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2日報導稱,根據英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周三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製造了50%的碳排放,而最窮的50%人群製造的碳排放則為10%。
(相關報導截圖)
樂施會的報告在195個國家談判代表齊聚巴黎會晤期間發布。
這項報告的展開基於兩項基本的大數據:國民收入分布數據,和基於家庭消費的碳排放量。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摒棄了以往大家常用的,用工農業生產、建設等生產活動(Production)來計算碳排放,而採用了具體到個人和家庭消費(Consumption)的計算方法。
通俗的講,碳排放責任的劃分,不再是一筆「大鍋飯」式的糊塗帳。我們不僅要知道哪些生產活動產生了更多的碳排放,更要知道產生這些碳排放而生產出來的產品/服務,究竟是哪些人消費得更多。
(樂施會報告標題:《碳排放的極端不平等》,認為巴黎峰會應優先考慮最貧困、最低排放、最易受氣候變化傷害的人口)
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製造了近50%的碳排放,而最窮的50%人群製造的碳排放則為10%。
(將全球人口按收入等比例劃分,每一收入等級的人群對應的消耗碳排放量)
報告還稱,最富有1%人群的碳排放量是最貧窮10%人群的175倍。
(全球不同收入等級人口群體的人均生活消耗碳排放量)
如何分擔遏制主要來自於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溫室氣體帶來的排放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這一問題上一直存在巨大分歧。發展中國家表示,西方汙染的時間更長,理所當然應該肩負起更大的減排責任。
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富裕國家,拒絕對某一組國家賦予特別義務。他們指出,新興國家例如中國和印度的碳排放正在高速增長,存在巨大風險。
但從樂施會報告中的數據我們能看出,在有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美國無論是哪個收入級別人群的碳排放總量,都遠遠甩開其他的所有國家,超第二名的中國近一倍。(如下圖)
(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各國不同收入劃分人群的消費碳排放總量)
更重要的是,美國把碳排放風險「甩鍋」給發展中國家,所基於的衡量標準居然是總量而非人均。 報告中給出的各國【人均】碳排放量的數據則更加直觀,在有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美國人均碳排放量遠遠甩開了包括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如下圖)
樂施會認為,這一分析戳穿了認為【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的迷信。
(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各國不同收入劃分人群的人均消費碳排放量)
當然,這種碳排放不平衡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國家之間,更是存在於一個國家內部。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最富裕的10%人群消費的人均碳排放量都是最貧困的50%人群的數倍不止。
這意味著,對經濟因素不敏感的人,更傾向於選擇高消耗的生活方式。 比如,選擇大排量的車、過度依賴開車出行、住超過實際需求的大房子、過度的供暖或製冷、生活消耗品使用周期更短等等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樂施會氣候政策負責人蒂姆middot;戈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富有的、高排放人群,不論居住在哪裡,都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對於這一點,我希望我們國內的富豪們可以盡情地對號入座,自我檢視。
記得我國的某位富豪曾在微博上痛批政府沒有做好環保工作,然而他座下的大型寫字樓卻徹夜不關燈,他本人則開著大排量的車招搖過市。這種「嘴炮打得山響,行動卻我行我素「的做法早已遭到了廣大網友的嘲諷。
承擔減排責任,不是在微博上隨便喊喊的口號,不是讓自己保持政治正確的工具。拿出實際行動,環保身體力行,全社會的許多雙眼睛都會監督你們。
責任編輯:瓶子
來源: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