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密碼】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講話時指出,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要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需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核心是要改善人才生態。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人才生態猶如雨林,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動態的自然系統,需要豐富的動植物種群,需要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分,強化「雨林法則」,最有利於全面營造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環境。
推動放權鬆綁,營造萬物生長的環境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而鮮為人知的是,這篇論文從寫作到發表共歷時11年之久。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創新就像煲湯,好的食材經過細火慢燉,才能產生神奇的交換反應。
創新是混沌的、偶爾發生的、不可控制的,創新生態就像熱帶雨林,總會有新的物種冒出來。但在農田,地裡的野草會被拔掉,而這棵「野草」也許就是未來的參天大樹。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政府部門要做護林員,而不是當莊稼漢,多做施肥澆水、陽光雨露的服務,少些人工除草、拔苗助長的幹預,營造寬鬆的氛圍,提供更優的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幹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防止瞎指揮、亂指揮。政府部門要做創新創業者的「後臺伺服器」,把重心放在制度建設、公共服務和環境營造上,清除制約創新創業的障礙,幫科學家們解決科研以外的困難,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實施科學評價,讓創新人才潛心科研
衡量人才不能光看論文,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應該看他實實在在的貢獻,看他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威爾遜,獲獎前5年僅發表過3篇論文。要建立以實績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引導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工廠車間裡,寫在實踐的第一線。人才適不適用,用人單位最清楚。要尊重用人單位的評價主體地位,有多大能耐、用在什麼崗位、享受怎樣的待遇,由用人單位說了算。
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總想「上午栽樹下午乘涼」,今年給經費,明年就要見閃光點。要適當延長科研評價周期,給科技人才十年磨一劍,甚至三十年磨一劍的環境。要認識到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無用之用」。好比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力學,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這是20世紀的兩大科學革命。直到現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都仍然是人類的兩大基礎物理學理論。但在提出之初,這兩個理論卻完全看不出任何用處,純粹是科學家好奇心的產物。
現在,一些單位的目標考核,要求人才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結果出現一些「大路貨」「快餐式成果」。這方面,華為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華為內部,他們對失敗項目組也同樣發獎金,而且發得不少。但科技人員要寫一個象徵性的借條,借未來的獎金,相信未來能做出好產品。華為公司的無線產品線,科研人員一度借了8年獎金,也就是8年沒有成果,但最終無線產品線成了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如果把科學研究跟工廠流水線生產產品看作同類的事情,就會在心理預期、管理辦法、考核標準等方面犯錯誤。
崇尚「開源」理念,完善創意閃現機制
「開源」理念來自網際網路,指的是那些原始碼可以被大眾使用、修改發行的軟體。恰如華為消費者業務執行長餘承東所言,每位開發者都是星星之火,「沒有人能夠熄滅滿天星光」。一個想法從冒尖到成熟要相互激蕩,創新火花是交流碰撞出來的,天才都不是孤立成長的,聰明的頭腦湊到一起最能產生風暴。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人才生態建設要尊崇「開源」理念,搭建交流碰撞的平臺,營造自由探討的濃厚氛圍,形成開放性創新網絡。要創建獲取「意外發現」的網絡社區,營造類似「車酷咖啡」「3W咖啡」這樣的第三空間,推動形成政府、高校院所、產業部門與投資人、各類中介機構、非正式社區組織等有機融合的生態體系,讓更多的創新火花閃現,讓更多創意種子被發現。
恰如雨林生態的繁盛不在於物種有多少,而在於能夠把不同的物種聚攏在一起,創造孕育出全新不可預料的動植物群落。要致力於建設一個全鏈條的「創新生態圈」,推動形成「場效應」,讓人才在這個創新交往空間裡自由互動,帶動創意、技術、資金、服務等各類要素更加頻繁地交流、碰撞和融合,從而最大限度提高創新濃度,釋放創新爆發力。
(作者:周湘智,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智庫辦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