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世界#水草造景隨著喜歡的人增多,這一產業有了蓬勃發展的趨勢,現在已成為推動水族產業發展的新亮點。正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水草造景實踐中,成為愛好者的一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野採的一些經驗。另外原生景,通常指利用野外採集的動植物造景。
一、開啟原生水草造景愛好的意義
在傳統的造景類別中,並沒有「原生水草造景」這一項,但這一造景風格在愛好者中一直受到穩定的關注。原生景通常指利用野外採集的動植物所造之景,其目的更多是在水族缸中複製野外生態要素,對美觀的要求較低,但若細心培育,仍可營造出兼具生態與審美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通觀ADA與AGA大賽中的名家名作,造景時運用的主要還是形態、顏色標準靚麗的成熟草種及魚種,例如宮廷類、珍珠類、莫斯類、椒草類、椒榕類以及燈魚類、工具魚類等等。
這些魚類植物是經過愛好者及商家長期選育的結果,其生理特徵與生產成本對供求雙方而言已是博弈後的最優選擇。那麼,執著於形態一般,可控性較差的原生水草,意義是什麼呢? 簡略直白而言:通過降低初學者的造景成本,有利於興趣發展的可持續性,這對於水草造景這種較為複雜的業餘愛好是十分必要的。
二、原生水景的要素選擇
一般而言,原生水景的動植物要素應就近取材,這有利於愛好者更加細緻深入的觀察原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其相關需求,水族缸也容易複製臨近水域的自然環境,因而對設備的要求也相對較低,適合於初學者嘗試。
根據作者經驗,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差異很大,生長於其中的植物魚類也形態各異,因而在造景風格上也應因地放失。例如,南方高溫高溼環境下,苔蘚類植物狀態優異,水生植物也可以長期生存,因而可以採集到很多適合營造立體視覺和景深的低矮品種水草和莫斯,南方地區常見的鳳尾苔、地錢苔、三角莫斯、責藻、黑木蕨、谷精等等,這些水草生長緩慢,不易徒長,因而可用於附加沉木和石頭造景;
對北方而,由於氣候原因,原生水草一般在春夏之交發芽,迅猛生長至秋季開花,10月之後即逐漸凍死,生長時間很短,因而更多以陽性速生草為主,例如北京地區常見的蜈蚣草、黑藻、金魚藻、蝦藻、羽毛草、狸藻、小水蘭、紫萍等等,這些水草生長迅速,容易追光,因而不適宜進行營造景深,但卻非常適合以純植物營造荷蘭式草景,體現綠意及勃勃生機,此外北方水草極易生根和成活,對溫度變化適應性強,非常適合初學者掌握。
野生水草往往不容易像市售品種般筆直生長,容易彎曲分叉,因而應在種植時加以考慮,儘量使彎曲方向相同,以免出現雜亂的視覺效果。
小水蘭葉形美觀,適應性強,但生長迅猛,因而可在水箱後部或中後部位種植數棵(此外,野外採集的小水蘭具有季節性,秋冬季開花後會迅速死去,造景時應加以注意)。紫萍葉形小巧,不容易擋光,且對油膜的吸收能力極強,因而可適量置於水面。
方形缸造景往往對景深要求較高,否則容易顯得雜亂而俗氣,因而要儘量遵循荷蘭景造景原則處理,此處不加贅述。如果應用圓形缸種植,則可更加隨意,由於圓缸自身對光線的反射,對種植其中的水草具有放大作用,容易產生自然的立體視覺,因而種植更為簡單,卻可以展現出非常茂密瑩翠的效果。
在水生生物方面,一個原生缸只需配備三種基本生物即可保證生態鏈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包括螺類,如田螺、土蝸螺、釘螺等;蝦類,如黑殼蝦、小長臂蝦(大眼賊)等;小型魚類,如麥穗魚等等,這三種水生生物是極為常見的,採集很容易。在配比上,螺類應採集小型品種,大型田螺會破壞植物根部,數量可按照一升水一隻進行搭配,蝦類為兩升水一隻,魚類則應為5升水一隻的密度。
總體而言,原生水草及生物生命力強,很容易適應家養環境,只要保證植物密度,其他水生生物就可以健康生長,可無需搭配過濾及二氧化碳系統,照明系統則可根據實際需要配置。
另外在野採的時候也要注意保護環境,保護生態。
本文為果然會造景原創
關注我們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