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各式造景缸的,甭管是水草缸、水陸缸或是海水缸、雨林缸的,無不戲謔說「一入缸門深似海」。不過如果你看了這個全球第二大的生態缸的手筆、規模,也許你會感慨你「入的缸門」還不夠深……到這兒,你是否疑惑全球最大的生態缸哪家強?賣個關子,先看看這個全世界第二吧。不過進入主題以前,請容許插播個科普,先不要走開,不是廣告!不是廣告!不是廣告!檢索雨林缸就會蹦出「雨林缸, 在國外也叫做vivarium, 是以熱帶雨林風光為主題的造景缸」的相關詞條。鑑於國內公號或是論文不是來源度娘就是直接引用,這樣的話網絡甚是普及。空小鳳要說的是,雨林缸英文名不是vivarium!vivarium也不止於雨林缸!如果不服,請看截圖!所以vivarium翻譯為生態缸比較靠譜,生態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aquarium水族缸、insectarium爬蟲缸、terrarium陸缸、paludarium水陸缸、penguinarium企鵝缸、riparium河岸缸。Paludarium應該是最接近水陸缸的英文名,因為據其解釋paludarium為模仿雨林、沼澤或其他溼地的生態缸。雨林缸的英文叫法應該是rainforest vivarium。科普(英語教學)結束!開撕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態缸生物圈2號。生物圈2號(Biosphere 2),全稱生物圈二號實驗計劃,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歷時8年,耗資1 .5億美元。生物圈2號佔地3.1英畝,在大約有兩個足球場的大小的、用玻璃和鋼架建成的一個密閉的拱形玻璃罩內進行,有10~20層樓高。一些科學家將生物圈2號戲稱為「在一個瓶子中的星球」。 缸迷恨不得把自己的造景缸塞得滿滿,生物圈2號亦然。
生物圈2號有5個野生生物群落(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海洋、沼澤、沙漠)和兩個人工生物群落(集約農業區和居住區)。它們以地球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間的生態系統為樣板 ,分別由美英生物和生態學家設計而成。
圈內共有約4000個物種,其中動物(包括浮遊、軟體、節肢、昆蟲、魚類、兩棲、爬行、鳥類 、哺乳等)、植物(包括浮遊、苔蘚、蕨類、裸子和被子等)約3000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粘 菌、真菌、微藻等)約1000種,它們分別來自澳大利亞、非洲、南美、北美等地。該系統既有高大的樹木(如紅樹),也有矮小的灌木草叢植物。各個野生生物群落中的生境並不一致,它們分別有4、6、4、4、6種生境,如海洋有海灘、淺鹹水湖、珊瑚礁和海水等4種類型。生物群落間均有相對獨立的生態區將它們互相隔開,例如,熱帶草原和沙漠間有一簇灌木叢而相對隔離。為了保護各個群落不受環境脅迫,在其周圍種植了耐性強的植物,例如,熱帶雨林的三周圍是濃密的姜科植物,從而保護內部樹種免遭側面強光照射,而與海洋的界面間種有竹子來抵禦鹽分滲入。玩得不夠大?那麼你們的造景缸養過人嗎?1993年1月開始,這個系統由8名男女科學家自願者在密閉系統中工作兩年,通過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禽和家畜進行生態試驗,以自我維持、自我滿足。如果發生病蟲害,只允許用瓢蟲和金小蜂進行生物防治,不準使用任何農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自然也並沒有人類想像的那麼單純……
生物圈2號進行了18個月過後,系統就嚴重失去平衡,氧氣濃度從21.5%降到14%,不足以維持研究者的生命,被迫從外部向系統內輸入氧氣,以便完成原定兩年的實驗。生物圈2號總共開啟了24次加以補救,但也未能挽回頹勢,原有的25種小動物中有19種絕滅;為植物傳播花粉的昆蟲也全部死亡,植物無法繁殖。為期兩年的實驗,於1993年9月26日正式以失敗告終。
1996年1月1日,哥倫比亞大學接管了生物圈2號,同年9月,由數名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對實驗進行了總結,這項試驗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即使利用人類最發達的科學技術來對地球生物圈大尺度生態過程進行模擬和控制,其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用科學技術圈代替地球生物圈是不可能實現的。至此,關子解開了,生物圈2號的命名是相對於地球生物圈(生物圈1號)獲名。還有,玩造景缸還真是「一入缸門深似海」,生物圈2號都不好好玩了,光是電費每年都得30多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