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企業舉辦上市研討會。作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區和全市轉型創新的主戰場,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
在此前舉行的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孫燕榮發布了《2020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
報告顯示,在2019年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蘇州工業園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獲前三名。
其中,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競爭力、環境競爭力、技術競爭力、人才競爭力和龍頭競爭力5個主要指標均名列前茅,在被認為含金量最高的產業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一。同時,人才競爭力也攀升至第一。這是蘇州工業園區連續兩年在產業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一。
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自2006年起布局生物醫藥產業。目前,園區已形成從孵化、中試到產業化的完整產業鏈條,集聚了14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包括自主品牌企業1200多家、外資企業200多家,2019年實現產值9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幅。
國內新藥研發的排頭兵
10月9日,今年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信達生物製藥集團宣布,其與美國禮來製藥集團共同開發的抗腫瘤藥物達伯華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用於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這是繼達伯舒、達攸同、蘇立信之後,信達生物第四款獲批上市的單克隆抗體(以下簡稱單抗)藥物,也是今年6月中旬以來,企業第三次公布其研發的單抗藥物獲批上市。
成立9年,推出4款單抗;3個多月,3款新藥「扎堆」獲批……作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頭部企業的信達生物,是中國擁有單抗藥品上市數量最多的製藥企業,「信達速度」是當之無愧的全球藥企之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目前,在新藥研發領域,園區企業已有9款新藥獲批上市,累計獲得藥物臨床試驗批件304張,其中一類新藥臨床試驗批件229張,佔比75.3%,47個項目獲國家重大新藥創製支持。在技術壁壘最高的生物大分子藥物領域,園區企業2019年新增生物一類新藥臨床試驗批件24張,佔全國同期的21%。
在醫療器械領域,園區企業已獲醫療器械註冊證783張,其中三類268張;12個產品進入國家醫療器械創新產品審批「綠色通道」,佔江蘇省進入該「綠色通道」產品數量的39%。分子診斷、植介入高值耗材、高端影像設備等領域呈集聚效應,部分產品實現進口替代,朗潤、飛依諾、康眾等企業的一批高端產品打入「一帶一路」國家及歐美市場。
在生物技術及新型療法領域,園區已集聚超過100家相關企業,細胞治療、生物晶片、基因測序與合成等前沿領域形成一定規模和技術領先優勢,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B村」作為後來者精準突圍
在園區裡有一個園中園——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但是,企業家們更喜歡稱這裡為「B村」,這一親切稱呼由產業園英文名BioBAY演變而來。
「B村」的服務團隊則將落戶的人才稱作「客官」,將自己稱作「店小二」,為的就是向客戶表明「產業服務者」的初心不改。
全國醫藥產業園區眾多,「B村」成立於2007年,從成立時間來看並不算早。作為一個後來者如何突圍?「B村」給出的答案是:精準的定位和差異化競爭。
對此,派格生物醫藥(蘇州)有限公司CEO徐敏很有發言權。他是「B村」的首批「客官」之一。徐敏這批「客官」都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海外科學家,背景雖有所不同,但回國後,他們都選擇在中國創建自己的公司,投身新藥研發。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告別了缺醫少藥的困境,醫藥產業在艱難中起步,如今已迎來爆發式增長。本土藥企從「仿」到「創」,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然而在10多年前,沒有太多人相信中國生物製藥企業可以耐得住性子做創新,也沒有太多投資人願意投資生物醫藥創新企業。
但是「B村」和別的園區單純招商不同,十多年前就明確提出「專注做創新創業企業的孵化」的定位,並努力營造一個涵蓋「預防—診斷—治療」全鏈條的高端人才生態圈。
為了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園區近年來除了推出滴灌式扶持政策、保姆式親商服務,更加注重加強頂層設計。以產業為導向引進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時引導人才及其項目實實在在地嵌入園區產業鏈,用良好的產業生態「黏」住人才。目前,園區聚集的各類生物醫藥創新人才的總量已超過4萬人。
現在,從上遊的供應商、下遊的客戶到中間的第三方服務,「B村」一應俱全;從中試、毒理分析到伴隨診斷,「鄰居」們都能做。「B村」成為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生態的一個縮影。
全球資源匯聚加速強鏈補鏈
7月上旬,一場籤約儀式將業界的目光聚焦到園區。亞盛醫藥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強強聯合,宣布攜手建設「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亞盛研究院」。一個是國內較早專注於原創新藥研發的企業,擁有8個進入臨床開發階段的一類新藥;一個是首批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擁有全國綜合性醫院中最大的血液學診斷平臺。亞盛醫藥和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這次「牽手」,是園區第「N」次出手為生物醫藥產業強鏈、補鏈。
「這是雙方合作的起點,也是合作的落腳點。希望我們的合作能呈現院企合作、協同創新的積極效應,共同推進血液腫瘤相關創新藥物的臨床開發,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亞盛醫藥董事長、CEO楊大俊說。
無獨有偶,10月下旬,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首個技術創新中心——分子診斷技術創新中心正式啟用。該創新中心依託核酸診斷、生物傳感器及SimCell、抗體診斷3項技術,開發醫學、環境及食品安全3個領域的多種快速診斷技術,今後將為專業檢測機構、醫院、社區、海關口岸及普通家庭提供包括感染性疾病、癌症、糖尿病、抗生素及農藥殘留、綜合毒性和環境汙染物等的快速檢測。
回望來時路,吸引冷泉港亞洲會議中心落戶,引進牛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31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14家「國家隊」科研院所入駐,每一步都顯示出園區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的良苦用心。
當前,蘇州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一號產業」,園區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地標的核心區,主動整合高校、院所、載體、企業等優勢資源,以產教融合為支點,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將助推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立足高地勇攀高峰。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