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2020-07-15 環球科學貓

作者:文/虞子期

什麼情況? 根據《環境研究快報 》發布的新消息指出,我們全球甲烷排放量又出現了極限值,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真的是二氧化碳創新高之後的又一個大問題,我們都知道甲烷是溫室效應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如今卻出現了排名靠前的「兩大溫室氣體」都創紀錄,這地球真的是會變成「火球」?按照這樣下去,全球變暖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嚴峻。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而根據監測數據顯示,這些大量的甲烷來源主要是來自煤礦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而如今牛和羊牧場以及垃圾填埋場的排放量也在出現增長,所以途徑是越來越多了,我們要知道甲烷產生的溫室效應要比二氧化碳強30倍,要是這樣的話,遲早我們會因為氣候變化「尋找其他」生存之路,因為生態環境會因為它們的增加變得更加糟糕。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全球甲烷排放量飆升至歷史新高是多少?

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們獲得了全球甲烷數據情況,從數據之中顯示,地球大氣出現了近6億噸無色無味的氣體,這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氣體,而它就是——甲烷,如今所有的甲烷排放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人類的活動,與2000年代初相比,近些年來,每年的甲烷排放量都增加了9%,即每年增加5000萬噸。並且我們還沒有計算在南北極地區永久凍土之中的甲烷氣體。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而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看農業,工業的詳細甲烷數據,根據報告指出,2017年農業產生的甲烷排放量上升至2.27億噸,比2000-2006年的平均水平增長近11%。2017年,來自化石燃料生產和使用的甲烷達到1.08億噸,較上年同期增長近15%。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其中非洲和中東是甲烷排放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而對於單獨的國家來說,美國是排名較為前列的,甲烷排放量增加了450萬噸,主要是來源於美國的天然氣鑽探,分配和消費增加了,這就是整體的甲烷情況。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北極甲烷爆發影響可能是最大的

從現有的數據來看,北極甲烷的爆發也成為了趨勢,並且釋放的規模也大了不少,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北極的異常氣候現象已經在加速之中,其中北極在今年還屢次出現了30度以上的氣溫,這都說明了北極異常氣候成為了常態化,那麼對永久凍土的融化也會成倍增長,我們不是在今年也說明了一個事情,那就是北極永久凍土的融化,釋放了非常多的遠古生物。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例如:在2020年2月份的時候,科學家們在北極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46000年古老生物屍體,同時在此前還發現了50000年歷史的山獅幼崽「 Spartak」,18000年的「 Dogor」的小狗等等,這都「萬年屍體」說明北極地區生態環境的一個變化,而它們的釋放也意味著科學家們反向的問題在出現,在北極冰蓋之下,還存在人類最為擔心的「古老生物」。這個我不說名字都知道,那就是大規模「病毒」。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它們的存在

在這些寒冷的冰之下,這些「古老生物」一直長眠於地下,而人類將地球的氣溫提升之後,這些冰川融化結束,它們就會甦醒過來,最為關鍵的不是「甦醒」,而是科學家們發現它們出現之後還具有「活力」,也就說這些病毒在沉睡上千年,甚至上萬年的之後,它們的生命依然沒有「終結」,並且具有極強的存活,感染能力,那意味著接觸它們的生命體都可能被它們所「護體」。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同時在這些「古老生物」之中,還存在人類很多未知的種群,會不會對生物影響還不好說,但是它的存在就是具有威脅的存在,所以「古老生物」一旦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之下,出現大規模的釋放,那麼最終受傷的可能還是我們「人類」,就算不是人類第一個被受到影響,感染了其他生物種群,但是生物與人類都是生態鏈之中的一部分,那麼遲早這種問題我們將面臨到,所以不是太遙遠,而是太近了。

甲烷排放創新高,每年增加5000萬噸!研究者:少吃肉,少開車

綜合情況來說,甲烷產生的影響可能比二氧化碳還強,科學研究者傑克遜及其同事表示,要想遏制甲烷排放,將需要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並控制逃逸性排放,以及改變我們飼養牛,種大米等方式。同時還需要少吃肉,並減少與牛和稻穀種植相關的排放,減少汽車使用等等,也就是提倡綠色出行,這就是我們從甲烷排放創新高想到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甲烷排放大爆發!北極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根據《環境研究快報 》發布的新消息指出,我們全球甲烷排放量又出現了極限值,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真的是二氧化碳創新高之後的又一個大問題,我們都知道甲烷是溫室效應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如今卻出現了排名靠前的「兩大溫室氣體」都創紀錄,這地球真的是會變成「火球」?按照這樣下去,全球變暖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嚴峻。
  • 中國每年人均吃掉一隻羊 少吃肉可拯救地球
    國人愛吃肉,雖然增長速度和需求總量均已成為世界第一,但人均肉品消耗量仍比國外那些食肉大國少得多。201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每年人均肉類攝入量已從不足9公斤增加到近64公斤,相當於一隻成羊的體重;而全球吃肉最多的國家紐西蘭,年人均消費肉類126.9公斤,澳大利亞(121.2公斤)、美國(117.6公斤)緊隨其後;排名前六的國家,年人均肉類消費全部超過100公斤。
  • 吃肉太多竟會汙染環境! 溫室效應的根源竟是它
    科學家研究發現,200年間全球氣候的急劇變化,很大程度是由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其排放比吸收的速度快了三倍,所以大氣層內的溫室氣體含量,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高,形勢嚴峻。拯救地球,必須低碳減排。一般而言,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元兇。
  • 少吃肉能緩和地球暖化災變?
    比如惡劣天地越來越頻繁,冰川急劇消失,很多著名大江大河水源越來越少等。包括中國北方沙塵暴、北極熊生存危機等,除了直接的人為因素外,都有地球暖化的因子。而地球暖化也是人類間接行為引起的結果。所以說到底,主因仍是人禍。不過,地球上的居民除了人類之外,還有猴子猩猩、獅子老虎、羊馬豬牛等等。既然人類可以禍害地球,那麼其他的人類兄弟說不準也是幫兇。
  • 吃素和吃肉那個更加環保?
    生產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能源,足以讓一個100瓦白熾燈泡亮上20天,相當於開車3小時的碳排放。實際上,我們消費的每種食物,包括蔬菜和水果,都暗藏環境代價:運輸和冷藏食物、耕作使用的燃料,以及動植物排放的甲烷,都會增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但與牛肉比起來,這些都是小巫見大巫了。生產牛肉排放的溫室氣體是生產同樣重量的雞肉的13倍,是生產土豆的57倍。
  • 日本繪製東亞甲烷排放分布圖,明確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
    結果顯示,東亞地區每年的甲烷總排放量(2000~2012年平均)約為6730萬噸,相當於全球總排放量的13%左右。另外還發現,近年來排放量增加的趨勢顯著,煤炭開採及農業和畜牧業等人為源排放量約佔89%。該分布圖明確了東亞地區的溫室氣體收支情況,有望為預測地球變暖及制定相應對策貢獻力量。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不吃肉能救地球嗎--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謝懿近年來,建議人們少吃肉來拯救地球環境的呼聲變得日益響亮。你也許會想,如果少吃肉可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那不吃肉豈不是更好?畜禽養殖每年可提供1100萬噸皮革和200萬噸羊毛,放棄肉食以後,人們不得不尋找合適的替代品。許多農民還會失去動物肥料。
  • 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雖然甲烷總量少,但升溫效應高,是二氧化碳的25~28倍。 農業產生的甲烷佔人類活動排放甲烷的40%左右,其中稻田約佔農業甲烷排放的30%。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稻田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科學爭議。
  • 為減少溫室氣體甲烷:紐西蘭培育放屁少的羊
    資料顯示 紐西蘭人均擁有6隻羊,畜牧業佔該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紐西蘭畜牧業宣布,將通過一項新型基因項目,培育甲烷排放量較少的綿羊,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據介紹,這是全球首個該類基因項目。
  • Nature子刊觀點:少吃肉,要多「少」?吃好肉,何為「好」?
    高收入國家的人均肉類消費量約為每年 85 公斤,相當於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國家平均攝入量的 1.4 倍,而對低收入國家來說,這一數值幾乎是其 6 倍了(圖 1)。而如果繼續維持現狀的話,肉類消費每年將以 1.7%的數值繼續增長4。 儘管如此,主管當局還是沒有制定多少可落實的政策,使肉類消費與其他食物群形成一個更均衡的可持續發展體系。
  • 全球甲烷排放大增:北極出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科學家指出全球的甲烷排放量已經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最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甲烷排放又層出不窮,地球的環境形勢可謂是非常嚴峻了,作為溫室氣體中的「兩巨頭」,它們對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的未來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難道地球真的會變成火球嗎?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控制變暖要少種少吃大米?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亞洲米農反問,西方人可以少開車,一天三頓的米飯又怎能納入「減排」對象。
  • 最新研究顯示大氣中甲烷濃度再創新高
    環保組織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近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大氣中甲烷的濃度再次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根據該組織的研究,截至2019年底,全球大氣中的甲烷平均濃度已經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2.5倍。過去十年中,甲烷的排放持續增多。
  • 聯合國專家:多吃菜、少吃肉
    聯合國專家:多吃菜、少吃肉中國新聞網  作者:  2019-08-10 聯合國專家給人們提出的建議是,要想延緩全球氣候變暖,最好能改變飲食習慣,改吃以植物為主的飲食。
  • 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創紀錄,科學家們警告:主要原因是牛打嗝!
    從2000年到2017年,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大幅增加,導致研究人員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變暖將上升4攝氏度。 科學家們警告說,這是人類要跨越的一個危險的門檻,將導致生態破壞導致的自然災害風險增加,從而導致大規模饑荒和移民。
  • 全球甲烷排放已達有記錄以來最高點
    7月15日,《環境研究通訊》期刊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的甲烷排放已經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來自全球碳項目的研究者發現,在2000年到2017年間,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長趨勢很可能意味著全球平均氣溫在這個世紀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4攝氏度。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因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由於吸收熱紅外輻射的效率更高,因而溫室氣體效應更強。在100年的尺度內,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高28倍。
  • 一頭牛每天排放500升甲烷!科學家望培育少放屁奶牛來拯救世界
    眾所周知,地球發生微妙變化的幕後黑手是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的源頭又是人類過多排放溫室氣體,這已經是全世界不可否認的公開事實了,在這一點上大家應深有體會,每年夏季明顯變熱了。雖然全世界有178個國家籤訂了關於減排的《巴黎協定》,但實際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只增不減,減排協定幾乎形同虛設,收效甚微。
  • 張文宏:「少喝稀飯多吃肉」,可是我吃肉消化不了,怎麼辦?
    張文宏說:少喝稀飯,多吃肉,更健康。可是很多老人說:你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吃肉就不舒服,消化不了,只能喝稀飯。在中國,確實有很多老人,長期喝稀飯,自己的消化能力越來越差了。(用進廢退)他們一直低脂飲食,吃肉少,突然一下多吃一點肉,就感覺消化不了,有時候甚至還會便秘。
  • 今年1月到10月雲南燒了17億立方米天然氣 少排736萬噸二氧化碳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今年1月到10月燒了17億立方米天然氣 少排736萬噸二氧化碳&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國家能源局雲南監管辦公室獲悉,1月至10月,含供應滇東地區的川氣,全省納入統計天然氣總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