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雨林世界:我的第一本雨林缸造景書》講述了如何用細菌、樹枝、苔蘚、鳳梨、昆蟲、燈光和噴頭模擬原生雨林的生態系統,搭建一個玻璃缸中的微縮雨林世界。以小見大,以微見宏,以景觀造物引導我們觀察自然、熱愛自然,豐富我們對雨林的審美,引發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
雨林造景生態美學
雨林中所有的物種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彼此而生存,這種相互依賴的特性是雨林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特徵。人類創造了多元的世界和多元的文化,自然界也創造了多樣的物種,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在自然生態面前,我們應保持謙卑,因為我們也是生態中的一環。
熱帶雨林、亞熱帶雨林、紅樹雨林、平原溼地森林和洪泛森林,這些雨林生態千變萬化,但不變的是動植物在這個生態環境中所呈現的生態之美。
雨林造景比較美學
每一種茶葉的調理方法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它與水量、水溫不同的契合程度,也是它所繼承的前人智慧,更是它自己的敘事風格。而雨林缸與日本茶道的「和、靜、清、寂」不同,它藉由玻璃缸、植物、動物、燈光和水的組合表達它的缸中哲學,是生態之美,雨林之幽,心靈之靜,在熱帶雨林、亞熱帶雨林、紅樹雨林、平原溼地森林的不同風景中,造就它獨一無二的風格。
雨林缸與花道中的「澀」之美也不同,那些間接組合的花草已經死亡,在花道師傅的手中完成由死向生的升華。而雨林缸藉由鮮活、多彩斑斕的雨林生命,表達著將這種生命持續下去的信仰,如此生機盎然、奮發向上。
雨林造景創造美學
搭建一個雨林缸,仿佛創造一個微縮的世界,用玻璃缸模擬空間,用燈光模擬太陽,配上噴淋系統模擬下雨,用數學計算LED燈光的瓦數,空氣動力學實現通風,整個系統堪稱近代科學創造的傑出作品。
用高聳的背景板和沉木叢生的枝丫給附生層塗抹基礎色彩,迷你矮珍珠、狸藻作為前景,搭配秋海棠、苦苣苔作為點綴,低矮的植物種在前面,高大的植物種在後面,營造出景深效果,層層疊疊極具內涵。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人創造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當我們在客廳、書房等地方搭建起一片雨林時,雨林的性、情、品、格,便構成了我們自身的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
守住方寸,方得世界
現代量子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是由一個果殼狀的瞬子演化而來。不管我們是不是被關在果殼中,這個果殼不管是一粒沙、一片苔蘚、一隻跳蛛、一個雨林缸,還是一片真正的原生雨林,又甚至於整個地球,它也許束縛著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的精神卻能自由地探索整個宇宙。
也許,等我們造出了自己的雨林缸,我們也會像哈姆雷特那樣呼喊:「看啊!我創造了一片雨林、一個世界!」
推薦閱讀
書名:《方寸之間,雨林世界:我的第一本雨林缸造景書》
作者:IVLC 造景大賽組委會
書號:978-7-5719-0561-3
開本:16開
定價:68.00元
出版: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編輯、排版:劉路
審核:羅琳
監製:朱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