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 (孫睿 金泉才)青海省氣象科研所20日下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淡水供給地,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保護價值。
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工程師張帥旗介紹,溼地是全球四大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高寒溼地是高海拔地區因其獨特的高寒環境而形成的特殊溼地類型,基於地貌、水文、生物及土壤等基本因素,及其與高寒溼地相互作用的高寒生物群落的影響,使得高寒溼地具有獨特的生態蓄水及氣候調解等功能。
為獲取青海省主要高寒溼地的分布情況,8月至9月中旬,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溼地調查組前往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玉樹、果洛以及海南、黃南、海西和海北的6個州13個縣,獲取了主要高寒溼地類型和鹽湖溼地等典型高寒溼地的分布區域,在草業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辨別和記錄各高寒溼地的植被覆蓋類型,並且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獲取了部分高寒溼地的光譜數據。
「在三江源地區,我們主要獲取了嵩草、苔草、沼澤草甸以及永久性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區域和光譜數據。受今年降水增多的影響,科研調查人員發現,在玉樹隆寶灘溼地,今年溼地水位較往年相比升高了很多,植被被淹沒的高度也比較高。從玉樹到黃河源頭瑪多地區沿途,也發現嵩草、苔草、沼澤草甸的分布比較廣,面積也比較大。」張帥旗說,同時,今年在三江源地區,還加大了人工增雨的措施,這對三江源地區的溼地恢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張帥旗說,進行青海省溼地類型及分布情況的野外調查工作,不僅獲得了高寒溼地各類型的地理位置信息和影像信息等第一手資料,還填補了氣象部門對高寒溼地調查的空缺,將為保護高寒溼地提供權威科學依據。
青海省溼地面積為814.36萬公頃,居中國首位,溼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