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佔國家級高新區產值總量的比重從2016年的21.74%上升至2018年的23.58%。
隨著疫情後逐步復工復產,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以下簡稱BioBAY)近日在桑田島區域舉辦了BioBAY二期C區籤約暨B區開業儀式,其定位於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的二期項目全部啟用。據悉,本次落戶企業集中在抗體藥、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將增強BioBAY在抗體藥產業鏈端的優勢,深入布局免疫治療等新領域。
國家科技部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2019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顯示,中關村(000931,股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武漢東湖高新(600133,股吧)區和濟南高新區位列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榜單前五位。其中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競爭力位列第一。
新冠疫情正在從各方各面衝擊和改變中國醫藥(600056,股吧)產業的市場格局。進入後疫情時代,公衛應急體系、創新藥物研發、醫療應急物資配備等將成為城市建設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環。
而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具備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附加值、長周期、多學科交叉等特徵的生物醫藥產業更是備受關注。當前,產業園不僅在人才聚集、技術集成、資金融合、成果轉化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同時也深度契合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已經成為了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依託。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是國家應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經濟下行壓力的「變壓器」,促進穩就業、穩增長的「穩定器」。從創新孵化、產業基金到聯盟,生物醫藥產業園越來越成長為中國醫藥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創新藥企來說,在合適的時機找對適合的園區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加速器。麥肯錫在近期發布的《新冠疫情如何改變中國醫藥行業格局》中稱,隨著經濟復甦而引發的投資增長預期以及隨之出臺的支持性政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關注領域和機會。醫藥公司當前的緊迫任務是緩解疫情帶來的短期衝擊,為恢復常態後的市場變革做好準備。
先導優勢和集聚效應
此次BioBAY的二期項目,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科教創新區桑田島區域,BioBAY旨在將其打造為生物醫藥孵化、加速與產業化的完整鏈條。佔地21公頃,分三個區塊開發。A區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已建成9棟標準廠房和1棟公共配套樓,目前已有百濟神州、再鼎醫藥、貝克曼庫爾特、億騰等企業入駐。B區總建築面積9.4萬平方米、已建成13棟標準廠房,目前已有立生醫藥、亙喜、藥明巨諾、克睿基因等一批企業進駐。C區總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已建成8棟標準廠房和1棟公共配套樓,5月29日正式開放。
上述企業涵蓋了多個近年來生物醫藥的熱門領域,包括PD-1/PD-L1等免疫療法、CAR-T等細胞和基因治療。2019年,君實、信達、恆瑞盛迪亞、百濟神州四家企業研發的國產PD-1新藥相繼獲批上市,其中三款藥物在BioBAY研發或生產。
隨著細胞和基因治療成為醫療行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近期蘇州市公布的生物醫藥地標產業方案中也將其作為園區今後重點發展的領域。在本次籤約和開業企業中,也包括了該領域的藥明巨諾、亙喜、克睿等一批創新企業。
生物醫藥產業是蘇州四大先導產業之一。蘇州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關於加快推進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推進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由蘇州市政府牽頭成立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多方位多角度大力支持生物醫藥產業。
「第一,從定位上來說,蘇州提出對標並學習波士頓經驗,做研發端的產業地標,布局生物醫藥是必然的;第二,BioBAY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基礎和平臺在中國已經有一定優勢,隨著一大批企業在資本端,上市或是融資,在產品端不斷有成功產品上市,這樣的優勢會越來越大。從公司到平臺、資源、政策、金融、產業生態圈,園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龐俊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BioBAY各區定位和發展也是伴隨中國新藥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從早期小分子創新藥,再到抗體藥,包括現在的細胞治療等。我們比較幸運的是在這些重要的發展階段,招到了最好的公司,在園區形成了集聚效應的產業生態。」
在這批入駐二期項目的企業有專注抗體藥物的杏聯藥業,其母公司中國抗體已在港股上市,杏聯藥業項目投資總額將超過10億元,一期投資4億元。本次開業的產業化基地將用於其首個產品SM03的商業化生產,該產品針對類風溼性關節炎,已在國內三期臨床試驗中,產品預計2021年提交上市申請。
杏聯藥業執行董事強靜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未來研發、生產、銷售都會放在蘇州,這裡已經構建了一個非常好的生態系統。小分子大分子、人才引進、研發交流、信息溝通、聯合用藥,包括聯用、共同開發等都具有優勢。」
龐俊勇指出,選擇細胞和基因治療作為未來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希望在免疫治療領域全方位布局,「像引進亙喜生物等團隊和公司形成聚集效應;包括從研發到生產、治療、商業化等產業鏈的形成;會參考在抗體領域的經驗,比如在產業鏈的關鍵節點做一些支持性的平臺搭建,比如我們正在考慮去尋找全球或者全國最好的病毒製備公司,作為搭建這個領域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資本加持
根據上述科技部的報告顯示,2018年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約1.82萬億元,較2017年增加了0.26萬億元,2017和2018年的增長速度分別為18.88%和16.95%。2018年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總量約為4.55萬億元,約佔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05%。
調研園區2018年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佔園區產業總量的比重從2016年的18.39%增加到了20.17%,特別是國家級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佔國家級高新區產值總量的比重從2016年的21.74%上升至2018年的23.58%,逐漸成為園區的支柱產業之一。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三大區域產業聚集明顯,主要體現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集聚化發展,但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除東部地區保持強勢外,中西部五省的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壯大形成,其他地區的發展則相對較為緩慢。具體來說,2018年東部沿海省份生物園區產業總產值佔調研園區總產值的75.34%。
中關村、上海張江、蘇州工業園區等為第一梯隊。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綜合競爭力、技術競爭力均位列第一;上海張江高新區龍頭競爭力位列第一,產業、環境和技術實力強勁;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競爭力位列第一;武漢東湖高新區的人才競爭力位列第一;深圳高新區的環境競爭力位列第一。
園區的另一項重要指標來自於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隨著開拓藥業正式在港股敲鐘上市,BioBAY上市企業數量達到10家。其中信達生物、基石藥業、亞盛醫藥、中國抗體、康寧傑瑞、開拓藥業先後登陸港股;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和黃醫藥赴美納斯達克上市;博瑞醫藥成為華東地區首家登陸科創板的醫藥創新企業。
藥明巨諾是一家專注於最新細胞治療技術領域的臨床階段的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2018年6月,藥明巨諾的CAR-T產品 JWCAR029獲得臨床大批件,目前已經在蘇申領《藥品生產許可證》。藥明巨諾已經啟動商業化布局,推進JWCAR029的產業化進程,並計劃最快在今年赴港上市。
在融資方面,出現了康寧傑瑞6000萬美元、亙喜生物8500萬美元、科望生物1億美元、和鉑7500萬美元等大額融資。目前,園內融資總額達人民幣70億元。
總部設在BioBAY的亙喜生物於2019年獲得了8500萬美金的融資,作為一家臨床開發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目前正在開發FasTCAR、TruUCAR、Dual CAR和Enhanced CAR-T細胞療法,用於治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和實體瘤等疾病。
CAR-T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方法,每個人的細胞和接受過的治療都不同,許多患者在接受CAR-T治療前已經接受過各種治療方法,如骨髓移植手術、化療、靶向治療等,所獲得的T細胞的製備和編程也會各異。CAR-T也是除PD-1/PD-L1之外,國內各家企業前赴後繼布局並追趕全球大部隊的又一產品領域。
基因療法同時也是「天價」藥品家族,2017年諾華Kymriah和Kite Pharma的CAR-T產品Yescarta相繼獲批上市開啟了CAR-T的商業化進程。2018年5月24日, FDA批准諾華旗下AveXis公司的基因療法Zolgensma上市,但引發爭議的是其高達212.5萬美元的定價。這也是諾華為其第一個CAR-T基因療法Kymriah開出47.5萬美元定價之後,又一個用價格震驚市場的產品。
CAR-T技術涉及基因工程載體的構建和CAR-T細胞製備兩個問題,包括採集患者的免疫細胞、體外細胞培養、轉染、擴增和回輸等製備和治療。由於試劑等耗材成本、CART細胞的質控檢測成本、細胞產品GMP廠房運營成本、第三方認證和質檢的費用都很高,目前終端成本很難下降,導致今後落地的價格會很高,這也是諾華和Kite Pharma制定高昂的治療費用的原因。
「開發高效又實惠的基因治療藥物,讓中國老百姓(603883,股吧)承擔得起,同時企業有一定的回報,這是一個巨大的命題。解決這個巨大的命題要靠技術創新。」亙喜生物總裁曹衛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相比較目前已經上市的產品來說,我們可能便宜許多。此前的戰略投資也說明對我們的智慧財產權、創新技術平臺、商務模式和經營團隊的認可。」
對於接下來的上市計劃,曹衛表示正在考慮在國際資本市場IPO,包括納斯達克和港股市場,「作為生物製藥企業,我們不擔心近期發生的一些中國企業審計的問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可能更合適一些,比如跟美國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或併購會少一些障礙。」
(作者:盧杉 編輯:徐旭)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