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海拔5000米之上現罕見的金絲野犛牛

2020-11-23 人民網

人民網阿裡5月11日電(郝潔、楊影)近日,記者在前往阿裡地區改則縣先遣鄉巴熱村的途中拍下了金色野犛牛的身影。據了解,這一種群的野犛牛又被稱為「金絲野犛牛」,由於它們生存在高寒缺氧、人跡罕至的羌塘高原,加之種群數量稀少,行蹤難以被人掌握,一直以來鮮被人觀察到而顯得十分神秘。

圖為「金絲野犛牛」 貢覺群培 攝

圖為「金絲野犛牛」 貢覺群培 攝

圖為沿途風景 貢覺群培 攝

阿裡是西藏自治區最偏遠的地區之一,面積34.5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近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嚴厲打擊非法盜獵行為,阿裡地區境內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多,阿裡高原已成為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的「天堂」。

圖為藏羚羊 貢覺群培 攝

圖為藏羚羊 貢覺群培 攝

圖為黑頸鶴 貢覺群培 攝

(責編:郝潔、柴濟東)

相關焦點

  • 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犛牛爬高的極限。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是的,這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犛牛。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
  • 犛牛老頭吳雨初(人民映像)
    記者 鄧建勝攝人物檔案吳雨初,1954年生於江西,1976年江西師範大學畢業後進藏工作,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生活十多年。1992年離藏到北京,曾任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2011年,回西藏籌建犛牛博物館。「我的藏文名字叫『亞格博』。『亞』,藏文意思是犛牛,『格博』,藏語的意思是老頭。」
  • 世界瀕臨滅絕的金絲野犛牛已達200餘頭
    原標題:世界瀕臨滅絕的金絲野犛牛已達200餘頭  新華網拉薩8月22日電(記者 許萬虎、黃興)記者從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林業局獲悉,世界瀕臨滅絕的金絲野犛牛目前在羌塘自然保護區內已達200餘頭。  金絲野犛牛是野犛牛中的一種,因其毛色呈金黃色而得名,其牛角與牛蹄呈白色。
  • 野犛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釐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毛色絕大多數呈通體褐黑色,僅吻周、嘴唇、臉面及脊背一帶顯霜狀的灰白色,老年雄體的脊背往往有微紅色。尾色純黑,也有個別褐色的個體。雌雄有角,通體呈褐黑色。
  • 天馬故鄉的犛牛
    【作者:豐收】       人們都認為犛牛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是生活在海拔高處的草畜動物。然而,你恰恰沒有想到吧,在牧歌昭蘇,天馬故鄉,也有膘肥體壯的犛牛,成群結對地遊蕩在特克斯河畔的溼地草原上。
  • 中國「美到窒息」的村莊,海拔高達5000餘米,人均壽命卻不到50
    相信大家對西藏都不會感到陌生,西藏地區擁有著其他區域所不及的海拔,雖然生活環境有些不利,但卻形成了許多別致的自然景觀,越是珍稀難得的事物越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即便是氣候相對比較惡劣的川藏也阻止不了大家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人踏入西藏,感受這片遺世而獨立的淨土。
  • 世界海拔最高的村落,海拔高達5000米,氧氣含量僅是陸地的1/2!
    推瓦村被稱為"最高的村落";坐落在山南地區的蒙達崗日雪山腳下、普莫雍錯湖畔,海拔5070米,氧氣含量只有中國內地的一半,是世界上最高的行政村落,村裡的生活來源全靠畜牧。世界海拔最高的村落,海拔高達5000米,氧氣含量僅是陸地的1/2!
  • 國內唯一高海拔犛牛騎兵,巡邏要翻越8座冰山,任何車輛無法通行
    而現在在海拔5000米的冰山上,還有一支國內僅有的犛牛騎兵。因為這裡的嚴酷的氣候,讓很多現代化工具都無法使用,因此使用犛牛反而成了一種最「先進」的載具和巡邏方式。而這條道路蜿蜒在帕米爾至喀喇崑崙的崇山峻岭之間,也被很多牧民稱為生命禁區,卻成為了邊防戰士執勤的巡邏線。這條道路全長96公裡,戰士巡邏途中至少要翻越8座5000米以上海拔的冰山,而暗流冰河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 青海野犛牛數量降至不足萬隻 比藏羚羊數量還少
    新華社西寧4月24日報導: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最新調查顯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犛牛的數量近年來急劇下降,在青海境內的數量已不足萬隻,比藏羚羊數量還要少。轉自搜狐  調查顯示,野犛牛在青海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和海西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區。
  • 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營區24小時不間斷供氧
    西藏那曲軍分區解決小散遠單位吸氧難題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營區實現24小時不間斷供氧本報訊 陳浩報導:8月初,西藏那曲軍分區雙湖縣人武部營房內,新添置的制氧機不斷輸送出新鮮氧氣。
  • 犛牛走進北京 背後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
    有一種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5000米的高寒區域,包括中國的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其世界總量的約92%以上在中國這就是犛牛,藏語稱為「亞克」(???)。12月15日,「犛牛走進北京——高原犛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500餘件展品悉數亮相。其中,有3處展品背後的故事有些不同尋常。
  • 在海拔4479米 標記生命的溫度
    夏天的陽光給海拔4800米的青藏高原帶來了短暫的溫暖。低矮的植物趁著短促的春夏快速生長,競相開出比葉子大得多的花朵爭奇鬥豔;脾氣很大的藏犛牛在高原上橫衝直撞;棕熊用鋒利的前爪挖開鼠兔的洞穴獲得美餐;數萬隻藏羚羊從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和三江源,成群結隊地長途跋涉,來到可可西裡腹地卓乃湖產仔。
  • 全世界野犛牛不超過15000頭
    主頁 新 聞 雲南 地產 法律 報刊 娛 樂 文化 教育 健康 旅遊 時 尚 IT 汽車 各地 專題簡訊郵件全世界野犛牛不超過15000頭 http://www.yndaily.comvar dd=20050303;varhh=0903; for (i=0;i 雲南日報網  新華社拉薩3月2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德吉)西藏自治區林業勘察設計院院長
  • 西藏阿里: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巨變
    這裡本是一個貧困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藉緊靠「神山聖湖」的特殊地理位置,人們成立犛牛運輸隊,從逐草而居到以旅遊業為生,走上了全民致富之路。【解說】崗莎村因坐落於「神山」岡仁波齊腳下,與「聖湖」瑪旁雍錯相伴而聞名。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信徒和遊客前來轉神山、朝聖湖。由於這裡海拔接近5000米,香客轉山轉湖十分辛苦,他們的行李和物品主要靠人背畜馱。
  • 犛牛糞憑什麼是「鎮館之寶」?「國寶」犛牛金飾長啥樣?快來看南京...
    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主要產於中國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耐寒、耐粗、耐勞,善走陡坡險路今天(12 月 26 日),《走進南京——西藏犛牛文化展》在南京江寧區博物館正式開展。市民不用去西藏,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犛牛標本以及和犛牛有關的自然標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 告訴你犛牛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犛牛:不僅是祖父是圖騰還與「閻王」有關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MK工作室】,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
    這裡本是一個貧困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藉緊靠「神山聖湖」的特殊地理位置,人們成立犛牛運輸隊,從逐草而居到以旅遊業為生,走上了全民致富之路。【解說】崗莎村因坐落於「神山」岡仁波齊腳下,與「聖湖」瑪旁雍錯相伴而聞名。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信徒和遊客前來轉神山、朝聖湖。由於這裡海拔接近5000米,香客轉山轉湖十分辛苦,他們的行李和物品主要靠人背畜馱。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被佛教譽為第一神湖,受眾僧人膜拜
    在青藏高原有這樣的一條河流,它起源於7千萬年前,湖面海拔為4710米,相當於5個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連在一起的長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他就是位於西藏的納木錯湖泊。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研究所副所長、犛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閻萍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員紮根高原,為我國的犛牛育種事業無私地奉獻著青春與汗水。30多年來,團隊成功培育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犛牛培育品種——「大通犛牛」和「阿什旦犛牛」。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這個剛剛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的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