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 (孫睿 金泉才)青海省氣象科研所20日下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淡水供給地,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保護價值。

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工程師張帥旗介紹,溼地是全球四大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高寒溼地是高海拔地區因其獨特的高寒環境而形成的特殊溼地類型,基於地貌、水文、生物及土壤等基本因素,及其與高寒溼地相互作用的高寒生物群落的影響,使得高寒溼地具有獨特的生態蓄水及氣候調解等功能。

為獲取青海省主要高寒溼地的分布情況,8月至9月中旬,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溼地調查組前往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玉樹、果洛以及海南、黃南、海西和海北的6個州13個縣,獲取了主要高寒溼地類型和鹽湖溼地等典型高寒溼地的分布區域,在草業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辨別和記錄各高寒溼地的植被覆蓋類型,並且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獲取了部分高寒溼地的光譜數據。

「在三江源地區,我們主要獲取了嵩草、苔草、沼澤草甸以及永久性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區域和光譜數據。受今年降水增多的影響,科研調查人員發現,在玉樹隆寶灘溼地,今年溼地水位較往年相比升高了很多,植被被淹沒的高度也比較高。從玉樹到黃河源頭瑪多地區沿途,也發現嵩草、苔草、沼澤草甸的分布比較廣,面積也比較大。」張帥旗說,同時,今年在三江源地區,還加大了人工增雨的措施,這對三江源地區的溼地恢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張帥旗說,進行青海省溼地類型及分布情況的野外調查工作,不僅獲得了高寒溼地各類型的地理位置信息和影像信息等第一手資料,還填補了氣象部門對高寒溼地調查的空缺,將為保護高寒溼地提供權威科學依據。

青海省溼地面積為814.36萬公頃,居中國首位,溼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之一。(完)

相關焦點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 三江源,鳥類棲息的樂園
    三江源頭——極地風貌,氣候高寒,地廣人稀,卻是鳥類的絕佳生存環境。羽毛則賦予鳥類一個更寶貴的功能——飛行,使它們得以在天空自由徜徉,行得更遠、更快。  高山兀鷲有著長而寬的雙翼,最適合高效地長距離滑翔。  斑頭雁排列的V形編隊,是最省力的飛行模式,能夠大量減少後方鳥兒的飛行阻力。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青海新聞網訊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張德海,在那間簡陋的會議室裡講述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時神採飛揚。在離他千裡之遙的三江源腹地,藏羚羊正在雪原上奔跑,白唇鹿正在山坳中覓食,紅景天龐大的根系正在雪被之下做著一個關於春天的夢。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是犛牛養殖大省和犛牛資源大省,存欄近500萬頭,佔世界犛牛的38%,居全國首位。 在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制高點,號稱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上,刻畫了青海省72萬平方公裡的疆域。青海犛牛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州等以 「三江源」 為中心輻射的周邊草原牧區,放牧區域佔青海總面積的一半。
  •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氣象站建成運行
    中新網西寧12月28日電 (孫睿 李甫 李曉東)記者28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寒溼地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日前通過專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三江源核心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護區之一,源於1984年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是青海省第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介紹,隆寶高寒溼地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位於玉樹州玉樹市西北部的隆寶鎮,地處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三江源保護區資源狀況:植被類型
    一、植被類型  三江源區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草甸、草原、沼澤及水生植被、墊狀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個植被型,可分為14個群系綱、50個群系。  森林植被以寒溫性的針葉林為主,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區的東部、東南部,屬於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和溫帶向青藏高原過渡的山峽區域。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從2004年草地類型的空間分布看,高寒草甸佔草地總面積的76.18%。「黑土灘」——退化草場調查報告》(《青海畜牧獸醫科技通訊》,1976,(3):8~10.)。《氣候變化對長江源地區的影響》的調查報告中發現:「無論是當地牧民,還是畜牧幹部(如曲麻萊縣畜牧局局長),都不認為當地存在著牛羊數量過多或過度放牧的問題。
  • 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徐柏青 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青海三江源地區冰川科學考察取得重大進展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徐柏青 攝 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分隊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阿尼瑪卿冰川開展的綜合科學考察及冰芯鑽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考隊員在冰川積累區頂部海拔近6000米的鑽取點成功鑽取了一支總長度為170米高質量山地透底冰芯。
  • 《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發布三江源或保有我國最大的歐亞...
    青羚網訊 12月15日,《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在廣州發布,報告指出,作為中國分布最廣的水獺——歐亞水獺作為河流生態系統中的旗艦物種,近年來在青海三江源活動頻繁,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可能是歐亞水獺在中國最大、最有生存希望的地區。
  • 鄱陽湖保護區赴三江源國家公園參加水鳥同步調查活動
    9月13日至9月20日,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派員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共同組織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水鳥同步調查活動。此次調查區域涵蓋了黃河源、瀾滄江源以及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調查隊員分別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西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野外識鳥專家和觀鳥愛好者。
  • 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
    ;如今,他放棄了成都安逸的退休生活,毅然回到高寒缺氧的高原腹地,繼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密碼。……自從來到青海,趙新全便和高原的草場、牛羊較上了勁兒。身穿軍大衣、蜷縮在解放牌大卡車的木椅子上,剛從學校畢業的他一路搖搖晃晃地翻過了海拔3940米的達坂山,來到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站。
  •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隊員在青海三江源地區發現罕見藏棕熊
    在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發現了四隻罕見的藏棕熊。這對於外地進入三江源地區的野調組織來說非常難得,而且可以證明三江源國家公園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種群已經向周邊擴散了。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180萬畝休耕種草推進首都「兩區」建設 據悉,從2020年開始,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180萬畝耕地統一休耕種草,這些重新入駐的草家族成員,將代替原來的小麥、莜麥等糧食作物,構築起新的壩上草原生態系統。
  •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同時,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增加了84億立方米,溼地面積增加了104平方公裡。總投資達160億元的三江源二期保護工程已於今年年初啟動,涵蓋面積39.5萬平方公裡,佔青海省總面積的54.6%。根據二期工程規劃,到2020年,三江源將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0.7個百分點,草地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25至30個百分點,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50%,保護溼地面積20萬公頃。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青海黑頸鶴繁殖分布密度全國最大
    黑頸鶴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區域完成了整個生活史過程,即繁殖、遷徙和越冬的全過程。每年夏天,黑頸鶴向北遷徙到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中部繁殖。在冬季黑頸鶴南遷到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雲貴高原高寒溼地以及喜馬拉雅山脈南坡越冬,極少部分可能出現在拉達克地區,這是黑頸鶴在青藏高原分布的最西端。在青海,到處都有黑頸鶴的活動蹤跡。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青海首次發現
    近日,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祁連縣蘭科植物專項調查中,發現一種特殊的蘭科植物,分布於海拔2900-3000米的河谷灌叢草地。青海三江源國家級保護區江西林保護分區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在青海三江源國家級保護區江西林保護分區野生植物考察中,發現一種特殊的蘭科植物,分布於海拔3700~3900m的灌木坡地。
  • 青海成為名副其實雪豹之省
    為了加大這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10月23日,在第八個「世界雪豹日」之際,由省林草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讓更多院校、企事業單位等加入保護聯盟,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保護形態和格局,讓青海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雪豹之省。
  • 溼地保護|維繫山水林田湖草的是水
    我國是世界上溼地類型齊全、數量豐富的國家之一,但也一度由於破壞和不合理利用,導致溼地面積急劇縮減。轉折起於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加入國際溼地公約,開始積極開展溼地保護工作。國家林草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工王逸群也就此從溼地景觀設計開始,與溼地監測和水生態保護結緣,並成長為我國溼地監測和保護領域的資深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