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26日,中國和新加坡政府正式籤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由此開啟了兩國政府合作建設開發區的先河,拉開了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序幕。
2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以其生動的創新實踐和引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打造了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書寫了堅持科學發展、實踐科學發展的精彩篇章。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20年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園區人緊緊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上演了一場精彩大戲。以往,蘇州因千年歷史文化名城魅力而令人嚮往;如今,蘇州更以擁有園區這一中國開發區示範品牌而引人矚目。
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
高度發達的產業、優美宜人的環境和接軌國際的社會治理,把這片280多平方公裡土地變成了一座光彩奪目的現代化新城市。
在過去20年間,蘇州工業園區城市建設的關鍵詞始終圍繞「宜業宜居」展開。雖然名叫「工業園」,但來到這裡,你會發現最令人心動的,不僅僅是那些傳奇的財富神話,還有那一縷帶著微微甜味的清新空氣。既要GDP,也要藍天白雲,既要學習借鑑,更要因地制宜,始終是城市發展的一道紅線,這裡,讓「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真實上映。
摩天輪
環金雞湖CBD商圈
提起蘇州,在眾人的腦海必然中會閃出兩幅畫面,一幅是古城區的古色古香,另一幅則必然是園區的現代時尚,這在環金雞湖CBD商圈得到最大體現。金雞湖因傳說有金雞落於湖中而得名,總面積11.5平方公裡、水域面積7.4平方公裡,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城市內湖之一。環金雞湖CBD如今已初具規模,這裡匯聚了李工堤國際風情水街、東方之門、環球188、鳳凰文化書城、圓融時代廣場等享譽長三角的商業項目,聚集了500多家金融機構,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渣打銀行、民生銀行等金融總部均已入駐。
2012年3月,園區被確定為第二批全國旅遊標準化試點縣(區)。作為全國唯一的商務旅遊示範區,園區高度重視創建工作,以「非凡城市,標準化打造國際商務旅遊目的地」為目標,以創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區為契機,探索創新商務旅遊示範區標準化建設內涵。
「園區即景區、商務即旅遊」,按照這個思路,蘇州工業園精心勾勒城市商務旅遊功能布局。2012年7月,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評定金雞湖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從一個蘇州城外的「大魚塘」,到高大上的CBD商圈,再到光彩奪目的5A級旅遊景區,這隻「金雞」涅槃成鳳,金雞湖已經成為蘇州版圖上一顆耀眼的「水鑽」。
金雞湖夜景
中水循環系統
「園區的汙水早已實現100%收集、100%處理,」蘇州工業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第二汙水廠副廠長陳玲說。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於2007年著手建設第二汙水處理廠一期工程,2009年9月開始運行。其實,兩個「100%」的背後是園區城市發展前期規劃的科學性體現,「先地下再地上」的城市建設規劃思路在今天顯現出巨大的現實意義。
該項目是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省內最大的新建汙水處理廠項目,也是省內第一座完全按照太湖流域排放標準建設的新建汙水處理廠,並與園區第一汙水處理廠管網連通、互為調用,大大提升了園區汙水處理系統的安全性。
陳玲介紹,目前公司兩個汙水處理廠每天共能處理50萬噸汙水,最終規劃為90萬噸,隨著園區的生產能力不斷增強,汙水處理規模也會相應地擴大。而同步建成的再生水回用系統,日規模達2萬噸,出水經消毒後進入再生水回用管道,輸送給東吳熱電廠和汙泥幹化廠,滿負荷供應後,每年可節約水資源730萬噸。未雨綢繆的經營讓園區先後獲評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產業園區等稱號,更讓普通百姓受益無窮。
蘇州納米城
納米,1米的十億分之一。這個極微小的長度單位,如今丈量著一座城市新的高度。2010年,蘇州工業園區提出,將納米技術產業確定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依託納米技術,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園區創新型經濟發展方向。
2013年1月18日,蘇州納米城首期啟用,這座「納米城邦」揭開神秘的面紗。蘇州納米城是世界最大的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綜合社區,具備創新研發、工程化中試、小規模生產、成果轉化等多種功能,以納米技術產業發展的需求為導向,聚焦微納製造、能源與清潔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和納米新材料等多個領域。
到目前為止,蘇州納米城累計籤約84個項目,先後與芬蘭、捷克、荷蘭建立了納米研究所。「按照『集群-中心-集群』的模式,國內外的企業集群可以通過我們這個『中心』建立聯繫,這種合作模式比企業自己去尋覓合作夥伴高效地多,」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張希軍說,納米技術就像一根金絲線,恰好能把園區重點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生態環保等諸多新興產業串聯起來,變成一條美麗的鑽石項鍊。
冷泉港亞洲會議中心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生物醫藥產業一直是國內外各區域爭相發展的重點。目前,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已初具規模。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已經實現140億產值,以高端學術帶動科技創新也是園區發展該產業的創新思路,選址於獨墅湖畔的冷泉港亞洲會議中心,正是這一思路具體實踐的代表,它的設立更是為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內的創新企業在生命科學領域學術與產業化之間建立起了一條便捷通道。
2008年,這一舉世聞名的實驗室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了美國以外的第一個分支機構,經過兩年的準備,2010年起,蘇州冷泉港正式開始為中國和亞太地區廣大的科學同行提供學術系列會議服務。今年新鮮出爐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化學獎得主中有4位先後到訪過坐落於獨墅湖畔的冷泉港亞洲會議中心,並站在世界生命科學最前沿作了精彩演講。
「花費一筆不小的資金將一個會議引進來,這不僅在當時需要勇氣與魄力,在GDP崇拜逐漸淡去的今天照樣考驗著地方決策者。」蘇州工業園區科技發展局局長張東馳並不迴避當時的爭議,「單純論GDP,冷泉港項目的貢獻度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站在冷泉港的『肩膀』上創新,就不用擔心創業方向有偏差!」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廖國娟透露,目前已有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為該公司的客戶。
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20年高速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江蘇最重要的產業高地之一。目前,蘇州工業園區以佔蘇州全市3.3%的土地、7.4%的常住人口,創造了該市全部約13%的工業產值、15%的地區生產總值、16%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成績的背後,是園區堅持以親商理念和全球視野打造精細化、專業化招商品牌的努力。招商引資是開發區發展的「生命線」。20年來,園區始終置招商引資於「龍頭」地位,在學習、依託新加坡過程中創新實踐了精細招商,成為園區品牌的重大特色之一。
如今,蘇州工業園區正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出科技創新「牌」,打高新技術「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從追蹤到趕超,從跟跑到領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過程中,園區內各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產業高端化,已成為蘇州工業園區追趕國際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戰略舉措。園區已在金融總部、商貿會展、旅遊文化、服務外包、現代物流等領域取得飛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園區正在實現從「世界工廠」向「世界辦公室」的華麗轉身。
人人嚮往的「洋蘇州」
來園區創業,看中的不僅是這裡完善的創業基礎,還有成熟的生活環境,」劉傑,這位美國紐約州大學的藥理學博士後深有感觸地說,3年前,他在全國考察了很多城市之後,最終選擇在蘇州工業園區創辦瑞健生物醫藥。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截至目前,園區引進人才中累計有97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04人入選省「雙創計劃」,152人入選市「姑蘇創新創業領軍工程」,擁有外國專家1000多人、外籍人才近6000人、海外歸國人才4000多人,被授予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圖為金雞湖一角
這充分說明園區的發展是以各類人才為中心的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裡工作,一個龐大的生活群體也讓園區在民生建設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學習借鑑的基礎之上,創新思維,開拓了一個「樂居新天地」。
鄰裡中心
名揚姑蘇的大餅店,今年年初在湖東鄰裡中心開出分店,方圓兩三公裡的居民,都趕來光顧。老闆蔣偉忠說,單是湖東店平均每天就可以賣出2000多隻燒餅、2000多根油條。除了各式各樣的小餐館能夠滿足附近居民的三餐需求,在鄰裡中心逛一圈,你會發現這裡還有菜場、銀行、通訊、衛生所、洗衣房、理髮店、藥店、超市、修理鋪……這座小型社區商業綜合體,涵蓋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1998年5月30日,園區開出第一家鄰裡中心——新城鄰裡中心以來,區內運營鄰裡中心項目已達13個,鄰裡中心已然成為中國社區商業第一品牌。每隔2-3公裡,就有一座鄰裡中心,居民住宅區到鄰裡中心的距離,不會超過1公裡。「老百姓需要、喜歡,就是鄰裡中心的擇商原則,為的就是『投其所好』。」蘇州工業園區鄰裡中心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葛文炎說。
隨著園區「走出去」戰略的穩步實施,「鄰裡中心」這種社區商業模式也開始邁出園區。10月18日,經過一年多籌備的蘇相合作區首個鄰裡中心項目——漕湖鄰裡中心正式在相城區開業亮相。「這也是『園區經驗』複製到其他區域結出的一枚碩果。」葛文炎說。
湖邊雕塑
民眾聯絡所
蘇州園區的「方洲民眾聯絡所」是借鑑新加坡社區建設的先進經驗,再結合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建設的。它也是第一個高標準、各項功能齊全的社區公共服務載體。裡面配置有「社區工作站、民眾俱樂部、樂齡生活館、少年陽光吧、衛生服務站、鄰裡圖書館、鄰裡文體站」等七類功能場所。其目的就是為了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社區政務、事務服務和多功能的社區活動場所。
園區湖東社區工作委員會黨政辦副主任唐冬雲介紹,自聯絡所成立以來,每天都會接待50-60份的事務辦理,前來所內參加各種活動的人流量也達到了500餘人次。此外,聯絡所還積極引入社會組織,並為這些機構提供免費場所,使其以低於市場價的形式開辦高質量學習興趣班,為民眾提供「物美價廉」的專業化服務。
和諧融合的多元城市文化
近年來,園區文化發展不乏濃墨重彩之筆,金雞湖文化水廊景觀迷人,文化藝術中心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黃金水岸,重元寺宗教文化綻放異彩,動漫產業朝氣蓬勃……在見證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園區百姓也享受著文化發展帶來的成果,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
經過多年努力,園區文化產業載體的優勢日漸凸顯。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國際科技園、獨墅湖影劇院等一批功能載體相繼建成投用,臺灣誠品書店文化商業綜合體、斜塘老街工美創意休閒街區等項目也正在建設中,文化服務、文化交流、文化展示和文藝演出等多種功能有效發揮,正在成為園區乃至全市的標誌性功能載體。
在「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創新理念的引導下,園區積極推動文化與旅遊、商貿、體育、會展等產業相結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使得園區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金雞湖景區成為全國唯一的以商務旅遊為特質的國家5A景區,陽澄湖半島旅遊度假區獲批為「江蘇省級旅遊度假區」。
文化藝術中心
這裡被譽為「蘇州的鳥巢」,出自國際建築大師保羅·安德魯之手。這裡是蘇州標誌性的文化高地、多元化的藝術殿堂、國際化的交流平臺,也是百姓的精神家園。
蘇藝開業於2007年10月1日,由蘇州大劇院、蘇藝影城 、蘇藝芭蕾舞團、蘇州金雞湖美術館、園區文化館、蘇藝培訓、商業中心等組成。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是「江蘇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蘇州大劇院是「亞洲太平洋地區劇院表演藝術中心聯盟」成員;蘇藝影城是中國「金雞獎」永久評獎基地,也是蘇州唯一國家掛牌「五星級影院」……
如今到金雞湖畔享受高質量的文化大餐已成為蘇州市民最時尚最文藝的生活方式之一。「電影、歌劇、畫展……無論哪種形式的演出,都有百元以下的低價票,還有數不清的公益講座,」蘇州文化博覽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殷衛東說,「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文化繁榮。」
斜塘老街
斜塘老街形成於清朝初年,有著760多年歷史。2005年6月,蘇州工業園區興建,斜塘地域實施大規模動遷。改造重建的斜塘老街,經整合、復建、改造,曾繁華於數百年前的文化場景將一一再現。
如今,走進斜塘老街,街河相依,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基本保持著江南水鄉民居原貌。青石板的街道兩旁,既有魏記酒店、致和堂藥店、永大祥綢布號、西陸軒茶館等一系列老宅、老景點、老字號,又有咖啡館、酒吧、書吧等現代社會的印記。但令人稱奇的是,穿越時間的潮海,這兩者如此和諧地融合在同一個氛圍中,沒有任何違和感。歷史與現代、鄉土與潮流的碰撞帶給遊人不一樣的藝術體驗。
改革創新的領航者
漫步在園區金雞湖邊,隨處可見「金融大鱷」的身影。位於金雞湖西的國際大廈一樓大堂的樓層指示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渣打銀行、滙豐銀行等銀行的標誌;而在不遠處的世紀金融大廈、中銀惠龍大廈,東亞銀行、韓國友利銀行佔據主要位置;民生銀行、韓國SK銀行、平安等十餘家金融機構也扎堆在金雞湖東的圓融時代廣場。
率先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率先獲準開展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率先開展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意願結匯試點,率先運作「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匯監測服務系統」……20年後的今天,站在新的高度審視自己曾經的發展道路:借鑑的同時,更培育一片創新機制的土壤,多方面的改革探索,使園區成為卓有成效的金融改革試驗田。
貿易多元化試點區
今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在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開展調整相關稅收規定促進貿易多元化試點。同意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現有規劃面積內劃出專門區域作為貿易功能區,開展貿易、物流和流通性簡單加工等業務,保稅貨物進入貿易功能區予以保稅,允許非保稅貨物進入貿易功能區運作,其實際離境後予以退稅,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可給予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這標誌著蘇州孜孜以求的貿易多元化試點政策正式落地,也使蘇州對接上海自貿區,政策功能更趨完善。
貿易多元化使企業實現更大發展。WESCO(蘇州)貿易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哈斯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激動地說:「這一天,我們已經盼了很久!」哈斯解釋,以前企業只能單一做出口貿易,因為不具備一般納稅人條件,沒有辦法開增值稅發票。如果要開展進口業務,必須找中間商代理,而現在這個環節可以省略了。這樣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方面極大降低成本,公司分別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兩個倉庫並為一個倉庫、一套系統,成本將降低2至3個點;另一方面有效降低風險,省掉了由第三方掌控的代理環節,不必擔心商業機密被洩露,給客戶承諾時底氣也更足了。
全球維修中心
「全球維修是企業承接全球範圍內非本企業生產商品維修服務的一種衍生貿易方式,有利於延伸企業產業鏈,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蘇州工業園區海關副關長朱春霞解釋。按照「管精、管少、管好」原則,蘇州工業園區海關於2012年5月創新監管模式,率先在國內開展全球維修保稅業務試點。這將為企業穩固訂單、留住客戶提供極大幫助,同時也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擴大外貿增量作出貢獻。
政策紅利以井噴的速度釋放。2012年當年,首批試點的3家企業維修業務進出口額達886萬美元,2013年已達11367萬美元,而2014年僅1-8月就達14666萬美元。截至目前,7家試點企業累計進出維修貨物貨值2.7億美元。
首批試點企業天弘(蘇州)科技有限公司憑藉保稅維修的獨特功能優勢在2012年獲得了價值1億美元的生產訂單,2013年,在整體大環境低迷的情況下外貿進出口總值依舊實現了44.2%的高位增長。而今年剛剛加入試點的500強企業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蘇州)有限公司在充分享受到這項政策利好之後,甚至作出決定,「乾脆把在芬蘭的維修工廠也搬過來好了。」
《新華日報》201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