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言起投資林志勝:交易量大幅增長 期權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包括期權在內的金融衍生品不斷推出,目前國內期權市場的發展近況如何?市場投資者結構和交易結構又有何新變化?未來的行業發展空間如何?是否會成為資產配置的重要標配?
嘉賓介紹:林志勝,廈門言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擅長產品設計與研究,投資管理,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曾任職花旗銀行臺灣與中國區VP,精通英法語,良好的經濟理論基礎和紮實的證券研究經驗和投資管理經驗,致力於產品設計與研究,擁有餘20年投資與管理經驗,管理業績持續表現良好。
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包括期權在內的金融衍生品不斷推出,目前國內期權市場的發展近況如何?市場投資者結構和交易結構又有何新變化?未來的行業發展空間如何?是否會成為資產配置的重要標配?對此,東方財富網邀請到了廈門言起投資總經理林志勝做客《財富大咖秀》欄目,跟大家分享精彩觀點。
林志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內的金融開放腳步一直不停歇,而且有越來越快的傾向。各種衍生品品種不斷推出,其中也包含像商品期權以及股票期權。市場的交易量有大幅度的增長,從月均角度看,ETF的期權市場大概增加了一倍。
林志勝強調,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如果按年度增速來看的話,期權市場規模幾乎是接近一年一倍的速度在增長,未來期權市場增長的潛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各大交易所都對期權非常重視,期權這一品種即將從一個小眾的品種,正式躍居成為投資管理跟資產配置的一環,而且未來的成長性它會是最高的,2021年開始期權可能會進一步成為資產配置的標配之一。
以下為採訪實錄:
1)期權市場有何新變化?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好,歡迎收看今天的《財富大咖秀》,首先我們通過短片來認識一下今日的嘉賓。
主持人:我們歡迎林老師做客,林老師您好。
林志勝:主持人好,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謝東方財富網提供的機會與平臺。
主持人:國際金融市場2019年12月份新上市了三個300期權品種,您如何看待這一年來期權市場的變化?
林志勝:是的,國內的金融開放腳步一直不停歇,而且有越來越快的傾向。在各種衍生品品種不斷推出,其中也包含像商品期權以及股票期權,尤其是去年12月23日新上市了三個300的期權,我們看到市場的交易量有大幅度的增長現象。
從月均的角度來看的話,ETF的期權市場它又大概增加了一倍,我們可以看一下一個圖形。現在在電腦上的這個圖形是ETF期權全市場歷史的成交量,我們可以看到從2015年12月開始,我們看到藍色的曲線它一直不斷的在往上走,非常的穩定。橙色的色就是滬深300,上交所跟深交所兩個300的期權,它們加起來的量,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曲線在上市很快,大概兩個月的時間它就已經趕上了50ETF期權的交易量,我們知道50已經推出來有五年了,所以它很快,兩個月就趕上了已經提早五年出發的一個老品種。在大概半年之後,它就呈現一直是保持超過的情況。
如果我們再看它最近半年的話,它大概是滬深加起來合計的量比50要多大概17%,大概接近兩成左右。另外,從ETF期權全市場交易量,我們可以看出來它的成長趨勢是非常穩定的。最底下有一條線是深交所300的量,我們可以再看一下,這個是放大來看,我們看到左邊表格裡面,這是上交所50ETF期權的量,右邊是滬深就是上交所加深交所300期權的量,從今年的1月到11月,因為今天剛好是今年的最後一天,如果下周可能包含12月份的數據在裡面。我們看到今年1月到12月裡面,300的期權它的量已經超過50的了,最近半年的它其實超過的幅度是更大,就是我剛才講的大概17%。
主持人:近一年的期權市場的增量確實很大,那麼在期權市場投資者結構和交易結構是否有一些新的變化呢?
林志勝:是的。我們根據上交所提供的一些信息我們可以看到,在投資者結構裡面,還有交易量裡面,目前交易量最大的還是上交所,因為50是在上交所的,那300的話上交所也有,而且它的量比深交所要大。以上交所這兩個品種來講的話,現在這兩個品種合計日均交易量大概400萬張左右,持倉量大概是470萬張,這個數據相比去年的話,增長了有50%左右,這是在量的方面。
投資者結構方面,我們看到它大概80%都是所謂的功能性的交易,其中包含像保險的交易,大概佔一到兩成,增強收益的大概佔了四成,真正的純方向性的交易大概佔兩成。所以,從交易持倉比還有方向性的交易跟功能性交易佔比來講,還有期貨和現貨之間的比率來看,它都是相對比較健康的。
現在單品種來看的話,它的規模是比較大的,是挺大的。因為雖然說只有三四個品種,但是以上證50ETF期權在全球來講的話,以單品種來講是排到全世界第二的,那滬深300的話是排到全球第三,不過因為這是單品種,大家可能一聽很大很開心,其實因為這只是從單個品種來看,那美國的ETF期權有700多個,咱們現在只有三個,所以他們的量其實是很大的。
2)期權市場未來發展空間
主持人:在期權新品種上市之後,過去一年的增長量以及持倉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長,您覺得未來的增長空間是否會很大呢?
林志勝:是的。我一直在研究咱們國家現在期權的市場發展情況,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如果按年度增速來看的話,我們幾乎是接近一年一倍的速度在增長。也就是說,大概每年它要翻倍,很有意思的就是我們知道2的五次方是32倍,2的十次方是1024倍,非常有意思。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這個圖是現在國內ETF期權全市場歷史的總交易量,左邊這是過去五年的,我們可以看到藍色的曲線就是每年交易量,每年ETF的交易量,它呈現一個拋物線的走勢,橘色是年增率,我們看到除了它剛上的第一年,相當於是2.4倍,過去這四年大概都是一點八幾倍,就接近乘以2的速度在增長。如果說這樣的成長態勢趨勢能一直保持的話,再過五年後,這個市場量會呈現怎麼樣,那就會像右邊這張圖,就是剛剛這個圖片的右半邊,它一樣也是呈現拋物線的形狀,只是它會更平滑。你說未來五年有沒有可能會成長到那麼多呢?我覺得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說不定還有一點低估。
所以,我認為未來期權市場增長的潛力是非常非常大的。
主持人:近期四大交易所領導的發言,對於期權市場是否有些重要的事項呢?
林志勝:是的,在應該是上上周末的時候,四大交易所剛好在一個大型的會議上面他們也紛紛有發言,我們從這裡面發覺到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特別是關於期權的。在過去一年裡面,幾個交易所他們對期權的作用都有非常正面的評價,而且在發言中紛紛表達了對期權市場的發展跟未來的布局規劃。其實這個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這兩天有特別做了一些整理,分成以下幾點。
第一個,各個交易所他們對期權的作用,這個品種的市場作用是非常肯定的。期權作為一個多空平衡的一個中性的交易工具,它的確是在像促進所謂的價格發現,還有管理風險,以及提高市場的效率方面,它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從數據上來看,標的的ETF經過一年的運作,特別是像去年的三個300上市剛好滿一年,ETF的折價率,它下降了大概有三成。以前折價就比較大,滬深300的指數它的波動率相對波動率下降了大概3%,這個都是很好的平抑了這個市場的一些波動。特別是像今年2月3日的時候,春節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市場行情有大幅度的波動,場內股票期權大概幫400多億左右的現貨,它提供了一個保險,這還只是在現有期權量的情況下,等我們期權如果將來真正的量普及了,我相信穩定市場的功能,它會更強會更好。
在過去這一年滬深300ETF大概有增加了9隻,300ETF的規模大概增加了差不多一百七十億,這種ETF基金會有助於長期的資金進市場,這是有助於市場穩定的作用,所以這是第一個就是各個交易所都非常肯定期權的作用。
其次就是有多個交易所他們計劃要增加新的期權品種。這對期權市場來講算是政策利多,舉例來講,比如說像深交所他們有計劃推出所謂單市場的ETF期權。因為現在深交所就是只有300的ETF期權,但是上交所有一個上證50ETF期權,深交所沒有這樣對應的東西,所以我們也一直在預估,深交所非常有可能推出一個比如說深100的ETF期權,這個是只有深交所才有的,深交所也打算大力的加大研發投入,來豐富期權的品種。
在交易量最大的上交所的部分,他們也打算要推出更多的品種。因為現在全市場就只有四種,剛才提到像美國有700多個ETF期權,個股期權有3000多個。所以這個期權的量跟豐富度是還有很大的空間。另外還有像指數期權、商品期權等等。以商品期權方面的話,比如說像上海期貨交易所,他們就準備推出原油期權,我們知道前兩年原油期貨上市了,之後的話其實是原油期權,當然他們也會擇機要來推出。另外還有像白銀跟螺紋鋼的期權,還有像航運指數期權、有色金屬期權各式各樣的期權,未來都有可能會在適當的時機點推出來,像大連商品交易所在今年3月底的時候,他們還上市了液化石油氣期貨跟期權。所以,這是有關於新的品種,非常看好,並不只是喊口號而已,這些交易所都有這樣的計劃在研發。
第三個部分就是在期權運行制度上面,像去年推出了組合保證金,他們現在還在研究可不可以拿證券現貨來衝抵保證金,如果說這個可行的話,將來投資者的保證金成本就可以降低。像去年推出了組合保證金,根據交易所的估算,它大概讓投資者節約了有200億的資金,所以這個是對於投資的效益,資金的利用率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再來就是增加期權的月份,因為我們現在的期權都是近月跟下一個季度或者是下下季度,有這樣的想法能夠推出跨一年這麼長的期權,因為在國外是有這樣的期權,有一年、兩年、三年、幾年的,這種期權如果能推出來的話,對於企業或者是投資者來管理風險的話,工具就更多更豐富了。
再來第四點就是各個交易所他們為了更好做好市場服務跟推廣,所以在一些市場投教上面,他們也會持續不斷的在投入。目前我們的股票市場的參與人數大概是一個億,這一個億可能是扣掉無效戶,不活躍的,大概有一億戶,ETF開戶的參與人數大概是700萬,所以一個億跟700萬相比就是7%,上交所期權市場參與人數目前為止開戶大概48萬左右,還不到50萬,所以跟證券戶人數相比的話大概就是0.5%。為了要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這個市場,更好的加強市場的投教服務,所以這是需要做一些比較大的推廣跟宣傳。
我們看比如說像臺灣的期權市場經驗的話,它的期權開戶人數跟股票的開戶人數對比,它大概是10%,所以可想而知未來的開戶數空間還非常非常大。咱們先不講10%,我們就講一半5%,那都是十倍的增長空間,這是以開戶數來講。
3)期權或將成資產配置標配
主持人:目前期權的開戶門檻是比較高的,這是否會影響到期權未來的成長速度呢?
林志勝:是的,我們知道像期權的開戶門檻它比較高,而且你去開個戶還要考試,還要做測試,很多投資者一聽就覺得有點緊張,畢業那麼久了,沒想到做個股票期貨投資還得要去考試,還要念書。期權開戶的門檻要求的確是比較高,但是這個目的是為了要保護投資人,因為期權這個品種它相對是比較新,並不是說你有錢你就能去開戶的。所以,它要求要做測試,還有要進行期權模擬交易,它是希望投資人在真正進行交易之前,至少具備了一些期權的基礎知識。因為期權是相對比較新的品種,它的確一開始接觸的時候也會是覺得比較複雜。採取這樣的比較高的開戶門檻措施是有它的原因,也有它的必要。但是這個就像汽車,剛剛問世的時候,它好像很專業的,你買個車,首先車子是奢侈品,你買得起車還要僱人,專門的司機去開車,因為並不是誰都會開車的,可是等有一天汽車普及了,就像福特汽車T型車量產以後,一般平常的人也能賣得起了,而且普通人只要上個駕校學一下也都能自己駕馭。所以,期權有一天它會普及開來,它就像汽車會變得很普及,大家大概都有個駕照,都能夠自己開車。所以,目前來講比較高的門檻,的確會影響期權增長的速度。但是,剛剛前面我們講的那麼高的增長率都還是在這樣的高門檻的,有很多的一些要求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這個速度,等有一天,可能過了若干年以後,期權更普及了,大家更清楚的認識到這個金融工具它的魅力跟它的功用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人去學期權交易。所以,我們認為這個只是一個短期的,包含像它現在開戶要求要有50萬,未來門檻也許慢慢會降低,或者是說現在期權合約它將來會出一些更小的合約,這樣的話它會降低交易跟進入的門檻。如果這些措施推出來的話,我相信期權的開戶數跟交易量還會有一波井噴式的增長。
主持人:節目最後有沒有一些心得想分享給大家呢?
林志勝:是的,從前兩周幾個交易所的領導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大交易所都對期權非常重視,而且他們其實現在都已經有很多的準備,包含有各種ETF期權,指數期權,商品期權等等,他們其實都在積極的籌備當中,等待適當的時機有序的推出。所以,這個其實已經是醞釀並且準備了。所以,期權這個品種它即將從一個小眾的品種,它會正式躍居成為投資管理跟資產配置的一環。而且未來的成長性它會是最高的,這個我們從市場的交易量,或者說參與者的人數,它的增長倍數都會非常高,這個可以參考國外的經驗,臺灣、韓國的經驗等等,都是這樣子。
從2019年開始,其實期權已經就正式進到很多專業的機構,它的資產配置所謂的採購清單裡面,尤其像有一些FOF,他們在去年就開始把期權列入配置的對象,剛開始當然比率不高,可是經過2019年跟2020年,我相信到2021年開始,期權可能會進一步成為資產配置的標配之一。
主持人:好的,時間過的很快,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了,感謝林老師的深入講解,也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林志勝:是的,謝謝主持人,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