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個子有大本領,看「碳衛星」如何讓碳排放無處遁形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我國發射的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TANSAT,是暨日本GOSAT衛星和美國OCO2衛星之後的第三顆全球「嗅碳」衛星。 

  TANSAT衛星無疑是一顆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科學試驗衛星,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曾說「中國政府研製並發射碳衛星,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行動態監測,進而給出全球碳分布數據,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的積極行動,而且也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那麼碳衛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到底身懷什麼樣的絕技,才能夠讓「碳排放」無處遁形?中國碳衛星又將在國際碳監測中扮演什麼角色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1、身負光榮使命 

  早在1992年世界各國即籤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旨在將大氣CO2濃度穩定在某一水平上以防止人類活動嚴重幹擾氣候系統。之後,數次全球範圍內的氣候大會,都顯示出國際社會對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認同,氣候變化問題已超越地緣政治成為關係人類命運的重要議題。 

  在節能減排刻不容緩的形式下,為了達到《峇里路線圖》的「三可」量化減排目標(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和相應的計量方法,各國政府都迫切希望科學家們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測量方法和技術,為全球碳循環的研究提供可信的數據支持。 

  為了在全球和區域尺度獲取碳循環研究所需的CO2通量信息,星載CO2探測技術成為「嗅碳」的首要突破點,然而極大的技術難度使目前全球僅有兩顆衛星在軌工作。一是日本於2009年成功發射了溫室氣體觀測衛星「呼吸」號(GOSAT)衛星,另一個是美國2014年發射的OCO-2衛星。也是在2015年12月22日,美國NASA公布了首張全球CO2分布圖,其中中低緯度部分地區的大氣CO2濃度突破了400ppm。 

   

  NASA公布的首張全球CO2分布圖 

  2009年,國家遙感中心組織專家組開始中國碳衛星的前期戰略研究工作;2011年在863計劃的支持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範」重大項目(中國碳衛星)正式立項。項目目標研製並發射一顆「以高光譜CO2探測儀、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為主要載荷的高空間解析度和高光譜解析度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建立高光譜衛星地面數據處理與驗證系統,形成對全球、中國及其它重點地區大氣CO2濃度監測能力,監測精度達到1-4ppm。 

  2、一身過硬本領 

  碳衛星實現大氣溫室氣體探測是基於大氣吸收池原理,CO2、O2等氣體在近紅外至短波紅外波段有較多的氣體吸收,形成特徵大氣吸收光譜,對吸收光譜的強弱進行嚴格定量測量,綜合氣壓、溫度等輔助信息並排除大氣懸浮微粒等幹擾因素,應用反演算法即可計算出衛星在觀測路徑上CO2的柱濃度。 

  通過對全球柱濃度的序列分析,並藉助數據同化系統的一系列模型,可推演出全球CO2的通量變化(單位時間通過單位面積的CO2總量),這正是碳循環研究的核心數據基礎。 

    

  要獲取高精度的大氣吸收光譜,就要依靠碳衛星的主載荷——高光譜與高空間解析度CO2探測儀。CO2探測儀採用大面積衍射光柵對吸收光譜進行細分,能夠探測2.06µm、1.6µm、0.76µm三個大氣吸收光譜通道,最高解析度達到0.04nm,如此高的解析度在國內光譜儀器的研製上尚屬首次。 

  一個好漢三個幫,碳衛星另一臺載荷——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可以測量雲、大氣顆粒物等輔助信息,為精確反演CO2濃度剔除幹擾因素。 

  當然,雲與氣溶膠探測儀作用還不僅於此,它還可以獲取的全球尺度氣溶膠數據,這不僅可以幫助氣象學家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還可以為研究PM2.5等大氣汙染成因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碳衛星載荷系統 

  碳衛星最終實現全球觀測,還需要衛星平臺實現靈活的觀測模式。CO2探測儀與衛星平臺配合,通過主平面天底和耀斑兩種主要觀測模式,才能對全球陸地和海面路徑上CO2的吸收光譜進行精確測量。為保證在軌獲取光譜數據的精度,載荷需要進行對日、對月定標,這也需要衛星平臺頻繁調整姿態、翩翩起舞。中國碳衛星絕對是地球之上的靈魂舞者。 

  當然,僅有衛星是遠遠不能完成使命的,若要實現最終任務目標,需要多個大系統協調配合。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的共同組織下,碳衛星按照航天工程模式,組成了衛星、運載、發射場、測控、應用五大系統。 

  碳衛星發射運行後,科學數據將依託風雲系列地面接收站資源完成數據下傳。這些數據並不是直接可用的CO2濃度分布,需要經過氣象學家進行高精度的全球CO2分布反演計算,才能最終成為全球CO2觀測數據產品並共享發布。 

  3、大國擔當的體現 

  氣候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解決氣候問題、監測碳排放也是需要世界各國努力合作的問題。李加洪曾談到「做全球二氧化碳監測僅僅一兩顆衛星是不夠的,我國(碳衛星)是第三顆,歐洲也將碳衛星列入計劃。我們希望通過這顆衛星和其他幾個國家合作形成碳衛星『虛擬星座』,聯合觀測大氣二氧化碳,為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更加豐富的監測數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氣候大會發言時強調,「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要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實現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續發展。」 

  中國碳衛星正是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積極參與應對氣候問題、擔負大國責任的體現。 

相關焦點

  • 碳衛星如何進行全球「碳普查」
    「我國還沒有這麼複雜觀測模式的民用衛星,它通過5種觀測模式的組合,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測,衛星裝載的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有2000多個通道,光譜解析度極高,衛星研製難度極大。」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德拜探測器或將使潛艇無處遁形
    恐怕為時尚早,因為一種新型探潛裝備——德拜探測器即將推出,它或將使潛艇無處遁形。 目前對潛艇最具威脅的探測裝備一是聲吶,二是磁異探測儀。聲吶是針對潛艇的聲學特性,利用潛艇發出或反射的聲波,來實現對其探測的一種聲探測裝備。而磁異探測儀是針對潛艇的磁場特性,通過潛艇帶來的周圍磁場變化,來實現對其探測的一種非聲探測裝備。
  • 碳衛星開啟「碳」秘之旅 監測全球碳排放
    本文科學顧問: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  「現在世界各地統計碳排放,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量和效率來計算排放量  原理:解碼陽光反射信息  雖然我叫碳衛星,但其實我並不能直接看到二氧化碳在哪裡,而是通過看太陽光穿過大氣照到地面後反射出來的光,或者經大氣散射出來的光,然後「解碼」出二氧化碳的情況。
  • 讓「隱身螃蟹」無處遁形
    在反腐敗高壓態勢下,一些人雖然不敢收受禮品、現金,但對於一張小小的蟹卡,就有可能放鬆警惕,讓這種「隱身螃蟹」變為腐敗的工具,對此不能掉以輕心。讓「隱身螃蟹」無處遁形,必須強化監督。有關部門應創新監管方式,深挖細查,在發現問題上下功夫。比如,多部門開展聯合檢查,在節前明察暗訪,依託稅控平臺核查發票,利用大數據分析,發動群眾通過手機照片、視頻、電話舉報。
  • 讓「專利蟑螂」無處遁形
    原標題:讓「專利蟑螂」無處遁形 前不久,美國羅斯柴爾德專利圖像有限責任公司(Rothschild Patent Imaging LLC,下稱羅斯柴爾德公司)對美國GNOME基金會提起訴訟,指控GNOME基金會的Shotwell相片處理器侵犯了其「無線圖像分發系統和方法專利」,並迫使GNOME基金會交付上百萬美元的專利許可使用費
  • 貓狗驅蟲也有講究,學會了這幾點,讓寄生蟲無處遁形
    今天,獸醫小明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如何正確驅蟲,讓寄生蟲無處遁形~一、為什麼要給貓狗驅蟲?定期給寵物驅蟲,也是鏟屎官們的必修課,通過體內外驅蟲藥的結合使用,能有效驅除及預防貓狗身上攜帶和體內存活的寄生蟲,能使減少它們皮膚病的感染、營養吸收更好、免疫力相對提高,讓它們更加健康。
  • 家用紅外報警器讓「不速之客」無處遁形
    家用紅外防盜器讓「不速之客」無處遁形  Q1:這款防盜報警器的原理是什麼?  它主要採用紅外熱感應技術對指定區域進行布控。當有不速之客入侵時,區域內的熱量就會立即發生變化,探測器檢測到這一變化就會發出報警聲並自動向主人撥號報警。
  • 探訪武漢病原檢測實驗室 24小時值守讓病毒無處遁形 (1/8)
    探訪武漢病原檢測實驗室 24小時值守讓病毒無處遁形 (1/8) "← →"翻頁
  • 我國將同步發展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 讓風雨「無處遁形」
    在研製發射靜止軌道光學系列衛星的同時,我國將同步發展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實現「連續性+立體觀測」,讓風雨「無處遁形」。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軌運行的風雲四號衛星,是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也是我國第一顆高軌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屬於靜止軌道光學衛星,即依靠可見光和紅外手段進行觀測。
  • 兩種最受歡迎的家庭消毒法 讓毒菌無處遁形
    原標題:兩種最受歡迎的家庭消毒法 讓毒菌無處遁形   房間的牆壁、地面等表面,可能沾有多種病菌或病毒。怎樣對家庭進行消毒是很多人們關心的問題。人手經常接觸的部分最為需要消毒,這類家居用品包括:門柄、窗戶把手、電燈按鈕、電器開關、地毯、家具表面、電話話筒及按鍵、對講機、電腦鍵盤及滑鼠、玩具等等。另外消毒的重頭就是餐廳和衛生間。
  • 美發明可讀人腦思維的儀器 隱私想法無處遁形
    科學家成功研製可讀懂人腦思維的儀器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稱,他們目前已經成功地研製出一款可以讀懂人腦思維的儀器,藉助於這種儀器,人們甚至是最隱私的一些想法也將會無處遁形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在複雜精密的掃描儀和電腦程式的幫助下,他們可以確定大腦在思考不同問題時是如何激活不同區域的,並發現不同的人其實會以同樣的方式思考同樣的事情。科學家們首先利用高級MRI掃描儀,分析了大腦是如何對十個工具和建築物的圖畫做出反應;然後,運用電腦程式分析研究某個人是否在思考一個工具或建築物。
  • 湘潭市中心醫院分子生物實驗室:讓病毒無處遁形
    和張波一樣堅守在崗位的,還有實驗室另外3名同事,他們與看不見的「敵人」奮力「交戰」;他們讓病毒無處遁形,在這裡露出「真面目」。他們默默地守護著這座城市。
  • 讓微生物無處遁形「下一代測序技術」發力食品檢測
    本報訊 (記者羅晨)近日,在北京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辦的第22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科技讓醫學更神奇」專場上,北京協和醫院博士黃晶晶在「下一代測序技術——讓微生物無處遁形」主題推介中,介紹了「下一代測序技術」在食源性疾病暴發中食品汙染源檢測的應用。
  • 遙感三十號衛星探測範圍大有文章,美潛艇將無處遁形
    資料顯示,該系統運行高度在1100千米,衛星上除了搭載有電子偵察設備外,還搭載了雷達和紅外成像的多種偵察載荷,可針對水面艦船、水下潛艇、飛行器和地面車輛進行偵察和監視。分析人士指出,在該系統的運用下,其對於水面目標的定位精度優於2千米。可見,未來其將用來檢測我國臨近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大片海域。那麼誰在這裡活動地最為頻繁?毫無疑問,美軍。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環境汙染無處遁形,大疆無人機提供多樣化環保解決方案
    大疆行業應用無人機搭載深圳市可飛科技有限公司所研發的靈嗅大氣移動監測系統,配合實時數據分析軟體,讓隱藏於船尾的汙染排氣無處遁形。在義烏,當地市檢察院也曾接到群眾舉報稱上溪鎮巖口水庫邊有大量土地被某實業公司非法佔用,並造成環境汙染。
  • 讓「鉻毒膠囊」無處遁形-XRF快速甄別 ICP\AAS精準分析
    藥用膠囊必須檢測重金屬       據悉,2010年版《中國藥典》對明膠空心膠囊有明確規定:生產藥用膠囊所用的原料明膠至少應達到食用明膠標準,且出廠前必須檢測鉻、鉛、砷、錳、鎘等重金屬含量。分析儀器使毒膠囊無處遁形       針對當前備受關注的「鉻毒膠囊」事件,天瑞儀器快速反應,期望為各大藥品監管部門、製藥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
  • 騰訊極光盒子3mini雙11上市,小身軀暗藏大本領
    掌心大小的黃色方形盒體上標配騰訊極光智萌「小鵝臉」,在磨砂質感的映襯下,有一種奇妙的靈動。不過,小機身也能隱藏大本領,且價格親民,到手價只需179元。大本領:可「隱身「的智萌小盒子好的盒子能夠經得起市場考驗,騰訊極光盒子3mini之所以受到發燒友用戶的熱捧,不僅因為具有超Q萌「怪奇鵝」騰訊專屬IP,更是因為其在小身軀中隱藏著大本領
  • 「小丑魚」緣何有大本領?揭秘中國最先進自主潛水器
    新華社「大洋一號」4月20日電 題:「小丑魚」緣何有大本領——揭秘我國最先進自主潛水器的別致設計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我國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20日凌晨進行首次下潛,開始闖蕩深海世界。沒想到,「潛龍三號」的外形像條「小丑魚」;更沒想到,「小丑魚」的五官長相全都非同一般,各帶神功絕技。
  • 中國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
    從本月24號開始,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