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攝影愛好者堅持周末穿梭雨林 記錄海南鳥類生活

2020-12-03 瀟湘晨報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22日消息(記者 張宏波)「銀胸絲冠鳥、綠嘴地鵑、紅頭咬鵑、藍須夜蜂虎、白冠燕尾等,海南森林裡的鳥種類真是太豐富了。」11月22日,鄭美華分享了自己拍鳥7個多月以來的經歷。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鄭美華和攝友們時常深入海南多個市縣的森林中,找尋鳥類蹤跡。

烏鵑和紅頭穗鶥。鄭美華供圖

鄭美華是五指山天緣攝影俱樂部的一名攝影愛好者。這家攝影俱樂部匯集了許多本地攝友,他們中有退休人員、在職人員、生意人。外出採風,交流攝影是他們共同的愛好。「以前是拍風光片多一點,今年4月份開始,我開始拍鳥。」鄭美華說。

鄭美華和攝友們經常趁著周末相約採風。「一般6點多上山,一上午基本就待在山上了。」鄭美華說,五指山的阿陀嶺是他們經常採風的地方,此外,還有瓊中鸚哥嶺、樂東尖峰嶺等。「這些森林裡的鳥類資源都比較豐富,拍起來收穫比較多。」鄭美華告訴記者。

杜鵑。鄭美華供圖

銀胸絲冠鳥、綠嘴地鵑、紅頭咬鵑、藍須夜蜂虎、白冠燕尾、黃腹柳鶯......鄭美華的相機裡,記錄了近百種鳥類的身姿。但讓鄭美華印象最深的,還是今年7月份拍到的烏鵑。「當時看到一隻烏鵑和一隻紅頭穗鶥在一起,他們應該是養父子的關係。」鄭美華說。

綠嘴地鵑。鄭美華供圖

據介紹,烏鵑是一種巢寄生鳥。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烏鵑主要棲息於森林或平原較稀疏的林木間,在樹上活動和棲息,以昆蟲為食。

「烏鵑不做窩,它應該是把卵放在了紅頭穗鶥的窩裡,孵化了出來。」鄭美華說,之前在海南,類似烏鵑這種巢寄生鳥很少被發現,但今年他們在採風中記錄到了,「還是很興奮的」。

紅頭咬鵑。鄭美華供圖

除了穿梭在熱帶雨林中,鄭美華和攝友們也會到臨高新盈尋找候鳥蹤跡。如今,他們拍攝的鳥類種類達近百種。「海南熱帶雨林裡的鳥類種類還是很豐富的,感覺現在海南的鳥也越來越多了。」鄭美華和攝友們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記錄越來越多海南島鳥類的身姿,也見證海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進程。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到海南「肺」裡深呼吸,在五指山用綠色治癒生活
    不僅是為了支持海南旅遊業的復甦, 更是因為不必山長水遠舟車勞頓, 海南還私藏著無數你不知道的山川湖海, 比你想像中更美、更震撼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海南之肺」
  •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發現16種新鳥類 上百種鳥消失
    海南也是每年候鳥遷徙路線的中途站之一,曾經記錄過的鳥種達440多種。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但鳥類真正載入書籍,則是從海南有志書的年代開始。對鳥類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  近日,堅持10年之久的「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正式發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親水運動季打造雨林探險特色賽事
    本報海口10月24日訊 (記者 王黎剛)昌江熱帶雨林穿越挑戰賽、瓊中熱帶雨林穿越挑戰賽、樂東尖峰嶺熱帶雨林登山大會……今年的海南親水運動季雨林探險活動巧用雨林資源
  • 什麼叫「海南特有種」?看完刷新你的認知!
    幫助海南長臂猿跨越深谷的繩索是生態廊道的一種,旨在連通雨林間的「孤島」,進一步擴大這群雨林精靈的活動覓食區域,而這只是人類為了恢復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所採取的保育措施之一。相比活躍在城市或海邊的鳥群,雨林裡的鳥實在是有些神秘莫測。它們行蹤不定,動輒身披一襲大紅色羽衣,或頂著一撮誇張的羽冠。在擁有全國約20.5%種鳥類的海南熱帶雨林,甚至都難以從同一陣「鳥浪」裡找出兩隻同屬同種的鳥。
  • 爬海南最高峰五指山2:石級路和木棧道
    現在說到海南,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三亞,三亞儼然已成為了海南的象徵。其實,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南島的象徵一直都是五指山,有「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的說法。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首《請到天涯海角來》唱紅全國的時候,《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這首歌曲已經風靡大江南北十多年了。
  • 獨家整合|海南森林旅遊,登山、觀鳥、探險帶你一次玩個夠!
    海南山鷓鴣 來源:海南日報  鸚哥嶺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橫跨白沙、瓊中等5個市縣,是海南面積最大的保護區,曾記錄過的鳥種達220多種,為海南各個保護區之最。這裡棲息著綠皇鳩、鹰鵰、三趾翠鳥等鳥類,都是良好樹林的指示物種。
  • 野性中國 跟隨攝影大師雨林探秘
    這僅是一次攝影訓練營嗎?當然不!     這不僅是一次有關野生物種的攝影訓練營,更是一次以你的鏡頭為媒介,在攝影大師的引領下,融入自然、觀察自然、記錄自然、感悟自然的精彩體驗。 我們領略什麼?     我們的大本營是被稱作「世界自然博物館」的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有2000 多種動物和4300 多種植物等待著您的探索和記錄。     在我們的教程中,自然攝影大師們不僅讓您深度收穫影像記錄自然的高超技巧,還將指導您如何在雨林中尋找野生動物、面對野生動物,更包括偽裝、追蹤、辨別聲音、識別野生動植物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2019年4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我省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對熱帶雨林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及研究,類似的驚喜正頻頻上演。  「水中大熊貓」現身五指山  身世成謎,對生存環境極挑剔  如果從進化程度來看,桃花水母幾乎可算地球上最低等的一類生物。
  • 海南五指山下雪了?呵呵...
    今天朋友圈瘋傳五指山下雪了?此「五指山」非海南的五指山而是四川G213線五指山隧道其實這不是海南第一次「被下雪」幾年前下面這張照片也被瘋傳過呵呵這是海南不假可人家是青海省的海南州1月11日,某微博帳號發布信息稱海南五指山氣溫將降到0℃,隨後網絡上出現五指山隧道下雪的圖片並隨之傳播開來。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海南熱帶雨林探微:趴下來與昆蟲對話
    8月22日,周反美在五指山拍攝昆蟲。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青蜂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一棵棵參天大樹高聳不見其端,密林深處奇珍異獸神出鬼沒,印象中的熱帶雨林似乎總是讓人目不暇接。如果將腳步慢下來,靜靜地趴在雨林裡某一塊普通的草地,會看到什麼?
  • 神農架林區共記錄野生鳥類438種
    (記者汪訓前、通訊員魏家鋒、彭劍利)12月25日,神農架林區一名攝影愛好者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視頻,引來網友圍觀。這名攝影愛好者叫喻傑,視頻拍攝於神農架林區紅舉觀鳥基地。據喻傑介紹,林區現在鳥兒越來越多了,經常可以看到珍貴的鳥兒,「這是神農架林區生態保護成果的體現。」
  • 世界上最神秘的鳥—海南虎斑鳽現身廣東,激動了一大波鳥類愛好者
    圖源中新網我們先從這個鳥的名字由來講起,它叫海南虎斑鳽,聽名字應該跟海南有關。的確是跟海南有關,因為它最早被發現時是在海南五指山。100多年前的1899年,英國人在五指山第一次發現了這個稀有的品種,而且自從發現之後就很少見到這種鳥的蹤跡。而且這麼久以來只有大英博物館裡保存有一幅海南虎斑鳽的標本。因為這種鳥的神出鬼沒,所以才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其實它們的神秘之處還有很多,比如這種鳥是喜歡獨居的,就算是雄雌一度的鳥在一起,它們都很少一起出去覓食。總有一個先回到巢穴。
  • 四川23年間新增135種野生鳥類 鳥類新分布記錄多由觀鳥者發現
    觀鳥愛好者在野外觀鳥。可能是小區裡跳躍的斑鳩,可能是公園裡站立的白鷺,也可能是城市上空飛過的猛禽,在四川更廣袤的山野之中,至少有757種野生鳥類和我們生活在同一藍天下,並且23年間新增135種鳥類。這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成都觀鳥會等機構共同推出的最新研究論文《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裡發布的數據。
  • 1600多人參加2020五指山阿陀嶺山地公路徒步活動
    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王迎春  11月29日7時許,身著藍色徒步活動服的各地跑友紛紛匯聚到五指山市通什鎮三月三廣場,為即將開啟的2020五指山阿陀嶺山地公路徒步活動進行熱身準備。這一天,徒步活動成了山城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夏天若有十分美,海南至少佔七分!
    開放時間:8:00-19:00地點:文昌市東郊鎮海濱搭乘方式:從海府路上的海口長途汽車東站乘海氣大巴到文昌文城鎮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園區佔地13公頃,立體再現了紅色娘子軍當年生活、戰鬥的光輝歷史。園區風景優美,環境宜人,體現的是戰爭,歌頌的是和平。
  • 網傳海南五指山下雪了?假的!
    2021-01-11 19:41:40 來源: 環球網資訊 舉報   來源:海南日報
  • 海南鳥兒種類豐富 現有記錄的鳥類種類超過420種
    原標題:海南現有記錄的鳥類種類超過420種 綠林掩映、鳥兒蹁躚,是很多遊客來海南的第一印象。海南的鳥兒種類有多豐富?3月26日,2019年海南省「愛鳥周」活動啟動儀式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海南日報記者從啟動儀式上獲悉,海南適宜的氣候和良好的生態孕育了種類繁多的常住留鳥,現有記錄的鳥類種類超過420種,約佔全國現有記錄鳥類的1/3。 當天上午8時30分,在海口市演豐鎮博度村退塘還林示範區,參加紅樹林生態修復與水鳥生境管理現場體驗的代表們走進拋荒的魚塘,種下一株株紅樹林樹苗。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 人和大山、雨林續寫新故事
    原標題:大山深處無人家,雨林內外一家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見聞新華社2020年4月21日訊 3D地圖上,海南熱帶雨林就像一隻南飛的蝴蝶。雨林高山區域的許多村子,曾經都是「無電村」,看病難、上學難、生產難。人們只有打獵、伐林、割膠、燒山種稻,以維持生計。「砍山、燒山,又困於山。」吳松青有次到一戶人家,見村民將一部手機綁在門梁上打電話,稍微一動信號就斷了,而更多人跟外界幾乎沒有任何溝通。有人嘗試過搬出大山。20世紀70年代,短暫遷到外地的村民們,又因為「生活不好」重回雨林坡地。
  • 海南周刊|瓊島雨林生萬物
    它們是海南島真正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種。  和著海南長臂猿的歌聲,數百種鳥兒聚集在枝叢中張開嗓子叫喚,深一聲,淺一聲,其中自然不乏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鷓鴣、海南柳鶯、緋胸鸚鵡等珍稀及海南特有種鳥類的身影。  聲聲鳥鳴紛揚如雨落,在雨林裡掀起窸窸窣窣的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