘形集團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烏克蘭、挪威 對比發現,在1990至2010年間,中國碳排放總量已經向傘形國家逼近,人均碳排放則與歐盟主要排放國接近
  • 我國碳排放總量世界第一 人均遠低於美國
    復旦大學復旦-丁鐸爾中心介紹:北京時間今天凌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的《自然·氣候變化》專刊在線發表了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最具權威的學術機構——英國丁鐸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全球碳計劃」2012年度研究成果。
  • 科工力量: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高?看歷史累積才有意義
    在歷屆的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雙方該承當多少「碳減排」責任,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從發展的動態過程看,發達國家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都已經過了峰值點,在近幾年呈現緩慢下降趨勢。(c)對比圖     註:歐盟方面選擇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五國;傘形集團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烏克蘭、挪威 對比發現,在1990至2010年間,中國碳排放總量已經向傘形國家逼近,人均碳排放則與歐盟主要排放國接近。
  • 美國「拉清單」指責中國「破壞環境」,發達國家汙染環境的黑歷史...
    這一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爭吵中不歡而散。已經在環保路上艱苦地走了多年的中國,既沒有得到預期資金,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發達國家對於環境的態度在這一年被徹底揭露。往後的十年間,中國開始憑藉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
  • 中國碳排放總量超過歐美總和 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將於9月23日舉行。成千上萬人21日走上街頭,遊行要求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在此之際,國際氣候專家公布的新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工業革命誕生地歐盟(EU),但仍遠低於美國及澳大利亞。據英國廣播公司21日報導,相關數據由「全球碳計劃」發布。
  • 為什麼說發達國家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就當前而論,中國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外媒也時常用這點指責中國。但是,當今的氣候變化是由於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發達國家對於造成氣候變化是最大的責任者。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規定,發達國家應承擔率先減排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義務。《公約》也注意到,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
  • 外媒:中國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減排任務艱巨
    新華社記者李博 攝參考消息網9月23日報導最新報告指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其2013年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27.7%,接下來依次是美國(14.4%)、歐盟(9.6%)和印度(6.6%)。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9月22日報導,調查顯示,歐盟是2013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的少數地區之一,因為經濟增長疲軟,歐盟去年的碳排放減少了1.8%。中國現在的碳排放量則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人均碳排放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5%。據路透社9月21日報導,一項新研究報告稱,受中國經濟增長的驅使,世界二氧化碳排放今年創下新紀錄,這背離了全球需大幅減少碳排放以限制氣候變化的軌跡。
  •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不過有觀點提出,氣候變化是地球自身運轉規律的體現,就算有化學變量的存在,碳排放也只是眾多作用因素中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大氣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如何才能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氣候變化?———上海臨沂北路何大舟答:早在上世紀中葉,大氣科學界就已明確提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通過輻射強迫引起氣候變暖。
  • 【地理吉尼斯】全球碳排放排行榜
    化石燃料燃燒、工業生產廢氣、汽車尾氣排放、大規模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都將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導致全球氣溫加速提升,引發了一系列全球氣候變化事件。為了應對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上升,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節能減排,今天吉奧格拉菲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世界碳排放的情況。
  • 當代世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基礎四國」機制的作用和影響
    通過這一有效的協調機制,四國在歷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協調會和締約方大會期間以「基礎四國」名義進行統一發聲,已對談判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七十七國集團+中國」 中一股不容小覷的代表性力量。 作為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四國在發展中國家和全球政治經濟事務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
  • 09年人口報告出爐:氣候變化關鍵在人口爆炸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凱報導 據非洲新聞網11月19日報導,聯合國人口基金18日發布了《2009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今年報告的主題是「人口爆炸與氣候變化」,主要是從人口增長的角度,探討氣候變化與人口穩定、性別和年齡構成、人均收入等因素的關係。
  •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比美國做得更好(圖)
    12月15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左)與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高層會議開幕式上。當天,氣候變化大會開始進入高層會議階段。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英文《中國日報》12月15日評論版文章:去年此時,戈爾由於激發了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新冠病毒、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而在眾多文獻和書籍當中,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加拿大作家娜奧米·克萊恩(NaomiKlein)的《改變一切:氣候危機、資本主義與我們的終極命運》一書,在剖析和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層面上,算得上是最大膽、透徹和尖銳的一本書。
  •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中國人均GDP1.4萬美元達碳排放峰值
    ,在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城市、沿海、生態脆弱地區形成有效抵禦氣候變化風險的機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體系。一、中國提出國家自主貢獻(INDC)的出發點和考慮最新發布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進一步從科學原理和觀測事實上肯定了氣候變化問題的緊迫性,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2℃溫升目標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全球範圍內,低碳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 氣候變化:拯救地球最有效的辦法有哪些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報告中關於減排這一章的聯合作者維拉尼諾(Maria Virginia Vilarino)稱:「我們都應該選擇能效更高的交通工具,只要有可能,就直接轉用電動車。」 4. 但可再生能源不是很貴嗎?
  • 課題組:國家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現狀、問題及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國家碳排放核算是準確掌握我國碳排放變化趨勢、有效開展各項碳減排工作、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的基本前提,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重要支撐。表2 我國提交國家信息通報的碳排放核算結果(略)現有國家碳排放核算結果顯示,雖然我國碳排放歷史階段性特徵與國際數據顯示結果基本一致,但因缺乏歷史連續性,難以就我國碳排放趨勢拐點做出準確判斷,也無法準確測算我國歷史累計碳排放量、人均累計碳排放量,這對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用好公平原則為我國爭取碳排放空間十分不利。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氣候變化經濟學的貢獻
    由於氣候變化對經濟的不均衡影響,氣候變化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協調所有國家一致降低碳排放,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幫助。謝林(Schelling,2011)認為,氣候變化使得貧窮國家非常脆弱,特別是可能造成糧食減產。全世界大約有20億人每天的人均消費少於2美元。如果他們中的一半即10億人因為氣候變化失去收入,那麼這個災難遠大於地震、海嘯和洪水等自然災害。
  • 骨氣已沒,美國的壓力下,韓國放棄世貿發展中國家特殊待遇!
    其在2018年的GDP已經達到了1.619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12位,人均31363美元,是「人口超過五千萬人均GDP能達到3萬美元」僅有的7個國家之一。韓國本身在1996年就已經加入到了「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這個組織的成員基本都是發達國家或者富裕國家。所以韓國早在2005年時就已經是公認的發達國家了,現在再頂著「發展中國家」的帽子在WTO內已經不再合適。
  • 氣候變化:碳排放的貧富不均
    這個研究顯示,和全球最貧窮的31億人口相比,1%的頂尖富豪製造更多的碳汙染,對氣候變化造成更大的影響。最富有的1%人口研究比較了1990年到2015年之間進入地球大氣層的碳排放量。結果發現,在這段期間內,有超過一半--52%的地球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口、大約6.3億人所造成的。
  • 盤點全球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中國總量遙遙領先但人均水平並不高
    來源:謝正義 / 東方IC美聯社最近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等的數據,列出了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它們的排放量佔到了總排放量的60%。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國和排名第二的美國更是佔據了40%以上。從總量上來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的兩倍,但從人均水平看,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