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召開,專家指出——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須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環境」
本報記者 葉 青
「昨日舉行的官洲生物論壇圓桌會議提出人才為本、人才第一的觀點。」中國科學院院士、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理事長裴鋼表示,產業發展離不開最好的人才,「為了吸引人才,廣州應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人才政策的高地。政策到位,人才就來了。」
6月10日,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這個定位為全球生物產業發展的「達沃斯論壇」,自2017年舉辦首屆後,永久會址落戶廣州國際生物島。今年論壇主題為「聚焦生物經濟,共謀灣區創新」。
打造高端生物醫療器械研發中心
裴鋼認為,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首先要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環境」,要做好生物醫藥產業所需的各種軟硬體,特別是政府一定要做到位。同時,要更好充分發揮廣州的優勢。「廣州的醫療資源豐富,有30多家三甲醫院,如何發揮此優勢,把醫院更好和生物醫藥產業相結合,迸發出1+1大於2的效果,這也是一個挑戰。」裴鋼說。
「最近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對於高端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好政策。」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為該政策點讚。不過他認為僅有這一點還不夠。他說:「是否可在廣州先行先試,給予海外高層次的外籍人才實現全面國民待遇,除了政治選舉權利之外。」
「在高端醫療器械研發方面,美國、日本和歐洲長期佔據領先地位,我國相對比較落後。如CT、MR等,我國90%以上是進口設備。」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濤指出,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於,包括專用的傳感器和晶片技術比較薄弱,創新資源分散和封閉,缺乏強有力支撐的服務平臺,開發體系和生態系統不夠完備。雖說我們有很多數據,但應用範圍較窄,存在數據「孤島」,缺乏數據資源融合應用。且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工具軟體等方面都比較落後。
「但我們也存在比較大的機遇,潛力巨大。」他指出,在廣州發展生物醫療器械產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因為廣州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高端的科研條件、充沛的人才隊伍和雄厚的產業基礎。
論壇上啟動了再生醫學省實驗室器械項目。「我們決定來廣州做一些嘗試和探索,希望通過邊建設、邊招聘、邊研發的方式,匯聚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院所和醫院力量,打造高端生物醫療器械研發中心和產業化集群。」徐濤表示,省實驗室計劃用5年時間投放超過15億元,資助一批市場前景好、能夠解決我國「卡脖子」技術問題的生物醫療器械關鍵技術研發項目。
粵港澳合作補齊醫療器械產業短板
除了再生醫學省實驗室器械項目,還有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另外2個創新平臺和項目集中揭牌並落戶在廣州高新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值得注意的是,這批創新平臺都是粵港澳科技協同創新項目,有著鮮明的「大灣區色彩」。
廣東是全國生物材料和醫療器械產業最大和最重要聚集區,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均居全國第一。但醫療器械產業發展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高端醫療器械市場80%以上為國外企業佔據。
為支持加快推動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將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建設研發中心,並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打造涵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轉化、註冊報批及市場準入的一體化創新平臺。並通過在港澳、北美、歐洲等設置離岸研發中心,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國際前沿的科技成果在廣東迅速實現產業化,推動廣東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的升級發展。
由香港中文大學和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共建的「再生醫學高等研究院」,將聚焦於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的基礎研究,雙方還將以此為平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區內生物醫藥企業佔廣州「半壁江山」
論壇上,火石研究院發布的《廣州高新區 廣州開發區廣州黃埔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報告(2019年)》顯示,該區目前已聚集生物醫藥領域企業超過600家,2018年實現營業規模超過785億元,約佔廣州市60%。其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已覆蓋基因檢測、重組蛋白、細胞治療、幹細胞、組織工程、3D生物列印六大領域。在此領域,該區已形成全國第一梯隊的科研機構,全國第一方陣的企業。
截至目前,區內創新藥物技術突破1類新藥申報數量達到119件,包括百濟神州新型抗癌藥在內的一批創新藥有望實現「廣州造」。
「該區正構建起從概念到上市流通的全生命周期產業服務體系。」火石研究院院長李山紅說。
[ 責編:袁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