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江湖的小氣候與大格局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國是直通車

馬德裡不相信眼淚

著急的古鐵雷斯

即便是聯合國秘書長古鐵雷斯親自上陣,敦促各方在馬德希達成全面氣候治理方案,但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顯然是過於著急了。

既要就《巴黎協定》第6條實施細則(通過市場機制降低減排成本、提高力度的制度安排)進行談判,又要對2020年前實施和力度情況進行盤點,還要開展「華沙損失與損害國際機制」評審,同時要解決氣候資金這個老大難問題。多目標、無重點的齊頭並進,使談判進一步複雜化。

而沒有經驗的大會主席施密特,因身體原因無暇他顧的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沒有擔當的美國,缺少建設性的歐盟,靈活性不足的巴西……訴求的高度多元和「大佬」的缺乏,讓氣候的江湖在馬德裡陷入僵局。

延期40多個小時後,2019年聯合國氣候大會15日在西班牙馬德裡落下帷幕。最漫長的氣候談判記錄,沒能換來滿意的會議成果。

雖然以多邊主義推進氣候談判得以堅持,「智利-馬德裡行動時刻」及其他30多項決議被大會收入囊中,但關鍵的《巴黎協定》第6條實施細則未達共識,碳交易機制未取得實質成果。

主要議題的流產,使得成果清單縮水。這份有限協議,辜負了各方的期待。

意料之外,意料之中

事實上,這個結果也不意外。每年年末的這場近200個國家的集結,不過是國際氣候談判多邊進程的一個縮影。

無論是「大年」還是「小年」,談判延時似乎是不確定的氣候談判中最確定的事。由於紛爭而導致無法達成各方滿意的成果或留待下年繼續討論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這就是多邊機制——需要談判各方達成一致,才能通過相關決議,最終實現「人人都不滿意,個個都能接受」的結果。看上去低效,卻又難以找到替代方案。

用「災難性的」「極度平庸」等情緒化的詞語,來給馬德裡氣候大會蓋棺定論,似乎有失公允。

不如讓我們拉長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來看看全球氣候治理這個江湖。

《巴黎協定》的政治遺產

自1992年以來,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京都議定書》再到《巴黎協定》,一條不變的主線,是圍繞「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資金和技術解決方案。

近些年氣候談判經常陷於焦灼,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共同的責任」被過度強調,而「有區別的責任」被選擇性忽視。

當然,也有不斷變化的趨勢,我們不妨稱之為「巴黎協定遺產」。

這個遺產之一,便是談判成果的達成從自上而下的約束性減排目標規定(如《京都議定書》對公約附件一締約方的定期量化減排要求),逐步轉為自下而上的國家自主貢獻(《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

在這個進程中,雖然「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依然體現在目標、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但國家作用及其區別責任在弱化,非國家主體(如省州、城市)的作用在提高,全球氣候治理結構正在起變化。

形成新的治理體系和秩序需要制度、規則、程序等的全面構建,以及相應時間的調校與和適應。未來的全球氣候治理到底是什麼樣的模式,眼下似乎並不清晰,但多元共治應當是基本共識。

氣候領導力下降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反對力量影響增加,氣候領導力在降低。

在多邊機制中,需要各方共識才能達成一致,反對力量歷來扮演重要角色,氣候江湖裡的攻守是常態。

在《巴黎協定》的談判過程中,用「雙邊」促「多邊」既是鮮明的特色,也是基於實際的策略選擇。

中國、美國以及歐盟、基礎四國、「77+中國」等主要利益集團,通過各種雙邊磋商優先達成共識和協議,從而為進一步的多邊談判奠定基礎,繼而以相關的協議框架促成多邊成果的達成。

這是《巴黎協定》談判的重要遺產。

然而,隨著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強化了自身及與其立場相近國家的反對勢力,其影響日益顯著,加之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眾多國家主要談判代表更迭,增加了未來氣候政治和談判的不確定性。

「國家利益至上」與「同一個地球」的氣候觀迥然不同,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的回潮對《巴黎協定》落實形成巨大阻力。

發展新背景不容忽視

應對氣候變化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而氣候變化談判的實質是發展權問題。實現發展與保護氣候的微妙平衡,是多邊機制達成的關鍵。

發展問題就在眼前,制約發展的因素愈發凸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訴求十分迫切,發達國家民眾對福利的減損也非常敏感。

隨著全球經濟進入平臺期,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以發展平滑經濟社會變化恰恰與應對氣候變化出現方向上的不一致。

與此相對,氣候變化問題是基於科學的研判,其應對不同於一般常規汙染控制,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和全球性議題。

需要充分考量經濟社會的結構性變化,需要轉變生產、消費和貿易方式,建立低碳、循環、可持續的新發展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和基礎設施結構、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一系列變革,並且需要全球範圍有機協調的一致行動。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中,參與方的利益一致性是難以解決的多元方程式,即期發展權被置於放大鏡下,遠期權益卻濃縮成遠處地平線的若干個小點,前者是國家利益主張,後者是全球共同關注,二者博弈的力度顯然不對等。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一方面其社會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直接關聯,或者說是與對應的化石能源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並沒有脫鉤,發展方式決定了大幅度降低排放即便有理論上的可能性,實踐中需要做出的犧牲之大無法忽視。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還要承接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資源能源消耗大、汙染相對嚴重的產業,在缺少必要資金技術支持條件下,實現綠色發展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保護主義抬頭、民粹主義盛行,及其引發的貧富分化、產業鏈斷裂或重置、能源安全、消費降級等問題,都在影響著綠色低碳轉型的進程。

探索改革和創新模式

應對氣候變化是個世界性大命題。硬幣的一面是全球變暖、生態惡化等危機;硬幣的另一面是人的需求,尤其是發展需求的不斷提高。

解決大命題,需要政治意願,需要一往無前,需要改革創新,需要著眼大局。但最需要的,或許是跳出氣候江湖的小氣候。

從全球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入手,促進全球及各利益相關方的發展與保護共贏,創造能源低碳轉型和氣候韌性發展的新格局和新路徑,才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正道。

在探討責任機制的同時,首先需要解決參與方的利益,利益平衡是責任落實的前提。

強化利益分享不是「詩與遠方」的願景勾勒,而是「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的實際擔當,且發達國家要率先垂範。

發展中國家的民生問題如何能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協調機制中得到有效保護,如何讓先發展的國家給迫切需要發展的國家騰挪出必要的「氣候預算」,以及新能源如何在成本上和能效上優於化石能源等,都是日程表上的優先事項。

近年來綠色氣候融資的發展、氣候治理結構的轉變、商業及投資模式的創新,以及技術進步,給全球氣候治理帶來新機遇。

此次氣候大會期間,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歐洲綠色新政》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他們許下了讓歐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碳中和大陸」的承諾。

而中國的改革發展、能源轉型、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領導力也令世界充滿期待。

中國正在加速推進的綠色轉型,將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能源革命、氣候韌性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經驗。

期待格拉斯哥

馬德裡氣候大會已成過去。氣候的江湖依然喧囂。

馬德裡不相信眼淚。氣候的江湖要形成大氣候,需要政治雄心,需要全面行動,更需要合理機制的保障。

格拉斯哥期待奇蹟。因為我們相信,氣候的江湖是個大江湖,也是一盤事關人類未來和文明重塑的大棋。

圖片來自聯合國氣候大會官網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提「大氣候小氣候」引人思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江蘇調研時強調,從嚴治黨是全黨的共同任務,需要大氣候,也需要小氣候。各級黨組織要主動思考、主動作為,通過營造良好小氣候促進大氣候進一步形成。
  • 把握好大氣候與小氣候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嚴治黨是全黨的共同任務,需要大氣候,也需要小氣候。新形勢下,要深刻認識全面從嚴治黨大氣候與小氣候的關係,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通過營造良好小氣候促進大氣候進一步形成,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全面從嚴治黨的大氣候與小氣候是外因和內因的關係。
  • 把「小氣候」變成「大氣候」(熱議·中國「十二五」)
    在有些地方,這種以步代車的情況已逐漸形成了『小氣候』,動輒開車的人反被視為『非主流』。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小氣候』在中國終會變成『大氣候』。」  塔夫羅夫斯基的親身經歷可謂是中國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一個小小縮影。「十二五」期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與此同時,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也在世界範圍內贏得廣泛認可。
  • 沸水效應下,重塑教育行業的「小氣候」和「大氣候」
    隨著「復工」推進,與之相對應的「復學」遙遙無期,湖北自不必說,其他「重災區」例如湖南,最近剛剛宣布學校不得早於3月2日複課,這一次給在線教育的「機會窗口」開得有點大。經歷2019年的困頓,疫情之下在線教育模式意外「出圈」,瞬間湧入數以億計的學生和老師,推動行業形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條件和環境。
  • 小氣候區是指與周邊地區氣候條件稍有不同的區域
    小氣候區是指與周邊地區氣候條件稍有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可以是非常小的空間範圍,如靠近房子的乾燥通風口;也可以比較大的空間範圍,如山北面幾英裡的地區。這些小氣候區與周邊地區相比,可能更溫暖或更寒冷,更潮溼或更乾燥,風更大或根本無風。在樸門農藝實踐中,大氣候類型是設計時必須遵從的基本規則;小氣候區則允許大家在這些基本規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 「一帶一路」氣候格局
    值此「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我們來分析「一帶一路」氣候格局,以期增進全社會對共建「一帶一路」氣候背景有進一步了解,分享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成果,增進各國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為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湖泊氣候有三大特點 具有顯著的調溫效應
    氣候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指的是某一地區多年的天氣狀況。  在氣象學上,按水平範圍的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和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世界和大區域的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極地氣候、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森林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範圍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谷地等小範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  湖泊氣候就屬於中氣候的一種,以大型湖泊或水庫地區最為明顯。並且一般情況下,湖泊面積越大,湖泊氣候所顯現出的特徵越明顯。
  • 大氣候箱法和小氣候箱法測甲醛釋放量有什麼區別?
    隨著人們對甲醛危害的越來越了解,甲醛釋放量檢測也變的越來越重要,甲醛釋放量檢測的方法眾多,其中*受認可的莫過於氣候箱法,那氣候箱法也分為大氣候箱法和小氣候箱法你知道嗎?環儀大氣候法(ASTMEI333)用環儀大容積氣候箱測定木製品甲醛釋放量的標準方法。
  • 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是什麼,它的功能特點有哪些
    打開APP 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是什麼,它的功能特點有哪些 tpyn2020 發表於 2020-12-04 13:59:27 NL-5G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又稱小型自動氣象站,是由託普雲農研發供應的,該儀器是常用的農業氣象站,專業用於採集農林小氣候信息,如空氣中溫溼度、光照強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氣象參數。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家:印度洋氣候格局被打破,或對中國有影響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獨特的氣候系統,其特徵是秘魯和厄瓜多沿岸的太平洋高溫洋流向西移動,通常會擾亂整個太平洋沿岸的氣候,而且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變得更加危險。換句話說,赤道的地表溫度均勻性較低,氣候變化更為複雜,全球平均溫度升高或降低幾攝氏度,將會觸發印度洋古老厄爾尼諾的回歸——這與大約21000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期末的氣候模式相類似。
  • 亞洲氣候格局被打破?古厄爾尼諾或甦醒,也將影響到中國!
    地球環境在這些年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系列的極端氣候也都集中發生在了2020年,這也意味著2020年是不平凡的,在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大事,都預示了地球環境正在不斷惡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的氣溫都出現了異常的狀況,科學家在對地球氣候進行研究、分析時表示,厄爾尼諾可能重返印度洋,隨著地球變熱,印度洋古老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甦醒。厄爾尼諾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它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
  • 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加劇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複雜程度
    為了研究氣候,我們應該從形成氣候的因素角度來入手,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氣候形成因素在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基本格局,而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加劇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複雜程度。
  • 地球工程對全球陸地氣候格局影響及其差異特徵
    2070—2099年)的全球陸地氣候格局及其差異特徵。結果表明:(1)在氣候格局上,兩種情景下的全球陸地年均氣溫和降雨量在三個研究時段的空間高低分異格局基本一致,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地球工程並未顛覆原有的氣候分布特徵。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7月6日,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有觀點認為,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主要存在於地球處於較冷的氣候背景下,如晚古生代冰期、晚新生代(包括現代)。
  • 智慧農業:雨量傳感器在物聯網農業小氣候觀測站的應用
    智慧農業:雨量傳感器在物聯網農業小氣候觀測站的應用在傳統農業中,人們獲取農田信息的方式很有限,主要是通過人工測量,獲取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隨著智慧農業發展,智能感知晶片、遠程控制系統等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廣泛應用。
  • 安防的「江湖」
    如果把一個行業比作一方江湖,江湖上就一定有這個行業的傳說。有江湖就有紛爭!  這些年,安防市場的江湖之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安防江湖的傳說已經足以寫成一本厚厚的書,尤其是三大安防市場中心之爭。  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是我國三大安防商圈。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安防市場基本都保持著三大商圈三足鼎立之勢。
  • 美國這麼多世界「第一」,怎麼「笑傲江湖」?
    憑藉一戰、二戰遠離歐亞主戰場,美國抓住時機大做貿易逐漸成為頭號世界強國,尤其二戰後基本確立了延續至今的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美元成為世界貨幣。期間也經歷了美蘇爭霸兩極格局,但最終還是歸於美國一級。當今世界,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言,中國、德國正在崛起,成為世界新的一極。但今天要說的美國世界第一,卻不是這些,但也確實是世界第一。
  • 大滅絕致生物多樣性驟降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他們研究發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最近,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當今生物多樣性最普遍、最具全球性的特徵之一就是存在多樣性緯度梯度。
  •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基本格局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等,全球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