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是雨林大敵還是生態之友?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瑤華 物種日曆

掰開一板巧克力糖、挖一勺巧克力蛋糕、啃掉雪糕外的巧克力脆皮……總有一種你喜歡的吃法。從瑪雅貴族的禁臠到現代人舌尖上的美味,儘管數百年來改變了食物形態和調味方式,巧克力仍然是幾乎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誘惑。

這個「所有人」或許並不包括康熙皇帝。1706年,傳教士鐸羅來到中國傳教,並帶來了漢字寫作「綽科拉」的巧克力,當時歐洲流行的巧克力食用方式和它的起源地類似,仍然是將可可豆粉末加入熱水煮後飲用,但調料不是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喜愛的辣椒,而是糖、蜂蜜、牛奶,和今天的奶茶略有幾分相似。

瑪雅人畫作中描繪了國王禁止其他人染指自己的可可飲料的場面,看上去另一人很想嘗嘗卻無可奈何。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康熙不僅熱愛做微積分題、組織翻譯了滿語版《幾何原本》,對西方的藥物也頗有一些興趣,以為「綽科拉」也是什麼藥,便通過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向鐸羅索要了巧克力。赫世亨「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落實」,不僅奉上了巧克力和專供飲用的器皿,還親自做了一番測評,附上報告:「在增加胃熱以消化食物方面,頗有益處」。康熙飲用後的批覆卻讓赫世亨心裡一涼:「殊未盡善,著再詢問。綽科拉不必送。」

傳統方式加工可可豆。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可見哪個時代,打工人都不好當。

被可可樹吞沒的雨林

在康熙之外的大多數人集體努力下,巧克力的消耗速度飛速增長。其實在許多冠以巧克力之名的食物裡,可可的含量微乎其微,這也使我們很難統計每天被吃掉的「巧克力」到底能繞地球多少圈,不過由於需求量居高不下,可可豆的消耗量仍然在逐年上升,巧克力貿易額的規模以百億美元計。

可是,每吃掉一塊巧克力,或許又有一片雨林、一些動物在世界上消失……想到這一問題,你很可能會停下再拿一塊的手。

剛長出的可可果,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在康熙那個時代,巧克力的原材料基本來自野生的可可樹,但現在即使是標榜「有機巧克力」的商家——姑且不論有機的描述是否正確,也很難真正使用野生可可了。可可樹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高,只適應赤道附近、南北緯20度之間高溫度、高溼度的環境,栽培範圍並不廣泛。目前全世界生產可可豆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非和南美,三分之一的可可豆都來自於舊稱「象牙海岸」的象牙海岸,僅2017年就生產了170萬噸。

一棵成熟的可可樹一年會開6000朵花,但最後只能結出約20~30個可可果,每個果裡的可可豆數量在20到50顆之間。而製造1千克純可可漿,需要近1000顆可可豆,大約相當於一棵樹一年的產出。從繁衍後代的角度看,可可樹算得上「高產」,但如果從滿足人們食用的欲望的角度來看,它的產出量就不算出色了。

可可果,圖片:pixabay

儘管可可樹能種植的範圍相當狹窄,在利益的驅使下,它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00萬公頃,還在不斷擴張,付出的代價則是大量熱帶雨林遭到破壞:或是農戶小規模的砍伐蠶食,或是資本成批量地「改造」。

根據2015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非洲象牙海岸、加納等國家的23個森林保護區中,至少有20個保護區被非法毀林,其中13個保護區失去了全部的靈長類動物種群,餘下的數量也減少過半。原本的原始森林的範圍內,已經有74%的土地「沒了森林、沒了猴子,只是可可樹的海洋」,但這種單一種植的可可樹很難抵禦乾旱和病蟲害,因此每隔幾年就能看到充滿驚悚的新聞「再過30年將再也吃不上巧克力」,這其實都是基於最大的可可豆生產地區所面臨危機做出的推算。

生活在加納、因棲息地消失和人類捕殺而極度瀕危的寬白眉長尾猴。圖片:Wikimedia Commons

貧瘠的「綠色海洋」

可可生產商United Cacao的秘魯子公司 Cacao del Peru Norte SAC (CDPN)是南美洲最大的可可種植企業,根據2016年的統計,這家企業種了1837公頃的可可樹。儘管該公司標榜這種統一種植、收穫和加工的方式更加先進,不像西非各國至今仍採用粗放種植方式,將可可豆攤在泥地上發酵,任由人的光腳和公雞爪子踩來踩去,導致萬裡之外的消費者將一塊巧克力送進嘴裡之前,不得不去猜想可可漿裡「在合理範圍內」混入的泥土、蟲卵和其他可疑物;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農戶和童工的剝削;卻對因種植可可樹而對雨林環境造成的影響避而不談。

不斷被砍伐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出現了「魚骨」一樣的傷疤。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適合可可種植的區域原本是地球上擁有最多種類生物的地方,生態系統遭破壞帶來的損失更是難以衡量,世界生物多樣性理事會(IPBES)做出的「本世紀內一百萬種物種將面臨滅絕的威脅」預判絕非危言聳聽。

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格局示例圖,紅色區域表示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最高。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其他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園地的前車之鑑已在眼前:整齊劃一的植物看上去是生機勃勃的一片綠,但形成的生態系統「先天不足」,原本自然生存的物種因棲息地遭破壞而難以為繼。最明顯的例子之一就是橡膠種植園,東南亞地區的800多萬公頃橡膠樹源源不斷地為人類的需求貢獻著樹汁,地區內鳥類、蝙蝠和昆蟲的種類數量卻因此銳減,地下水也被橡膠樹大量吸取。沒有了能夠固定住土壤的小型樹木和灌木,水土流失的風險日益增加,環境的脆弱性可以想見。

馬來西亞橡膠園。圖片:Wikimedia Commons

所幸,可可樹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是一種「自帶buff」的經濟作物。

柳暗花明,煥發新生

可可其實是一種喜陰植物,需要「背靠大樹」才能長得更好,這意味著想收穫優質的可可豆,單一種植反而不是最佳方式,而是將它和能夠遮蔭的人工林共同種植,或者直接將它種在較為稀疏的原生林裡。這樣,和原生植物共存的可可樹林起到了緩衝帶的作用,也讓自己的生長更加順利。

多項研究結果都指向這一結論:在有不同的遮蔭樹種組成人工種植系統的情況下,可可種植園比大多數其他熱帶經濟作物更能支持高水平的生物多樣性。這種可可園更適於作為一些熱帶生物的庇護所,而在它庇護下的動物又能夠幫助可可減少病蟲害的侵襲。

可可樹花。圖片:Vinayaraj / Wikimedia Commons

粉腿針尾雀(Acrobatornis fonsecai)的種群復興佐證了這一點。這種生活在巴西巴伊亞州東南部的鳥兒原本因為森林面積減少了90%以上,已瀕於滅絕,但巴伊亞州的大量可可種植園卻為它們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庇護所,現在被列為「易危」級別。它們在為可可樹提供蔭蔽的樹上築巢,在低層的可可樹附近尋找為可可花傳粉的雙翅目昆蟲為食,改變了固有觀念裡人工種植園缺少生機的認知。

與之類似的還有同樣生活在巴伊亞州的金頭獅面狨(Leontopithecus chrysomelas),這種長得像「金毛獅王」的猴子習慣在離地3-10米高的樹上棲息,可可種植園保留的遮蔭林為它們留住了得以喘息的生存空間。這和它們在非洲的靈長類親戚的遭遇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對比。

金頭獅面狨。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可可樹的遮蔭栽種方式如果能更廣泛地普及開來,不僅能夠對環境有所改善、對生物充分保護、對種植者有所助益,也能讓看到這裡的你舒口氣——在未來的某一天,不用為吃巧克力而充滿負罪感了,前提是不去看體重秤的數字。

原標題:《巧克力,是雨林大敵還是生態之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宅家也能很生態,玩轉雨林,在雨林缸裡養只蛙
    在了解雨林缸之前,小森只知道有人養蜥蜴,養蜘蛛,但養蛙還從來沒聽說過。畢竟一聽到蛙,就自然的想到青蛙,那玩意還能養,還能當寵物?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些圈子只有你進去了,才會發現它真實存在。而要養蛙,就得先入雨林缸的坑。雨林缸
  • 加快建設雨林生態特徵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就有大挑戰,也蘊藏著大機遇,新冠肺炎疫情又給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穩定產業鏈、打通創新鏈,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新動能,加快實現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任務更加艱巨、複雜。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設雨林生態特徵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不失為一劑良方。
  • 從可可到巧克力,你與秘魯有個甜蜜之約
    從亞馬孫雨林西部,到綿延的安第斯山脈,再到太平洋原始海岸線,秘魯是一個兼具多樣性和獨特性的獨一無二的勝地。也正是這種獨特氣候和當地生產的多樣性,造就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巧克力。
  • 人才生態須強化「雨林法則」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講話時指出,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要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需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核心是要改善人才生態。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
  • 好生態賦予新優勢 雨林文化助力昌江旅遊發展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系列特刊 昌江·生態  好生態賦予新優勢  雨林文化助力昌江旅遊發展  -海南日報記者 劉笑非而自去年起,越來越豐富的各類文體活動,讓人們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到這片神秘的熱帶雨林之中,也讓霸王嶺所孕育的雨林文化成為助推昌江旅遊發展的新動力。  其實早在2016年的海博會上,一罐售價39元的霸王嶺高濃負氧離子罐裝空氣就曾吸引了不少眼球。作為實體化的產品,罐裝空氣賣的不僅是概念,更是霸王嶺的生態文化和健康文化,這樣的嘗試也為雨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載體。
  • 正佳雨林生態植物園領銜「三館一街」引爆暑期
    正佳雨林生態植物園攜「三館一街」打造「暑期爆款」,不一樣的暑假,全新的遊玩娛樂體驗,快來正佳打卡吧! 這個暑假,正佳極地海洋世界、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正佳雨林生態植物園、廣正街等正佳廣場全業態融合,給你不一樣的「超級體驗」!
  • 氣候變暖威脅可可樹生長 巧克力或30年內絕跡
    因此出口可可豆的國家,如象牙海岸、加納等或將陷入維持可可豆供應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兩難境地。可可樹喜生在溫度高、溼度大、土壤肥沃的環境,且需全年氣溫、雨量與溼度保持相對穩定,因此目前可可樹的種植區域僅限距離赤道南北緯約20度的狹幅雨林。
  • 亞馬遜雨林大火,「地球之肺」在燃燒!
    亞馬遜雨林對於地球那是不可比擬的重要生態環境 它橫越9個國家創造著世界20%的氧氣擁有這個世界40%的熱帶雨林20%的淡水資源和瀑布>10%的地球物種因此被稱為「地球之肺」「世界動植物王國」 但現在,這片地球上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 高效木材生產者溫帶雨林
    由於空氣潮溼,溫帶雨林的環境條件能夠支撐豐富的苔蘚、蕨類植物和一些灌木,而在雨林的上層,可以生長高大的溫帶針葉林。        當來自海洋的風暴和雲層將大海中的水汽轉移到陸地,這些水汽碰到海岸的高聳山脈,會凝結成雪和冰。日積月累的冰、雪從高山降落,向大海流動,所經之處雨水充沛,在高山之下,雲霧籠罩著大地。在溫帶寒冷地區的雨林,一個詞彙可以準確描述那裡的環境特點:陰冷。
  • 巧克力的原材料「可可果」,一起見識下!
    巧克力大家相信都不會感覺到陌生,或多或少吃過一些。巧克力問世之初,只有貴族才能享用。不過如今它早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中。同時也繁衍出了很多的品種,好的巧克力,吃起來會讓人有戀愛的感覺,是味覺與視覺的享受。大家都吃過巧克力,但一定不知道巧克力是如何製作而成的把!巧克力的原材料「可可果」,一起見識下!
  • 破壞生態?美國將釋放數百萬轉基因蚊子,遭「地球之友」嚴厲批評
    近期,在美國有實驗研究出一種新型的變異蚊子,能夠有效控制蚊子的數量, 但科學家們擔心這一舉動將會缺乏監管,最後導致生態出現問題。蚊子對於生態的作用早前,實驗室技術人員利用動物的血液來繁殖蚊子。 由英國的一家生物技術公司oxitec培育出的變種蚊子,將與當地常見的蚊子一起,殺死或減少它們的數量。
  • 又有影響了,亞馬遜雨林的種子傳播方式改變,或改變生態結構
    我們知道,熱帶森林對於全球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比如亞馬遜雨林,這些熱帶雨林對氣候調節和碳儲存等方面特別重要,但是熱帶雨林也卻越來越受到人為影響。很多熱帶雨林的面積在減少,其中人為原因佔大多數。比如,熱帶雨林向農牧業用地的轉化,很多雨林開始被用作人的耕地,導致熱帶森林總面積的巨大損失以及相關的碎片化影響。但是,人為幹擾並未導致完全熱帶雨林完全清除冠層覆蓋,例如選擇性伐木,林下大火和狩獵。目前80%的熱帶森林處於改良狀態,要麼是由於放棄生產性土地用途而恢復的次生林,要麼是變種退化的原始森林。
  • 地球之肺,探索地球上的17個雨林
    雨林以智利南部的瓦爾迪維亞命名,並以該市的創始人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命名。這片森林以特有的植物和45米高的樹木以及稀有動物而聞名。 4.澳大利亞丹特裡雨林
  • 雨林缸造景|守住方寸,方得世界
    雨林造景生態美學雨林中所有的物種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彼此而生存,這種相互依賴的特性是雨林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特徵。人類創造了多元的世界和多元的文化,自然界也創造了多樣的物種,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在自然生態面前,我們應保持謙卑,因為我們也是生態中的一環。
  • 五指山攝影愛好者堅持周末穿梭雨林 記錄海南鳥類生活
    這家攝影俱樂部匯集了許多本地攝友,他們中有退休人員、在職人員、生意人。外出採風,交流攝影是他們共同的愛好。「以前是拍風光片多一點,今年4月份開始,我開始拍鳥。」鄭美華說。鄭美華和攝友們經常趁著周末相約採風。「一般6點多上山,一上午基本就待在山上了。」鄭美華說,五指山的阿陀嶺是他們經常採風的地方,此外,還有瓊中鸚哥嶺、樂東尖峰嶺等。
  • 彩雲之南:珍稀動植物、生態走廊、梯田雨林,一個生生不息、萬物生長的神奇之地
    三大地理區域之間山區範圍從大理南部延伸至紅河南部長達近千公裡保留大片原始闊葉森林,有溫帶雨林之稱:熱地雨林物種:刺芋、野象、犀鳥、孔雀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 攝圖網西雙版納位於雲南省南部邊陲是中國唯一一處國家級雨林保護區
  • 從「諸神之食」到日常樂趣:巧克力是如何流行開來的?
    美國科學雜誌《自然生態與進化》2018年11月報導的這一消息在專家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在厄瓜多首都基多以南800千米靠近秘魯邊境的波多卡普斯國家公園裡挖掘發現的一些裝飾花瓶,令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考古學家麥可·布萊克感到驚訝。這些花瓶上留有明顯的黑色液體痕跡。
  • 地球之肺指的是什麼生態系統 亞馬遜熱帶雨林
    今天的新聞頭條版面估計都給了亞馬孫熱帶雨林了,原來亞馬孫熱帶雨林已經燒了大半個月了,而且現在還沒熄滅,正以驚人的速度燃燒殆盡,我們地球之肺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那地球之肺屬於什麼生態系統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科普下吧。
  • 巧克力將消失?全球變暖或使可可豆40年內絕跡
    浙江在線1月2日訊(浙江在線編輯 馮一倫)隨著全球變暖,製作巧克力的原物料可可豆面臨最快在40年內絕跡的危險。全球氣溫的上升將導致當前可可樹種植區域不再合適可可樹生長,而不得不向高山區域轉移。因此出口可可豆的國家,如象牙海岸、加納等或將陷入維持可可豆供應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兩難境地。
  • 高效木材生產者溫帶雨林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由於空氣潮溼,溫帶雨林的環境條件能夠支撐豐富的苔蘚、蕨類植物和一些灌木,而在雨林的上層,可以生長高大的溫帶針葉林。    當來自海洋的風暴和雲層將大海中的水汽轉移到陸地,這些水汽碰到海岸的高聳山脈,會凝結成雪和冰。日積月累的冰、雪從高山降落,向大海流動,所經之處雨水充沛,在高山之下,雲霧籠罩著大地。在溫帶寒冷地區的雨林,一個詞彙可以準確描述那裡的環境特點: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