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別人的美缸時,內心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讚嘆,但回頭看看自己的愛缸,不禁只能望缸興嘆。究竟如何才能搭建出屬於自己的完美海缸呢?那就跟著海精靈行動起來吧!
其實縱觀全世界的各種美缸,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活石和生物之間的平衡。當缸內物體擺放達到了一個平衡點之後,你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變得恰到好處,原本突兀的造型也變得愈發和諧。
造景類別
在海缸造景中從大範圍來說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礁巖造景:主要是以40%左右的基石(活石、死石、人工石等)搭配「適量」的珊瑚、海葵、魚兒等生物成景的風格。礁巖景因為有較多的培菌基石,所以大多數使用的都是柏林系統。
珊瑚造景:主要是以極少量的基石(活石、死石、人工石等)搭配大量的珊瑚成景的風格。在水草造景中,我們稱之為荷蘭景。珊瑚造景因為培菌基石較少,使用ZEO系統(沸石系統)較多,當然在底濾中加入大量培菌基石也是能實現柏林系統的。
構 圖
當我們前期準備好之後,首先要認真地思考一下,活石以及生物你都打算擺放在海缸中的哪個位置?
整個海缸就是一幅照片,我們可以利用攝影當中經常會運用到的三分法,使得海缸中的各種物件更加的平衡,畫面更加的和諧,突出重點抓住觀看者的眼球。
色彩搭配
在顏色搭配上你只要記住一件事,那就是不要成片的出現同一色系可以了,因為這樣會使得海缸看上去非常單調。
同色系的珊瑚可以錯開擺放,然後將其它顏色的生物擺放到周圍,相互的穿插。比如在中間擺放紅色,然後周圍被藍、綠色的珊瑚環繞,非常的吸引眼球。
當然了,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珊瑚品種和顏色進行調整,總之看起來別太突兀就可以了,最後魚友們可以根據色盤的顏色來進行搭配調整。
造景技巧
01、避免對稱、黃金分割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總是在追求著對稱的模式。在我們的海缸中應避免使用對稱的造景模式可以避免過重的人工痕跡。
任何兩個造景單元,如果按照黃金分割進行設置,都會很自然和諧。在園林、建築和攝影都證明了的,通常人們用數列中的5和3來簡單的描述黃金分割,比率大約是1.6。
02、留 白
從視覺角度看,富於結構和景深的造景比活石堆更加接近珊瑚礁。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儘量少添加活石,以增加造景之間對比和視覺衝擊。保持後壁和側壁的乾淨,不要有鈣藻、明顯的造流、溢流等,同時保持底沙上沒有小石塊、甲殼、死珊瑚骨和其他垃圾。
這是攝影和造景中常用的技巧之一,「留白「除了留白帶來的視覺衝擊力,這種結構還有其他好處,魚有更多的空間遊動,水流更順暢,由於減少垃圾堆積營養鹽更低。
03、減少透鏡效果
許多人在造景時還遇到一個問題——光線折射。簡單說就是光線離開魚缸後再進入眼睛的發生了彎曲改變,使得我們看到海缸裡的造景距離會顯得更近。折射會壓縮大概大約三分之一的景深,其實光線的彎折只是改變了景深,對寬度和高度沒有影響,這意味著你搭建的任何一個斜坡,都會被從前向後壓縮。
如果你在缸外造好景再放進海缸,前面的斜坡會被壓縮30%。也就是說一個45度角的向前的斜坡會變成60度角的斜坡。同樣一個60度角的斜坡可能會變成一堵牆。了解這個規律後,你的造景設計可以節省很多時間。簡單說就是儘量從前到後做平緩的斜坡。
04、如何挑選活石?
記住一個口訣,一聞、二掂、三觀察。新鮮的活石聞起來可以感受到一股海洋的淡淡腥味,不新鮮的活石會散發出陣陣臭味。相同大小的活石,我們挑選重量較輕的,因為這種活石內部的孔隙比較多,利於菌群寄居。
另外觀察鈣藻的狀態,顏色越鮮亮越紫說明活石越新鮮,如果表面的鈣藻已經開始發白,說明活石可能經歷了長時間的脫水或高溫鈣藻已經開始死亡,菌群也一同死翹翹了。
05 搭 建
有的人會買一塊很大的活石直接擺放到海缸中,這樣做雖然省事卻少了構思和創造的樂趣。即便事後你敲碎它們也是非常麻煩的事情,不如直接購買些體積小一些的,形狀各異的活石。
這樣便於我們的二度加工和創作,搭建出山峰(高光區)和低谷(弱光區),讓不同品種的珊瑚都有可以固定的位置,展現出各式各樣的造型和層次,儘可能的還原海洋的原貌。
當然了這裡你需要用到一雙手套(防止弄傷手)、若干的支架(用來固定活石)、一桶造景泥(用來拼合固定活石),當然了有些專業的玩家還會使用到電鑽及PVC管來固定活石。
06 怎樣不易看到膠水的痕跡?
先用美縫膠紙包一下粘合的位置,再上水族專用膠,等膠水完美幹了,再把美縫膠紙取掉,這樣就不容易看到膠水的痕跡了。
其實海水缸造景技巧就是將活石與各種色彩形狀的珊瑚、海葵、魚兒等生物呈現在海缸的不同空間裡,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構成一個微型的海洋環境,富麗瑰奇,美豔絕倫。