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基礎四國」機制的作用和影響

2020-11-25 人民網

「基礎四國」機制的由來

「基礎四國」(The BASIC Countries)是由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四個主要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下的談判集團,取四國英文名首字母拼成的單詞「BASIC」(意為「基礎的」)為名。「基礎四國」機制於2009年11月2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夕,在中國的倡議和推動下形成。[1]自此之後,四國每季度輪流在本國主持召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就氣候變化相關重點議題、發展中國家的關切進行討論和立場協調,迄今已召開了17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通過這一有效的協調機制,四國在歷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協調會和締約方大會期間以「基礎四國」名義進行統一發聲,已對談判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七十七國集團+中國」 中一股不容小覷的代表性力量。

作為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四國在發展中國家和全球政治經濟事務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氣候變化談判中「基礎四國」機制的形成標誌著面對發達國家主導國際體系的現狀,發展中大國開始有意識地團結、協調並堅持自身立場,以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這對現有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而言是一個新變量。隨著2015年「新協議」[2]達成日期的臨近,德班平臺下氣候變化談判開始進入最終決定期,「基礎四國」在「2015協議」談判和2020年後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新格局中的利益、立場和作用在氣候變化談判和國際關係體系中顯得尤為重要。

「基礎四國」的主要關切和基本立場

「基礎四國」在地理上相隔遙遠,文化上存在巨大差異,卻為何能夠就氣候變化問題建立這樣一個有效的協調機制呢?其根本原因在於四國國情相似,並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具有共同的關切和利益訴求。

一是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大國,「基礎四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冷戰結束後,四國經濟發展迅速,在國際社會備受矚目,中國、印度和巴西經濟總量都已躋身世界十強。然而,由於四國人口基數大,各項人均經濟發展指數仍與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距。例如,2009年,四國中人均GDP最高的巴西,其水平也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印度的人均GDP僅相當於發達國家水平的3%;甚至,四國人均GDP與哥倫比亞、卡達、新加坡等發展中國家也有相當大的差距。[3]此外,四國仍有相當比例的人口處於本國劃定的貧困線以下,其中印度的貧困人口更是高達3億。[4]這些相似性使得「基礎四國」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中一個新的「階層」。

二是作為區域大國,四國都希望成為各區域發展中國家的代表。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些國家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力的訴求日趨強烈,希望能夠作為區域領袖代表其他發展中國家發聲,在國際上爭取話語權。但是這些訴求都面臨著發達國家傳統勢力的擠壓,這使「基礎四國」地域間隔遙遠並未成為一種障礙,反而進一步增加了各國對各自身份的認同感,成為強化「基礎四國」機制的重要因素。

三是四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都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之後,其溫室氣體排放基本處於穩定並呈逐步下降的趨勢。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四國的排放增長呈加速趨勢,其面臨排放空間約束的挑戰日益嚴峻。儘管四國能源構成和排放源不盡相同,但未來排放總量將不斷上升,都將面對來自發達國家的共同壓力。目前的國際體系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主導下形成的,作為現代國際體系的「後來者」,「基礎四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不能被充分考慮。這一因素使「基礎四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自然走到了一起。

四是發展中國家的訴求開始發生分化,必然形成次級集團。在國際問題上,「七十七國集團+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廣泛代表,一直致力於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然而近年來,各個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發生了變化,也不斷形成了代表各自利益的新群體,如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集團、最不發達國家集團、非洲國家集團等等。這些小國集團的出現更加凸顯了面臨相似挑戰和擁有共同利益訴求的「基礎四國」,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基礎四國」機制的出現。[5]

這些相似性和客觀因素使「基礎四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對於維護現有《公約》體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的立場更為堅定,也因此和力圖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的發達國家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對立。「基礎四國」在2009年年底一成立便成為了「七十七國集團+中國」的支柱力量,其共同的立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體制內,堅持公平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嚴格遵循聯合國的議事規則和相關談判授權;堅持發達國家應率先採取行動,切實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承諾,承擔絕對量化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開展適合本國國情的減排行動;[6]發達國家要切實落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的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在獲得支持的前提下開展符合本國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減排行動;堅定支持「七十七國集團+中國」,共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利益。

「基礎四國」機制在「新協議」談判中面臨的挑戰

目前,「2015協議」的談判已進入快車道,各方都在為新協議提出設計方案。但回顧2000年以來的談判歷程,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京都議定書》之後每一輪談判,發達國家的主要目標都是打破目前《公約》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般性區分,以進一步轉嫁減排責任;而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則盡力維護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基礎的「兩分法」。此次「2015協議」談判也不例外。各方最核心的分歧正是集中在如何體現各國的區分,以及如何理解「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客觀反映發展中國家責任和能力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區別是解決「2015協議」所有問題的關鍵。佔據全球人口和排放量三分之一的「基礎四國」成為了矛盾的焦點。因此,「基礎四國」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2015協議」談判的重要決定因素。

目前,各方對「2015協議」的結構和內容均有不同訴求。歐盟強調「自上而下」的減排機制,各國承擔相應減排義務,並設定定期審評機制以確保全球減排努力能夠符合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全球目標。美國認為應由各國「自下而上」自主提出減排貢獻,不應設立任何強制性減排目標,並牢牢緊盯中印等排放大國。美歐訴求雖有不同,但都旨在消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發展中國家陣營中,小島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因此呼籲主要排放大國均要承擔減排義務。在此情況下,「基礎四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代表和「七十七國集團+中國」內部的核心力量,必須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表達共同的利益訴求,避免「2015協議」由發達國家主導並對發展中國家未來排放空間形成過度的限制,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因此,「基礎四國」在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是要提出能夠與歐美相抗衡的具體解決思路。無論是歐盟提出的「承諾加審評」模式還是美國以「國家自主貢獻」為主的「2015協議」框架都有其合理性,並逐漸被各方所接受,成為「2015協議」的主流共識。對於「基礎四國」而言,在堅持《公約》框架,維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基本區分的前提下,應該看到發展中國家內部差異的存在,以及以「基礎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能力提高,不能一直停留在堅持原則和重申立場上,需要更加理性地提出建設性的、相對具體的解決方案。

二是要妥善面對和處理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分化。「七十七國集團+中國」內部的分化在哥本哈根會議前開始表面化。「基礎四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顯現。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時,由於「基礎四國」在最後關頭曾與美國聯手促成《哥本哈根協議》,被不少較小的發展中國家看成是大國意志的強加。諸多發展中小國在對《公約》下談判公平性和程序性產生微詞的同時,對「基礎四國」的不信任也趨於表面化。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不失去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戰略依託,將是「基礎四國」在未來談判中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是如何看待和處理四國內部的立場差異。「基礎四國」機制本身具有一定鬆散性,且在各國利益訴求方面存在差異。對於「基礎四國」談判集團的性質,國際社會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基礎四國」是一個新型聯盟,是「七十七國集團+中國」內部強有力的子集團,四國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發達國家義務的明確要求及其歷史責任的認定是四國立場一致的基礎。[7]而更多的看法則是,「基礎四國」僅是一個鬆散的「政治結社」(political association),[8]而非一個「緊密的談判集團」(tight negotiating bloc)。[9]儘管四國部長每年定期舉辦會議並發表聯合聲明,但聲明內容多以重複各項原則為主,鮮有實質性合作成果,側面反映出四國在統一立場上所面臨的困難。在「2015協議」形式、各國義務等諸多談判的關鍵問題上,四國各自立場開始出現明顯不同,出現「鬆散化」的發展趨勢。

在「基礎四國」中,中國和印度兩個排放大國立場較為一致,而巴西和南非在談判模式、2020年後減排目標等關鍵問題上與其他兩國存在分歧。巴、南兩國並不堅持在談判中嚴格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認為可以達成對所有締約方具有法律約束力的2020年後減排目標。這種立場是由巴、南兩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特殊國情所導致的。如巴西,能源結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60%以上的排放來自土地和森林部門,人均GDP在四國中位列前茅。因此,巴西面臨的減排壓力相對較小,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主要訴求是通過維護發展中國家整體利益,增強本國在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的話語權。巴西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分更多是道義上的支持,而非其實質利益上的核心關切。南非人口和經濟規模在四國中最小,能耗和排放規模也相對較小。根據UNFCCC官方網站的數據,不考慮土地部門,南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巴西的一半,印度的四分之一,不到中國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因此,在國際層面,南非承擔減排義務的壓力更小。南非參加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與其以「非洲復興」為指導思想的整體外交戰略密切相關。南非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大國地位,既立足於非洲這個大後方,也特別積極地尋求發達國家的支持。這也就導致南非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不僅時刻以非洲國家集團的利益為最主要考慮,也與以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立場相近,即希望在2020年後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減排機制,且每個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要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義務。隨著「2015協議」談判的具體化,這些分歧不斷表面化。如何在內部求同存異是「基礎四國」面臨的最為根本和嚴峻的挑戰。

對「基礎四國」機制的展望

雖然「基礎四國」機制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基於國情、利益訴求的相似性和共同面對的壓力,「基礎四國」機制仍將繼續下去。為了使該機制能夠更好地發展下去並發揮更大的作用, 「基礎四國」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加強。

未來,四國應進一步拓寬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從談判立場的協調逐步擴展到務實合作。儘管「基礎四國」在談判進程中不斷要求發達國家率先行動,但實際上四國都已經採取了大量務實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相似的國情和發展階段意味著「基礎四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上面臨同樣的困難,但也有大量的經驗可以分享。因此,「基礎四國」機制在協調立場的同時應該進一步加強務實合作,這也有助於各國增進相互了解,促進在談判中尋找和建立更多共同的立場。

同時,「基礎四國」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應堅持「以我為主」,提出務實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引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基礎四國」所面臨的與其說是國際社會的壓力,不如說是期待。從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基礎四國」已經採取了大量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舉措。國際社會也希望「基礎四國」更主動積極地將國內的務實行動帶到國際舞臺上。「基礎四國」應該堅定「以我為主」的信心,廣泛傳播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和主張,更加積極地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

(作者單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相關焦點

  • 關於氣候變化還有哪些全球談判機制?
    編輯同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8日發布報告,英國廣播公司將此解讀為號召人類避免全球氣候災難的最後呼籲。請問關於氣候變化的全球談判機制有哪些?河南讀者 周超【環球時報綜合報導】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一個總體框架。目前,有190多個國家加入,這些國家被稱為《公約》締約方,自1995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締約方大會。
  • 全球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曾遭受一定挫折。2010年, 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克裡蒂安娜·菲格雷斯女士(Christiana Figueres)接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
  • IPCC報告將對全球變暖應對機制談判產生重大影響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二日電 二00七年十一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第二十七次全體會議在西班牙召開,會上通過了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至此,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已全部正式發布。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三個工作組報告已分別於今年二月、四月和五月發布。
  • 2020後全球氣候談判: 新問題、新挑戰、新方案
    「隨著氣候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不同的治理機構和機制在涉及氣候變化問題時,僅將與本機構或本機制相關的氣候議題納入,弱化了氣候議題之間的關聯性」,分散了氣候談判的議題焦點。當下,氣候變化問題與新冠肺炎疫情相互影響、共振疊加,對全球經濟造成史無前例的全面重創。
  • 氣候江湖的小氣候與大格局
    既要就《巴黎協定》第6條實施細則(通過市場機制降低減排成本、提高力度的制度安排)進行談判,又要對2020年前實施和力度情況進行盤點,還要開展「華沙損失與損害國際機制」評審,同時要解決氣候資金這個老大難問題。多目標、無重點的齊頭並進,使談判進一步複雜化。
  • 《氣候變化動態》特刊——《華沙回聲》第3期
    (選摘自:11 月 11 日法新社)世界自然基金會:紐西蘭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遠遠不足」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透露,紐西蘭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反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這將成為其國際形象的一個汙點。紐西蘭政府在 2012 年多哈氣候變化大會上拒絕籤署《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並制定一個自願減排協議後,缺乏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質政策和行動。世界自然基金會紐西蘭分會負責人Hardstaff 表示,就近期紐西蘭環境部長發布的規劃來看,排放量將會繼續上升。這些規劃政策造成紐西蘭國際聲譽創最差紀錄。
  • 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相關思想和認識被視為地理環境決定論而受到批判和否定。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均揭示出歷史上的人口數量增減和遷徙、經濟波動、社會治亂變化,乃至朝代更替等社會興衰事件與氣候變化存在密切而複雜的對應關係。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自然和社會兩大系統多種因素在多時空尺度上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結果。
  • 綠會國際部賀Bhandari出版《正確掌握氣候科學事實:IPCC的作用》
    在氣候變化這個國際舞臺上,歷史上很少有科學與政治有如此直接的關係。國際政策制度的談判首先需要就事實達成協議。在這種情況下,事實是科學的、複雜的和有爭議的。各國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並通過使用IPCC建立了機構機制,從一個來源以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提供事實。IPCC的運作方式是獨一無二的,它將科學與政府在國際層面達成共識的方式融為一體。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全球變化指的是什麼?當前的人類會走向何方?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盤點】歷屆氣候變化大會成果(組圖)
    應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奧朗德和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主席法比尤斯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30日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強調各方要展現誠意、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實現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續發展,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係。
  • 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定力 繼續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
    ——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大會召開前夕與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法聲明借鑑採用了中美聲明相關表述,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每五年開展一次全球盤點以促進各方持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力度的機制,確保了《巴黎協定》實施的可持續性。中美、中法聲明基本上框定了《巴黎協定》的核心內容。
  • 張德江委員長訪問以色列、巴勒斯坦、 芬蘭、法國四國情況的書面報告
    在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地區形勢複雜演變、我國同四國雙邊關係處於重要發展時期的背景下,此訪對於推動落實習近平主席訪問有關國家和地區提出的主張和舉措,密切我國同往訪四國高層交往,促進立法機關交流合作,提升我國與四國及中東、歐洲地區關係,鞏固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聯合國氣候變化公框架公約》(COP)簡介
    由於意識到這一目標遠不足以緩解氣候變化的威脅, 因此各締約方在柏林啟動了新一輪關於強制性目標和時間表的談判,並通過了著名的「柏林授權」。  在此次會議上還建立了附屬履行機構(SBI)和附屬科學技術諮詢機構(SBSTA)。附屬履行機構的作用在於協助大會評估與審查本公約的有效履行,附屬科技與諮詢機構則主要執行科學技術評估,信息分析,報告審議等,為大會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結合人類社會活動與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與關係,提出了人類社會與氣候變化共生存的範式,並依據此範式,對應對氣候風險的全球機制提出幾點建議。1 引言當今全球政治經濟快速發展,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氣候變化風險加劇了這一大變局。氣候條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亦是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這個結論主要來自氣候模式模擬的結果,科學家們發現,只有同時考慮自然因子和溫室氣體的作用,才能模擬出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由此證明:氣候系統變暖毋庸置疑,人類活動很可能是近半個世紀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評估報告還論證了1750年以來由於太陽輸出量的變化造成的直接輻射強迫僅為0.12(0.06-0.30)瓦/平方米,比人類活動的1.6瓦/平方米小一個量級,說明太陽活動在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很小。
  • 中國引領全球氣候治理
    「中國現在致力於向世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深入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當今世界需要中國這樣負責任的國家在全球生態環境議題中發揮引領作用。」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氣候變化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類未來。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氣象工作作為中國政府整體工作的一部分,承擔著氣象預測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職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這五年,氣象部門立足科技型、基礎性公益部門定位,強化在氣候變化科研和適應工作上的傳統優勢,緊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城鎮化戰略、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國家核心戰略,通過發布氣候變化權威科學信息、強化極端事件應對、開展氣候變化評估、參與國際國內應對機制設計、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和科普,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氣候變化帶來巨大影響、風險和損害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以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長期的重大威脅,既會給全球生態系統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又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打擊,甚至引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系統性金融風險和地區衝突。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受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損害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