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生態須強化「雨林法則」

2021-01-08 光明日報

【強國密碼】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講話時指出,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要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需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核心是要改善人才生態。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人才生態猶如雨林,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動態的自然系統,需要豐富的動植物種群,需要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分,強化「雨林法則」,最有利於全面營造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環境。

推動放權鬆綁,營造萬物生長的環境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而鮮為人知的是,這篇論文從寫作到發表共歷時11年之久。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創新就像煲湯,好的食材經過細火慢燉,才能產生神奇的交換反應。

創新是混沌的、偶爾發生的、不可控制的,創新生態就像熱帶雨林,總會有新的物種冒出來。但在農田,地裡的野草會被拔掉,而這棵「野草」也許就是未來的參天大樹。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政府部門要做護林員,而不是當莊稼漢,多做施肥澆水、陽光雨露的服務,少些人工除草、拔苗助長的幹預,營造寬鬆的氛圍,提供更優的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幹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防止瞎指揮、亂指揮。政府部門要做創新創業者的「後臺伺服器」,把重心放在制度建設、公共服務和環境營造上,清除制約創新創業的障礙,幫科學家們解決科研以外的困難,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實施科學評價,讓創新人才潛心科研

衡量人才不能光看論文,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應該看他實實在在的貢獻,看他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威爾遜,獲獎前5年僅發表過3篇論文。要建立以實績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引導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工廠車間裡,寫在實踐的第一線。人才適不適用,用人單位最清楚。要尊重用人單位的評價主體地位,有多大能耐、用在什麼崗位、享受怎樣的待遇,由用人單位說了算。

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總想「上午栽樹下午乘涼」,今年給經費,明年就要見閃光點。要適當延長科研評價周期,給科技人才十年磨一劍,甚至三十年磨一劍的環境。要認識到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無用之用」。好比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力學,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這是20世紀的兩大科學革命。直到現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都仍然是人類的兩大基礎物理學理論。但在提出之初,這兩個理論卻完全看不出任何用處,純粹是科學家好奇心的產物。

現在,一些單位的目標考核,要求人才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結果出現一些「大路貨」「快餐式成果」。這方面,華為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華為內部,他們對失敗項目組也同樣發獎金,而且發得不少。但科技人員要寫一個象徵性的借條,借未來的獎金,相信未來能做出好產品。華為公司的無線產品線,科研人員一度借了8年獎金,也就是8年沒有成果,但最終無線產品線成了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如果把科學研究跟工廠流水線生產產品看作同類的事情,就會在心理預期、管理辦法、考核標準等方面犯錯誤。

崇尚「開源」理念,完善創意閃現機制

「開源」理念來自網際網路,指的是那些原始碼可以被大眾使用、修改發行的軟體。恰如華為消費者業務執行長餘承東所言,每位開發者都是星星之火,「沒有人能夠熄滅滿天星光」。一個想法從冒尖到成熟要相互激蕩,創新火花是交流碰撞出來的,天才都不是孤立成長的,聰明的頭腦湊到一起最能產生風暴。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人才生態建設要尊崇「開源」理念,搭建交流碰撞的平臺,營造自由探討的濃厚氛圍,形成開放性創新網絡。要創建獲取「意外發現」的網絡社區,營造類似「車酷咖啡」「3W咖啡」這樣的第三空間,推動形成政府、高校院所、產業部門與投資人、各類中介機構、非正式社區組織等有機融合的生態體系,讓更多的創新火花閃現,讓更多創意種子被發現。

恰如雨林生態的繁盛不在於物種有多少,而在於能夠把不同的物種聚攏在一起,創造孕育出全新不可預料的動植物群落。要致力於建設一個全鏈條的「創新生態圈」,推動形成「場效應」,讓人才在這個創新交往空間裡自由互動,帶動創意、技術、資金、服務等各類要素更加頻繁地交流、碰撞和融合,從而最大限度提高創新濃度,釋放創新爆發力。

(作者:周湘智,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智庫辦主任、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加快建設雨林生態特徵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二)雨林生態的四大特徵雨林(Rainforest)是雨量甚多的生物區系,依位置的不同分熱帶雨林和溫帶雨林。溫潤的氣候保證了樹和植物的快速成長,同時樹和植物也為雨林中成千上萬種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庇護所。有眾多的動植物居住在冠層中,它們適應了這種枝繁葉茂的雨林世界,有人估計有90%的物種存在冠層生態系統中。由於雨林被估計容納了50%的植物種類,因而雨林的冠層部分大約生存著地球上45%的生命。三是共生。所有的物種都一定程度上依賴彼此而生存的這種相互依賴特性是雨林生態系統中一個主要特徵。
  • 改善營商環境,應加快構建區域「創新生態雨林」系統
    加快構建區域「創新生態雨林」系統,積極推動所有市場主體都成為企業發展的「創新合伙人」,提高政府服務企業發展的現代化、智能化水平,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三是強化政治引領,加強統戰工作。黨委政府要把民營企業家作為「自己人」,深化民營企業黨建工作,加大思想引導力度,鞏固擴大政治共識,引導民營企業家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 宅家也能很生態,玩轉雨林,在雨林缸裡養只蛙
    在了解雨林缸之前,小森只知道有人養蜥蜴,養蜘蛛,但養蛙還從來沒聽說過。畢竟一聽到蛙,就自然的想到青蛙,那玩意還能養,還能當寵物?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些圈子只有你進去了,才會發現它真實存在。而要養蛙,就得先入雨林缸的坑。雨林缸
  • 好生態賦予新優勢 雨林文化助力昌江旅遊發展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系列特刊 昌江·生態  好生態賦予新優勢  雨林文化助力昌江旅遊發展  -海南日報記者 劉笑非而自去年起,越來越豐富的各類文體活動,讓人們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到這片神秘的熱帶雨林之中,也讓霸王嶺所孕育的雨林文化成為助推昌江旅遊發展的新動力。  其實早在2016年的海博會上,一罐售價39元的霸王嶺高濃負氧離子罐裝空氣就曾吸引了不少眼球。作為實體化的產品,罐裝空氣賣的不僅是概念,更是霸王嶺的生態文化和健康文化,這樣的嘗試也為雨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載體。
  • 自然法則是生態文明的根本法則
    、 文/張振中 自然法則是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內在規律宇宙間一切固有存在和變化運動的基本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生態文明是大自然賦予全人類的根本文明,對於生態文明而言,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就要遵循自然法則。因此,必須確立大自然法則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規律,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
  • 中關村將打造創新發展「生態雨林」
    今後,海澱中關村將立足首都發展戰略定位,以創新生態雨林為特徵的區域創新體系,持續穩定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站在今天的海澱區中關村大街上,除了高樓大廈、商賈雲集的繁華景象,人們一定能看到黃莊路口那座屹立在鮮花草坪中外形獨特、閃閃發光的現代雕塑——《生命》,中關村「土著」戲稱它為「大麻花兒」。實際上,它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 做優政策 強化服務 提升水平 高新區打造獨具特色的「人才磁力場」
    原標題:做優政策 強化服務 提升水平 高新區打造獨具特色的「人才磁力場」   昨天,記者從秀洲國家高新區獲悉,在日前人社部公布的「2020年度中國留學人員回國
  • 強化規則意識黨性意識 推進信息化建設與人才引進工作 促進各項...
    強化規則意識黨性意識 推進信息化建設與人才引進工作 促進各項事業穩健發展 2020-09-28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佳雨林生態植物園領銜「三館一街」引爆暑期
    正佳雨林生態植物園攜「三館一街」打造「暑期爆款」,不一樣的暑假,全新的遊玩娛樂體驗,快來正佳打卡吧! 這個暑假,正佳極地海洋世界、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正佳雨林生態植物園、廣正街等正佳廣場全業態融合,給你不一樣的「超級體驗」!
  • 亞馬遜雨林大火,「地球之肺」在燃燒!
    亞馬遜雨林對於地球那是不可比擬的重要生態環境 它橫越9個國家創造著世界20%的氧氣擁有這個世界40%的熱帶雨林20%的淡水資源和瀑布22日,巴西政府宣布將調動所有政府部門之力,確定亞馬遜雨林著火點,並找到應對措施。此前,數個州政府和環保組織已經採取措施,強化火災管控,打擊非法採伐。
  • 雨林知識小課堂:中國熱帶雨林
    海南島雨林是中國分布最靠近赤道的雨林,雨林特徵明顯,是中國雨林的典型代表。雲南西雙版納由於地處高緯度、高海拔,地質史上的早第三紀時處於乾旱環境,所以長期以來很多外國專家認為這裡沒有熱帶雨林。1884年他逃到印度,將所見所聞公布於天下,世人才得知墨脫有熱帶雨林。西藏東南部的熱帶雨林其分布緯度超過北緯29°30′,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北的熱帶雨林,它是由極為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的。
  • 巧克力,是雨林大敵還是生態之友?
    被可可樹吞沒的雨林在康熙之外的大多數人集體努力下,巧克力的消耗速度飛速增長。其實在許多冠以巧克力之名的食物裡,可可的含量微乎其微,這也使我們很難統計每天被吃掉的「巧克力」到底能繞地球多少圈,不過由於需求量居高不下,可可豆的消耗量仍然在逐年上升,巧克力貿易額的規模以百億美元計。
  • 又有影響了,亞馬遜雨林的種子傳播方式改變,或改變生態結構
    我們知道,熱帶森林對於全球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比如亞馬遜雨林,這些熱帶雨林對氣候調節和碳儲存等方面特別重要,但是熱帶雨林也卻越來越受到人為影響。很多熱帶雨林的面積在減少,其中人為原因佔大多數。比如,熱帶雨林向農牧業用地的轉化,很多雨林開始被用作人的耕地,導致熱帶森林總面積的巨大損失以及相關的碎片化影響。但是,人為幹擾並未導致完全熱帶雨林完全清除冠層覆蓋,例如選擇性伐木,林下大火和狩獵。目前80%的熱帶森林處於改良狀態,要麼是由於放棄生產性土地用途而恢復的次生林,要麼是變種退化的原始森林。
  • 叢林法則、生物鏈以及生態平衡
    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徵。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是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屬性。一是它的自然屬性;另一個是它的社會屬性。
  • 忽至雨林深處,遇見100%精靈|李宛妲一家的雨林故事
    馬悠用畢生精力研究出來的的這套雨林再造系統法則,被國際上公認為最先進的樣板。「它為正在破壞著南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森林的大面積單一種植農業提供了一種擁有經濟性的替代方案。」英國《衛報》的首席環境記者約翰納森瓦茨(Johnathan Watts)如此評價。馬悠博士在天籽山。理論是完美的,實踐又是另外一回事。
  •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須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環境」
    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召開,專家指出——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須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環境」  本報記者 葉 青  「昨日舉行的官洲生物論壇圓桌會議提出人才為本、人才第一的觀點。」
  • 高效木材生產者溫帶雨林
    即使在森林問題嚴重的今天,世界上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地區,特殊的生態環境讓那裡的森林具有旺盛的生長能力,在世界面臨木材饑荒的數百年時間裡,持續不斷地為世界提供了大量木材,這就是神奇的溫帶雨林。        1 溫帶雨林環境        溫帶雨林是在特殊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溫帶針葉林或闊葉林。
  • 「熱帶雨林」形勢漸微 成都步入「溫帶雨林」
    生態專家表示,造成該小區業主以上煩憂的主要原因是小區內「綠量」過剩,這既讓小區缺乏陽光,又可能形成局部生態失衡。如何才能在兼顧「綠量」的同時,營造適宜人居的園林環境?有園林專家指出,綠量適度、巨木參天的「溫帶雨林」綠化模式將成為蜀派地產今後主要的發展方向。
  • 廣東新興:強化「四大效應」實施重點人才工程
    一、強化磁場效應匯聚領軍人才。以實施人才重點項目為重點,引導溫氏集團、大華農公司、凌豐集團、萬事泰集團等骨幹企業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組織實施「新興縣不鏽鋼餐廚具產業『百人』計劃」,項目入選省2013年揚帆計劃競爭性扶持市縣重點人才工程項目,獲得省財政80萬元資金扶持。引導業內不鏽鋼企業引進了8名在行業內外有較強知名度的領軍人才。
  • 婆羅洲雨林探索
    這片雨林擁有著讓人驚訝的豐富動植物物種、紅毛猩猩、犀鳥、獺猴、蘭花、豬籠草、龍腦香樹……每一種都與雨林互相依存,生活於雨林中的各原住民部落,以雨林為家,發展出獨特的雨林部落文化。然而,隨著農業開墾和種植經濟作物,尤其是油棕櫚林,島上的森林覆蓋率表面上達到七成,但是原始雨林的面積卻只剩下不到百分之四。面對不斷消失的雨林,生物亦將失去家園,雨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